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秀珍 我今年69岁,儿时家住太原市中心柴市巷。印象中柴市巷南口有个副食商店,卖油盐酱醋。柴市巷北口路西,有位西医大夫王锡九,挂牌诊疗治病。王大夫的女儿王瑞琴和我幼儿园、小学都在同一个班里上学。我经常去她家里玩,去时总是看到王大夫手持听诊器给人们看病。曙光幼儿园位于柴市巷路东南段4号,是我的第一个母校,1960年至1961,我在这儿上幼儿园。我父亲在国营太原市钟楼街开化寺商场当业务员,母亲在街道工厂工作。我们姐弟五个,我和弟弟上过曙光幼儿园。入园时我大约5岁,太小了,不了解幼儿园有多少小朋友。现在回想,应该有50个左右,都来自附近的街区,柴市巷十来个,姑姑庵十来个,毕业后我们又一起去了校蔚营小学。 ![]() 1962年张秀珍在校蔚营小学读二年级时全班同学合影,照片里多位同学都毕业于曙光幼儿园(张秀珍提供) 幼儿园是个四合院,同学们在东房上课,西房是生活间,小朋友们吃饭睡觉的地方,窗子临街,能听到自行车铃铛响声来回穿梭。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多,所以能听到街上孩子们打闹、玩耍,大人训斥孩子的声音。还有磨剪刀的吆喝,“磨剪子来嘿锵菜刀!”有人摇着铃铛由远及近,是倒灰渣的车来了,家家户户提桶或者端盆,到街上倒灰渣。 有一个声音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私人挑担理发的,肩膀上搭一条毛巾,手里拿个招揽生意的物品,这个物品具体的样子和名称忘了,声音记得可清楚了,两只手配合动作,发出的声音低沉悠扬悦耳。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请教了很多位朋友,终于知道剃头匠拿的这个物品叫“唤头”,也叫铮子,是一个薄薄的金属夹板,另外拿一个细铁棍,一划,发出好听的嗡嗡声。 ![]() 唤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挑担理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幼儿园的负责人潘惠珍园长,住在柴市巷69号院。幼儿园有好几个老师,其中大个子侯老师教数学和语文,就是简单地识数、认一些简单的字。侯老师当时50来岁,两根辫子盘起来梳在脑后,圆圆的很有造型感,她家住柴市巷66号院。还有一个低个子侯老师,住在柴市巷7号院,教唱歌跳舞。我们跟低个子侯老师学过一个歌舞节目,“一家子九口人真快乐呀真快乐……”其中音乐过门12165,歌词里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实在想不起来了,但当时载歌载舞、开心快乐的场景还留在我和同学们记忆深处。 幼儿园分为大小班,还有几个月大的宝宝。我有一个同学的母亲在幼儿园做饭,还有两个同学的母亲是幼儿园的保育员,其中一位照顾宝宝们的吃喝拉撒。 同学们课间玩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跳绳、跳皮筋、踢盒盒、弹玻璃球、拍元宝、拍洋片……当然还有我特别喜欢的捉迷藏,藏到哪里都心跳加快,激动得不行。 有一天在幼儿园正玩得嘻嘻哈哈,忘乎所以,我被一个同学无意中从一个很高的圪台上给碰下来了,咚地一声脸朝下着地,脑门上碰了大口子,流血不止,疼得眼睛也睁不开,哭得哇哇的。家人带我去棉花巷医院(现迎泽区妇幼保健医院)缝了好几针,缠上绷带养了好多日子,至今我脑门上的缝针疤痕还在。 当时幼儿园伙食不错,经常吃小米稀饭、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煮疙瘩,小米和子饭、馒头、米饭搭配着吃。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种红米饭,和大米饭一样,颜色是浅粉红色的,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这种米。幼儿园还有代乳粉,但是得额外交钱才能喝。 ![]() 柴市巷曙光幼儿园缴费单据(张秀珍提供) 我保存了57张柴市巷曙光幼儿园缴费单,单据显示当时伙食费每月6元,托幼费每月3元5角。单据上盖章,清楚地印着“柳巷人民公社钟楼街管理区曙光幼儿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太原行政区域划分的部分情况。 60多年过去,经历了岁月更替、十几次的拆迁搬家,这些单据居然保存下来,实属不易。2019年,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小康之路”主题展,我把精心保存、品相完好的柴市巷曙光幼儿园缴费单据57张捐赠给时尚回响公益文化项目,以此留住记忆,留住历史。
校对 | 胡晓燕 审核 | 黄海波 制作 | 黄 珊 唐 逸 出品 | 时尚回响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