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敬以立其本 唐王朝建立后,经学研究出现了总结前人成果的新局面。 就是这个时候,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对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各门各派经师的注释进行一次大总结(统一说法),作为官方颁布的科举教材。 这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儿,对易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 在编撰《周易正义》时,孔颖达继承了隋朝尊崇王学的传统,大面积采用王弼注和韩康伯注,并对王韩二注逐句加以解释,世称——孔疏。 孔疏虽然采用王与韩的注释、推崇玄学派的易学,但是对其他流派的观点并非一概排斥,像京房、郑玄、王肃的说法文中多有引述和评论。 ![]() 从易学史来看,孔疏有调和象数与义理两大流派的倾向。就此,有学者(朱伯崑)指出,这本书为魏晋玄学转向宋明理学提供了思想基础。 且不去管那些。这里,只关心书中讨论的易学哲学问题。 2. 孔疏对《周易》体例的理解很有特点:一方面采王弼说,很少讲互体、卦变、纳甲;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王弼派,不仅讲取义,而且讲取象。 孔疏认为,「圣人名卦,体例不同」,将《周易》体例单一化、绝对化是不对的(《周易正义》:「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 ![]() 显然,这是孔颖达在努力地纠正王弼派鄙视取象的偏见。 同时,孔疏还费了不少笔墨讨论「象」和「数」的关系。 孔疏指出,就八卦的来源说呢,先有物象而后方有奇偶之数(数从象生);就占筮的过程说呢,先有蓍数而后方有一卦之象(用数求象)。 确实,这分明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因果倒置。 另外,孔疏态度很明显:象居于第一位,数居于第二位。 3. 孔疏关于《周易》原理的论述,其源有二:一是汉易中的阴阳二气说,一是王弼派的玄学观点。基于两家的说法,孔疏也有相当多的发挥。 孔疏谈到了很多易学哲学问题,其中有三点很值得注意。 (1)易理备包有和无 孔疏认为,易理包括有和无两个方面(《周易正义》:「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于有者,盖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备,本备于有。」)。这当中,「无」指「道」的领域(道是无形的,所以称为「无」),「有」指「器」的领域(器是有形的,所以称为「有」),以道器范畴解释无和有。 ![]() 此外,孔疏视道为体、器为用,以体用范畴解释无和有。 孔疏提出的道体器用说在易学哲学史上引起长期的争论。 这样,进而将争论引向实体和功能、本质和现象等问题。 由于主张「易理备包有无」,孔疏对言、象、意这类问题的看法便与王弼易学不尽相同。孔疏认为,立象可以尽意、系辞可以尽言(《周易正义》:「『鼓之舞之以尽神者』此一句总结立象尽意、系辞尽言之美。」),立象尽意、系辞尽言让圣人立象垂教(《周易正义》:「化百姓之心。」)成为可能。 ![]() 不难看出,孔疏承认物象同其本质和规律具有统一性的。 瞧吧,孔疏对魏晋以来的言、象、意之辩作了一次总结! (2)变化皆从乾坤来 孔疏继承了汉易的说法,认为六十四卦皆源自乾坤两卦。 孔疏,通过对乾(《周易正义》:「于物象言之,则纯阳也、天也;于人事言之,则君也、父也。」)坤(《周易正义》:「坤是阴柔,闭藏翕敛,故『其静也翕』;动则开生万物,故『其动也辟』。)二卦的解释,宣传了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生活都由阴阳二气所支配着。 ![]() 这是孔疏对汉易——特别是《易纬》——二气说的发展。 唐宋诸多哲学家以元气、阴阳解释世界正是受孔疏影响。 (3)无阴无阳谓之道 孔疏把阴阳二气及其变化视为《周易》基本原理,进而对「一阴一阳之谓道」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即无阴无阳谓之道(《周易正义》:「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这里,「道」并非客体,不过是无阴无阳的称谓。 ![]() 也就是说,道、无、一都是虚无即自然无为的不同名号。 这样一来,道、无以及一都被解构了,也就少了神秘性! 4. 对于孔疏,学界的评价普遍还是偏正面的:一方面呢,孔疏对王弼派的易学理论作出了新的解释,将玄学中的贵无论引向崇有论;另一方面,孔疏通过崇有论将汉易中的元气说、阴阳二气说重新肯定下来,并向前发展了。 私以为,这两点,但凡占其一,便足以在易学史上留名! ▲穷理以进其知 |
|
来自: 新用户3892281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