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惜了!错失一次绝佳的现场教育机会

 一线教师丁爸 2023-07-24 发布于浙江
01
近日,山东青岛。一男孩母亲晒出孩子在金沙滩用竹签做陷阱的图片,并配文称“孩子的恶作剧,谁会踩到?”引起热议。
有网友担忧这种陷阱非常危险,游客踩到容易被竹签扎伤。也有网友表示,家长应该及时阻止孩子的行为,将竹签拿走。
目前,该图文已被删除,账号已注销。
其实,但我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为家长感到可惜:
错失了一次绝佳的现场教育机会。
当然了,家长之所以错过,从所发信息来看,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此类恶作剧行为的危害,并且还觉得自己孩子很厉害。
相对于一些口头讲述或者转述,现场教育的效果要好很多。
很多家长重视研学、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一些教育方式,主要原因也就是亲眼目睹与亲身经历能够让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正如上面的事情中,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用竹签制作陷阱,就要在现场第一时间对孩子进行引导,就对着那个竹签陷阱展开教导。试想一下,已经离开现场了,可能还隔了一点时间,再跟孩子去讲,效果完全不一样,甚至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个不良暗示:爸爸妈妈在现场没有指出,是不是说明爸爸妈妈对我的这个行为也是默许的。
孩子小可能判断不了具体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要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助孩子纠正。

02
那如果孩子已经制作好竹签陷阱,并且跑过来跟家长说:
爸爸妈妈,你们看,我制作了一个陷阱,我厉害吧。
这个时候家长该如何回应与引导。
1、肯定孩子的正面意图。
这一点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挺难的。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先找到孩子做这件事情的正面意图。
有的时候,找到正面意图也是接纳孩子。
所以当孩子更你说:爸爸妈妈,你们看,我制作了一个陷阱,我厉害吧。
你可以这样回复:
这样啊,我们看看,看这个造型,孩子你也是花费了很多时间,挺有耐心的。
2、借助场景,分析危害。
说完上面的话,马上话锋一转:
孩子,这个竹签陷阱,放在这里是不是太危险了。
接着问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危险。
孩子说出上来。
家长就要借助现场的具体场景帮助孩子分析。
比如对孩子你说:
你看,现在是暑假期间,这个沙滩玩得人很多吧,大家走来走去很容易踩到这里,一踩空,不仅是人受到惊吓,再说了在沙滩上,大家都穿着短裤,这一脚下去,竹签就会扎到大腿里面去。
你在看看,这个沙滩上,还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小朋友,甚至还有更小的孩子,他们踩进去,伤害更大。
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存在危害,孩子更加容易明白。
3、改变方式,及时修正。
危害分析了,还没完。
继续问孩子:
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说拆除,那就马上拆除。
如果孩子说改造。此时家长就让孩子观察一下沙滩上其他孩子的作品。跟孩子说:
看那边有好多沙滩城堡,我们也来做一个城堡吧。不过我们先把这个陷阱给埋了,这么危险的竹签也先取出来。
接下来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沙滩城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