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助力教师有效教育教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周学习收获

 艺之芳华 2023-07-24 发布于湖南

(周六还是坚持了一天的课程学习。上午三个小时《教育学原理》的课,下午三个小时《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课。虽然都是理论课,但是两位老师都是退休后的返聘教授,知识渊博,见识宽广,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故事,时不时都会有笑点。加上我是重返大学课堂,多了一份认真,多了一份专注,我知道自己来湖南大学学习两周有多么不容易。因此,这些天的收获就像一群小人儿在我心里挤得慌,倒不如一股脑都放他们出来吧!

第三、第四点的内容还没上课,所以自己好像真的写不出来,也有可能今天已经输出这么多,脑袋有些缺氧。不管怎么说,还有四天的《教育学原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课,认真听,一定会有更多收获的。)

心理学越学越喜欢,心理学教师上课都是幽默风趣的,陶新华老师讲《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的应用》是这样,姚利民老师讲《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是这样。通过六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助力教师有效教育教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一、了解学生心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来自环境方面的最主要的影响。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依存关系。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不同质的4个阶段:

感知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用皮亚杰的观点来说,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还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到具体的或观察的事物上。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需要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联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在小学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当我们要讲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时,提前引导孩子们课余时间去观察“小蜗牛”一周,那么在课文学习时,孩子们想讨论的内容应该很多。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如果说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比较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当前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话,那么维果茨基的理论,特别是“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则更强调教育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去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最近发展区的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由于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区域,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获得学生发展的反馈。

比如讲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四个太阳》时,有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有很多香甜的水果。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想不想送给老师尝尝呢?有个同学说送我一个大西瓜。”老师叫她把西瓜的香甜读出来,可是她读得小声。”同学们说:“哎呀,你这个西瓜太小了。老师,我送你个大大的西瓜吧!”可是这个同学读得虽然大声,可是又没感情,这时又一个同学说:“你这个西瓜还没熟呢!我送给老师一个有大又甜的西瓜吧!”这个同学声音响亮,感情丰富的读给大家听,读完还问我:“老师,好吃吗?”我舔舔嘴巴,连连点头:“嗯,真是又香又甜啊!谢谢你!”

我觉得这个“送西瓜”活动就是通过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如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发展看成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个体在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积极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后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早期阶段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阶段得到修正,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岁)

2.自主对羞怯(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小学阶段对应的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的关系,形成一种成就感。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鼓励学生在各种活动表现出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此刻,我感觉了自己作为小学班主任、小学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可能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会对他以后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记得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中提到的关于他的一个例子:

多年前,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学跳芭蕾舞《白毛女》,我找到一个女同学,说:“你身材好,动作也灵活,去不去跳舞?”她大吃一惊:“王老师,我长这么大也没跳过舞呀!不会不会,您别找我!”可是我看得出,她很高兴。我说:“我觉得你可能行(我没有说“你一定行”,我认为那不是科学态度),你去试试,好不好?”她壮着胆子去了。因为没有跳舞基础,学的比别人慢,她很难堪,要打退堂鼓。我又表扬说:“我看过你练习,你虽然学得慢,但动作很不错,有潜力。你再试试,怎么样?”她坚持下去了,而且越跳越有兴趣,后来终于在“大红枣”一段扮演了一个角色,而大家反映,在同舞的几个人中,她动作最好看。

我想正是王老师的这种发现式的表扬,让这个女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前进了一步,看到了她自己还有舞蹈潜能。

二、明确学习心理,易于引导学生乐学

(一)学习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以及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其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有时这种变化并未立即见诸行动,而只是导致了行为潜能的变化或者说思维上的变化(持久的变化),也可视为发生了学习。再者,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最后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具有的,动物也存在学习;学习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指态度、行为准则的学习,也包括从出生一直持续终身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我们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学习呢?

1.学生每天阅读不同的书籍是学习。因为书籍内容是变化的,这一过程可以获得知识、思想的变化。

2.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学习。不同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人相互沟通能发现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3.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模仿都是学习。大声朗读、认真写字、专心画画是学习,打架、骂人、偷东西也是学习。

4.狮子钻火圈、大象用鼻子卷木头是学习。(动物界学习)

以上都是学习,然而婴儿吮吸、眨眼、人的膝跳反射等,鸭子游泳等都是本能,不属于学习。

(二)学习理论

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观

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的学习观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的学习观——苛勒的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的内化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论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应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身处和谐、理解的教学环境之中;强调从做中学,建构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内容具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以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

(三)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三、掌握教学心理,益于创造课堂气氛

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教学心理涉及面相当广泛而且具体,包括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环境的设计到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等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二)教学形式的选择

(三)教学环境的设计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

四、辨析教师心理,利于教师自我成长

(一)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准确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积极良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