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专列日停夜行,至(2016)7月8日清晨五时半停靠在孙家站,然后我们转乘快巴二十分钟车程就抵达哈尔滨市中心。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作家萧红就是哈尔滨人。 ![]() 据导游介绍,哈城建城仅百年之久,仅苏俄沙皇政府就在此统治了28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最醒目的是沿街的欧式建筑森林般林立和城市交通网络。 ![]() 当年沙皇政府在规划建设中,将城市建设成圆环形道路交通网络,几乎每条道路都不是笔直的,圆环形道路,环环连扣,四通八达,打的去任何地方,不要考虑站左边或右边挥手致意叫车,都可不要掉头,就可便捷到达目的地。 ![]() 盛夏酷暑,南方一些城市已是进入烧烤状态,而哈尔滨市区温暖如春,令人清爽惬意。早饭后我们去参观圣.索非亚教堂。 听导游说,该教堂是沙俄时侵占哈城时,为驻守官兵信仰思乡而建造的,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教堂内拱型墙壁上有俄著名画家绘制的壁画,名声享誉世界。 ![]() 初次走进哈尔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哈尔滨有一条最有名的中央大街,当地人又叫中俄风情街。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人行方石路10.8米宽。始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 。 ![]() 我们步入中央大街,就仿佛步入一座庞大的露天“建筑艺术博物馆”。欧洲风格建筑满布中央大街,五步一典,十步一观,移步换景。 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也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之一。 ![]() 最奇特的是中央大街人行道上铺设的方块石。方块石全部用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巧、密实、光亮,美观,路面铺得如此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 这是1924年由俄罗斯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社设计监工完成的。据说当时一块小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的伙食。 中国大街可谓是用黄金造价铺成的路。据有关专家测定,中央大街的方石块还能被“磨”上一二百年。 ![]() 绿叶衬托花儿红。豪华的方块石路面铺设后,使得中央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颇有名气。 ![]() 在这条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交易博览会。 ![]() 如今的中央大街,仍保持原来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服中心,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有特色的商业一条街,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央大街获得不少荣誉。2008年3月,中央大街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建筑成就奖”,被国家授予“建筑艺术博物馆”称号,2009年又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 中央大街附近的市区松花江南岸,有一座风景如画的斯大林公园,是1952年中苏友好的时候建的。 ![]() 置身园中散步,江风凉爽,绿树成荫, 游人如织, 环视左右,发现这座公园其实就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的临江游步道,有点相似于珠海市区的情侣路。 ![]() 中俄两国关系恶化时,苏联不仅撤走了援助的专家和技术合作项目,还搬走了公园里的一尊斯大林铜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斯大林公园石碑位置,就是当年斯大林铜像驻足之地。 ![]() 中央大街终点广场上,有一座哈尔滨抗洪救灾胜利纪念塔,记载着这座城市曾于1958年和1998年“洪水浸漫哈城”的最高水位。它向每一位城市居民和来访者,诉说着这座城市里曾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军民团结,抗洪斗争、众志成城的胜利凯歌。 ![]() 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防洪纪念塔的雄姿,与周边的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太阳岛融入一体,构成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这座塔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来哈尔滨的人无不到这座塔前拍照留念。 我们此行目的地是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在哈尔滨仅作短暂逗留。 听说,哈尔滨素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还有“文化之都”“音乐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誉,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游览领略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