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西走廊 | 凉州模式之炳灵寺

 浮生偷闲 2023-07-2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佛教艺术从新疆向东传播,首先到达河西地区。而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以来在武威,即凉州。

4世纪中期,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沿的龟兹(现库车)和南沿的于阗(现和田)都是重要的佛教据点。当时,龟兹盛小乘,于阗习大乘;龟兹多凿石窟,于阗盛建塔寺。

这两个系统的佛教以及艺术,于新疆以东首先融汇于凉州地区。

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正式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他把新疆以东、河西走廊上现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命名为“凉州模式”。

' 凉州模式 ' 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天梯山残存的遗迹、酒泉等地出土的北凉石塔和炳灵寺第一期龛像为代表;晚期则以肃南金塔寺、文殊山千佛洞和炳灵寺第二期龛像为代表。



图片

天梯山石窟

图片

天梯山石窟大佛

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三窟之一

图片

文殊山千佛洞



图片

同时,他也指出:凉州系统的大乘形象,以最东边的炳灵寺最为突出。

炳灵寺的立佛列像,既见于龟兹石窟,又发现于时间略晚的和阗北拉瓦克塔院遗址中。

而炳灵寺壁画中出现早期形式的释迦多宝和维摩形象,也有可能与当时长安盛行佛教有关(4世纪末5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先译《无量寿经》,又重译《维摩》再注解《维摩》,其高徒注释《维摩》者众多,当时长安对《维摩》研讨论述,影响广远。)

因此,宿白先生推测,据长安较近的炳灵寺窟龛出现较多大乘图像,除了西方于阗以及以东的影响,很可能比凉州系统的其他石窟更多的受到来自东方长安的影响。



图片

炳灵寺

图片

炳灵寺外景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风光掠影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炳灵寺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以西50公里、黄河北岸积石山中。公元412年,崇尚佛教的首领乞伏炽磐迁都袍罕(今甘肃临夏)成立译经院,并在黄河北岸小积石山开窟造像。

此处风景宜人早就有隐居者在此修行,开凿佛窟之后吸引了很多过往僧人驻足,法显、昙摩毗曾在炳灵寺留下了供养像。

东晋十六国之北凉、西秦、北魏至隋唐而元明的一千年间,炳灵寺也吸纳了往来于西域和中原的无数能工巧匠在此停留开窟造像,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图片

169-172窟栈道

炳灵寺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侧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蜿蜒盘旋而上。

炳灵寺以下寺最为壮观,窟龛造像凿于大寺沟右侧峭壁上,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

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龛183个,大小石雕像近800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

第169窟

图片

第169窟外景

在炳灵寺众多的洞窟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坐西面东的169窟,上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题铭,是迄今为止中国现存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造像题记。

比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最早题记还要早整整100多年。

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融汇中西方风格的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

图片

第169窟内景

图片

菩萨头像

壁画

图片

第169窟6龛 伎乐飞天(西秦)

炳灵寺石窟现存壁画900平方米,其中北魏、北周、唐代不少窟龛中的壁画为明清时代重绘。

其中,西秦壁画不仅是炳灵寺石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资料。西秦时代的壁画主要集中在第169窟,以表现大乘佛教内容为主,主要有佛像画(包括千佛图,说法图)、经变图(如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供养人画像等。

第6龛内无量寿佛背光上的一组伎乐飞天,手持箜篌,阮咸,排箫,腰鼓,长笛等乐器,身姿灵动,具有龟兹乐舞的特征,是研究西秦乐舞艺术以及中西乐舞交流弥足珍贵的图像史料。

图片

第169窟11龛 维摩诘像(西秦)

第11龛下方所绘的维摩诘半卧于床榻上,显出羸弱的病容,正与东晋顾恺之画维摩诘有“清羸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相印证,是我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维摩像。

图片

第169窟12龛 说法图(西秦)

图片

第192窟2龛 菩萨像(北魏)

炳灵寺壁画的技法采用中原传统的线描法与西域晕染技法相结合的方式,敷色方面传承了凉州地区以石绿,土红为主的形式。

如第12龛的说法图,在以墨线勾勒轮廓线条的基础上,仅在佛,菩萨的双眉、鼻梁、颈部施以白色的晕染,不同于西域式大面积晕染,体现了中西绘画技法初步结合的面貌特征。

图片

第192窟4龛  佛、菩萨像(北魏)

北魏第192窟的壁画中,色彩由西秦时期以石绿为主变化为以石青色为主调,采用劲健连绵的墨线,勾勒出清秀纤瘦、衣着广博、超凡脱俗的艺术造型,传达了南朝文士们洒脱飘逸的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开始在壁画中占主导地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炳灵寺唐代壁画

炳灵寺唐代大中型的洞窟壁画,均经后来的藏密内容重绘。在一些小巧玲珑的佛龛中,还遗留着许多色彩鲜艳,构图华美,变化巧妙的装饰画,可窥见大唐富丽堂皇的时代精神。

此时的飞天形象,身姿灵动,飘带翻转飞扬处给人以满壁风动之感,尽显中原画圣“吴带当风”的艺术风范,与西秦古拙质朴的造型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炳灵寺藏传佛教壁画

元朝至明朝,在皇室的大力推崇下,藏传佛教兴盛。

炳灵寺明中晚期上午大量重绘壁画,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技法上运用细密圆润铁线描,配合对比强烈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或宁静安详,或幻化诡秘的图像,展现了汉藏交接地带丰富多彩的艺术类型。

  本文整理参考文献;

《中国石窟艺术——炳灵寺》中《炳灵寺石窟艺术》 王玲秀

《宿白集——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 宿白

分享自:斖斖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