分享

《红星照耀中国》伴读记(四)

 东篱悦读 2023-07-23 发布于云南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是全书很重要的一个篇章,因为作者笔下这位“共产党员”就是毛泽东。

这一篇也可以看作是毛泽东的生平小传,当然,正如作者所言,到了后面两三节,内容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而成为红军集体成长史了。

作者的叙述手法在这一篇又发生了变化——几乎都是以呈现毛泽东的个人讲述为主,“边说边记”,还特别强调经过了翻译吴亮平“句法上的必要修改”,自己“并没有做文学上的加工”。

不妨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斯诺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的敏感或者说是聪明之处——如果他继续以前几篇的叙述方式来写这一篇,那么无论如何都会涉及到他的立场问题,毕竟这一篇涉及的人物举足轻重,而只以“记录者”的方式来呈现,他便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了。

这一篇的内容,我们以梳理知识点为主。

先根据书中内容来梳理一下毛泽东的个人经历。

小学堂读书

时间:8岁-13岁

经历:

1.白天学习《论语》《四书》,早晚干活。

2.逃学(10岁)。

3.爱看中国旧小说(《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西游记》),尤其是造反故事。

离开小学堂

时间:13岁

经历:

1.读《盛世危言》,继续读旧小说和故事,发现颂扬的都是统治者,没有农民。

2.为长沙“造反”的人深感不平;同情哥老会起义;乡里发生“吃大户”运动。

3.受小学“激进派”教师影响。

思想:

1.由跟着母亲信佛到怀疑。

2.有反抗意识,有一定政治觉悟。

3.开始觉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辗转求学期

时间:13岁后

经历:

1.到湘乡县新式学堂求学。学习内容以自然科学、西方“新学”为主,对“假洋鬼子”印象深刻,读《新民丛报》《世界英杰传》等,崇拜康有为、梁启超。

2.到长沙中学求学。接触《民力报》;第一次发表政见;剪辫子事件;听闻黎元洪起义,决心参加革命军。

3.参军半年。接触《湘江日报》。

4.商业学校就读一个月,退学。

5.省立第一中学就读六个月,退学。

6.图书馆自修。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亚当·斯密《原富》,达尔文《物种起源》,约翰·穆勒,卢梭,斯宾塞《逻辑》,孟德斯鸠,诗歌、小说、古希腊故事等。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时间:1912年(19岁)起

经历:

1.受杨昌济鼓励。

2.接触《民报》《新青年》,养成读报习惯。

3.徒步游历湖南五个县。

4.结交志同道合的同伴,谈论大事,热心锻炼。

5.建立新民学会。

思想:

1.政治思想开始形成。

2.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混合。

师范毕业后

时间:1918年(25岁)起

经历:

1.协助组织学生到法国留学,自己更坚定地留在中国。

2.结识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北大旁听。

3.遇见并爱上杨开慧(杨昌济女儿)。

4.同学朋友借钱,到浦口、上海。

5.回到长沙,投身政治。《湘江评论》主笔;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反军阀运动。

6.第二次到上海,遇见陈独秀、胡适。

7.回长沙一边当教员,一遍组织活动。办《新湖南》;领导冲击省议会。

8.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读《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

9.与杨开慧结婚。

思想:

1.思想激进,赞同无政府主义(北大图书馆期间)。

2.拥护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长沙教员时期)。

3.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从第四节开始,毛泽东的叙述已经逐渐转向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及壮大经历。

个人觉得,教材编写者把这本书的阅读放在八年级,是统筹考虑了各学科进度的——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刚好会学到这段时期,因此,阅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整理一下书中提到的“大事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

时间:1921年5月

地点:上海

备忘:领导者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同时,法国(周恩来、李立三、向警予、罗迈、蔡和森)、德国(高语罕、朱德、张申府)、莫斯科(瞿秋白)、日本(周佛海)也成立了相应组织。

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

时间:1922年冬天

地点:上海

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时间:1923年

地点:广州

备忘:大会决定,参加国民党,和它合作,建立反对北洋军阀的统一战线。黄埔军校成立。1925年“五卅惨案”。1926年秋天开始北伐。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本书中未提及)

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及以后

时间:1927年5月

地点:武汉

备忘:蒋介石已经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依旧主张妥协退让,大屠杀开始,党内处于混乱状态。

1927.8.1  南昌起义

1927.8.7  陈独秀职务撤销(“八七会议”)

1927.9.9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1927.11  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湖南茶陵)

1928.5  井冈山会师

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

时间:1928年冬天

地点:莫斯科

备忘:总结1925-1927年革命经验,赞成把重点放在土地运动上。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稳固,红军力量不断增强,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当然不能容忍他们继续“做大做强”,于是开始了一次次“围剿”,书中第六节讲述了这段经历,同时埋下了下一篇的伏笔。

国民党五次“围剿”情况如下:

次数

时间

兵力

指挥者

结果

1

1930.12

10万

鲁涤平

失败

2

1931.5

20万

何应钦

失败

3

1931.7

30万

 蒋介石

失败

4

1933.4

25万

蒋介石

失败

5

1933.10

100万

蒋介石

成功。红军被迫长征

以上便是对这一篇内容的要点梳理,希望能对阅读者有一定帮助。

照例,萱,从这一篇里,找个话题跟你聊聊——刚好今晚我在单位值夜班,没法和你面对面交流,就借着这篇推文吧!

今晚想和你聊的是“成长”。

第一句话: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挫折。

相信你读了这一篇,也已经发现,无论是毛泽东本人,还是红军队伍,他们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他们会失败,也会犯错——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错误,比如在国共合作后期因为领导者的判断不足遭受了大屠杀清洗,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因此牺牲;比如面对第五次围剿,因战术错误导致前功尽弃,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

错误并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关键是摔倒之后,要明白自己摔在哪儿,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你明白吗?

第二句话:成长的动力一定源于自己。

看看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的经历,你发现什么了吗?(当然,我不是鼓励你和他一样,不管到哪都反对校规)。比如他在图书馆自修这六个月:

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几乎每一段时期的学习,他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自我要求,而不是老师或家长的强迫。

就像今晚,尽管没有我的陪伴,你依然自己完成了这一篇的阅读一样。
一辆汽车要想跑得快跑得远,只能靠它自身的发动机运转,如果发动机没启动,不管车外有多少个彪形大汉推车,恐怕都追不上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萱,阳光总在风雨后,别畏惧前路,现在就开足马力,出发吧!

2023.7.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