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琐忆】居晓年||我的军人情结

 昵称70808387 2023-07-24 发布于山东
 
 
         
我的军人情结

文/居晓年
  

 
“白老虎连”情缘
郭占武


“八一”前夕,我仿佛又回到了火热的军营,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容,一桩桩鲜活的逸闻趣事,又一次次地呈现在记忆的七色板上,其中,最令我久久顿足欣赏的是,在“白老虎连”蹲点抓典型的朝朝暮暮……

那是1983年,《高山下的花环》剧组,在46军“白老虎连”体验生活,“白老虎连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个演员,临别前,著名演员唐国强饱蘸激情的笔挥毫写下“白老虎连,虎威不减”八个大字,谢晋导演嘱咐我说:“刘启波连长是我见到的最优秀的基层干部,你们作为宣传处长应该把他的事迹推向全军。”

从那刻起,“白老虎连”刘启波的名字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

         
         
01.印象
         
1984年春,军党委提出,要抓一个叫得响的基层干部典型,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我,我的第一反应就想到了刘启波。几天后,我便带着两名干事来到了136师,在陈师长的陪同下直奔刘启波所在的“白老虎连”。
一进营房,正赶上团里组织5公里全副武装越野赛,我们在操场静静地等候,不一会儿,大队人马便迎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冲在最前面的高个子干部,只见他身背两个背包、一挺机枪、一支冲锋枪,还听他边跑边喊:“是'白老虎连’的战士,跟我冲!”这时,他身后的战士,个个精神抖擞,脚下生风,就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滚滚向前。陪同我们的陈师长指着这位高个干部说,这就是刘启波。比赛结束后,团首长宣布:“刘启波获个人第一,'白老虎连’总分第一”。此刻,我情不自禁地为英雄连队这种争冠夺魁的精神和高昂士气叫好!
这天晚上,熄灯号响过后,刘启波展开白天收到的两封家书:
一封是妻子高克芳写的,信简短得就像电报:“家里挺好,父母健康,庄稼也可以,希望你安心部队工作。”
一封是他三哥写的,信中写到:“……本来想早告诉你,可克芳说什么也不让。咱家乡遭到了特大风灾和雹灾,克芳种的24亩地,正在那最严重的雹子线上,青苗被砸得稀巴烂,克芳上要服侍二老,下要照顾孩子,每天要在地里干十三四个钟头。前两天,淋了场雨,受了风寒,几次昏倒在地,是大家给抬回家的,左邻右舍谁看了谁都掉眼泪。启波啊,你就请个假回来帮他一把吧!”
刘启波面对眼前两封家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长吁短叹,百感交集……
他太了解妻子的脾气了,她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向来'报喜不报忧’。他看着妻子那句句帯泪,字字带血的信,一笔一划都揪他心肺呀!
此刻,刘启波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和矛盾之中。他俏悄走出宿舍,再次来到连队荣誉室,迎面墙上饱经战火洗礼的“白老虎连”大旗赫然入目,大旗上方那只仰天长啸的白虎,似乎又在向他讲诉连队这面血染战旗的来历:
那是在锦州的战役中,一连坚守在锦州城北白老虎屯,全连浴血奋战16小时。顶住了敌人的15次进攻,全连138人,最后只剩下37人,为解放锦州立下了大功。战后,连队被纵队命名为“白老虎连”荣誉称号。“白老虎连”这段历史被编入学生教材、印成画册,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1948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肖华将军,把“白老虎连”的英雄事迹向大会作了介绍。从此,“白老虎连”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传向全世界。
这一夜,刘启波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他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能让先烈的血白流,我就是抛家舍业,也要扛着大旗往前跑!
半夜里,刘启波含泪给妻子写了一封深情的信:
“克芳:
……我们结婚后,我留给你的是,3间漏雨的破草房和年近80的双亲。这些年,你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我心中有数!
眼下咱家乡遭灾,可连队马上就要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演习,我们连又是'尖刀连’,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不能丢下连队往家跑哇!
芳,我代表连队百十号人谢谢你了!夫妻之恩,以后在报!
芳,你再向亲友借点钱,咬咬牙挺过这一关。债,你别愁,我们都年轻,等我解甲归家时,不信咱就成不了'万元户’。”
         

军人,唯一可以报尝妻子的,就是信中的安慰和拼命往家寄钱。第二天,刘启波向教导员借了50元钱,加上自己仅有的50元钱,一并寄回四千里之外的吉林省大安县。
他,就是这样,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连队建设上。多么高贵的品质,多么刚强的意志!
她,也同样,把满腔的情,都倾注在丈夫所从事的事业上。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伟大的军人妻子啊!
这,就是我对刘启波的第一印象。
         
         
02.考 验
         
“白老虎连”一天一夜的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我,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我下决心要沿着刘启波的足迹寻觅下去。
这时,我们军一场代号为“破垒”的实兵演习即将举行,战幕尚未拉开,各路兵马便陆续会师担当“尖刀连”任务的“白老虎连”:一个坦克排、两个炮兵排、一个重机枪排、一个工兵排、还有防化小组……作为一个步兵连长,指挥诸兵种作战,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刘启波白天带领部队训练,夜里学习军事知识、编写教案,中午更顾不上休息。过度地疲劳使他的老胃病复发了,吃不下饭,嘴起燎泡,但他仍带领连队上山演练。一天,他在训练中突然虚脱,一头栽倒在山上,战士们扶起他,要送他上医院,他说没事。训练回来的路上,又栽进河里,战士们轮流把他背回住处。晚上,我同师魏副主任特意赶来看他,一踏进门槛,就惊呆了:昏暗的农舍里,通信员挑着一盏马灯,刘启波躺在床上,蜡黄的嘴唇上下蠕动,一字一句在背教案。见到此情此景,平时很少动容的魏副主任,禁不住热泪盈眶。
就在这场演习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刘启波又经历了一场严峻地考验:
一天,他正在带领连队训练,突然收到一封“母病故”的电报,他的头“翁”的一下。大战临头,指挥员的情绪至关重要,他把电报偷偷揣在兜里,不动声色地继续带兵演练。晚饭后,他悄悄来到驻地后山上,伴着蒙蒙细雨,遥望北方,感慨万千,泪水合着雨水哗哗地在脸上流淌……
世上最重母子情。刘启波出生时,他妈已经50岁了,一口奶水也没有,是他妈讨人家的奶水把他养活的。1982年,刘启波被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喜报寄到家,老人却哭了,说,雷锋牺牲了,启波肯定也牺牲了。那些天,他天天到儿子参军,母子告别时的五棵老榆树下,呆呆地等儿子,一天、两天……仍不见儿子踪影,一股急火,一场大病……刘启波越想越难过,简直心如刀绞,肝胆欲裂。他自言自语道:妈妈呀!儿子生前未能尽孝子之心,眼下也不能守床送终,原谅儿吧!
半小时过后,刘启波揩干眼泪,又赶紧回连队主持晚点名。正在连队蹲点的团政委刘才得知这一情况后,对刘启波说,准备回去吧,演习让副连长代职……“不用了”,刘启波打断了政委的话,坚定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我怎能临阵脱逃!再说,家里也没想让我回去”.政委接过电报一看,确实没有“速归”二字。
政委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多么坚强的连长,多么可敬的军人家庭啊!
         
是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肩上职责重于泰山。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强盛,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不就是靠着像刘启波这样成千上万抛家舍业的军人护卫着吗?
“破垒”演习那天,作为钢刀之刃,匕首之尖的“白老虎连”,一下子成了数百名参观者瞩目的中心,而合成连指挥员刘启波,更是中心的中心。演习一开始,刘启波就出手不凡,先派“尖刀班”插入“敌”高地打草惊蛇,接着来个“调虎离山”,最后又巧妙地运用了“暗渡陈仓”之计,致使“蓝军”不得不缴械投降。当演习进入到现代化指挥时,他更是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步坦协同、步坦炮协同,他指挥起来得心应手;一路走、打、吃、住、藏,不仅有条不紊,还带领连队灵活自如地躲过“敌”航空兵袭击,顺利地越过染毒地带,果断地冲破“炮火”拦阻区。在连续三天长途行军之后,距到达预定“战场”还有9公里的时候,导演组又下达了快速“奔袭”的命令,当时连队干部战士平均负重40多斤,并且当天已经行军70多里,在这种情况下“奔袭”,这的确是对连队一次体力和耐力的检验。刘启波大喝一声:“同志们,跟我冲!”已经精疲力尽的战士们,当看到连长那宽阔的脊背上有战士的背包、机枪和冲锋枪时,仿佛就觉得连长顶的是一座山,顿时,全连同志跟着刘启波拼命地往前冲,谁也不甘落后,当最后一名战士到达预定“战场”时,军参谋长韩永禄按下秒表,宣布:“白老虎连”提前18分钟到达。凡参观演习的各级首长,对他们出乎常人的表现无不感到震撼。
解放军总参谋部一位首长,看了刘启波在“破垒”演习中指挥“尖刀连”的全过程后,赞扬道,作为一个“红军”连长,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达到这个水平,恐怕全军也不多见。军长许胜对“白老虎连”这次演习的评价是:组织指挥好,兵种协同好,战斗队形好。
         
         
03.创新
         
我们在“白老虎连”蹲点长达半年之久,让我们惊叹的是,刘启波任连长三年间,68次射击次次优秀,投弹、障碍科目,一直是团里记录的保持者;他带领连队参加团以上机关组织的比武、考核中,共夺得307个第一,获得各类锦旗、奖状50多个……可以想象,在这些荣誉的背后饱含着官兵多少汗水啊!难怪战士们说,在刘连长手下当兵,苦哇!一套新军装,别的连战士能穿两年,套在“白老虎连”战士身上,一次战术科目下来就破洞;一双新胶鞋,别的连战士能穿年把不坏,蹬在“白老虎连”战士脚上,2、3个月就掉底烂帮……刘启波却说,让战士平时多吃苦流汗,为的是战时少流血牺牲。
其实,刘启波何尝不心疼自己的战士:当一天训练下来,他看到战士汗碱斑斑军装的时候;当长途行军后,他亲手给战士脱下袜子,用针挑破一个个血泡的时候;当他夜里起来查铺,轻轻给战士掖好被子,听到战士在睡梦中发出呻吟声的时候,他的心比蜂子蛰了还疼。
“白老虎连”的战士,提起刘连长爱兵的事,就像历数家珍:炊事员徐晓明自幼丧父,家遭风灾,房顶被揭,刘连长把准备给母亲寄的60元钱,拿出40元寄给了徐晓明家;老战士许洪泉退伍前还欠人30元钱,急得抓儿挠腮,刘启波掏遍口袋凑到28块5毛钱,塞给许洪泉;炊事班战士刘延敏,因个子矮,好不容易谈个对象,女方又想散伙。小刘拿着女友的信找到刘连长。刘启波以党支部的名义给女方写信,邀请姑娘和家长来连队看看。刘启波把自己的住室腾出来给姑娘住,还塞给小刘15元钱,让他陪姑娘上街逛逛。姑娘见连长这么热情,小刘又这么懂事,便回心转意了。
刘启波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博览国内外军事名著,剪辑了16大本20余万字的军事资料,写下了10多万字的训练体会,他把学到的现代军事知识,运用到连队的军事训练上,创造性地总结出“五练训练法”,即,练心——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练艺——提高合成作战的本领,练谋——掌握克敌制胜的韬略,练胆——增强核条件下作战的勇气,练体——强化野战生存能力。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实地考察后,评价道:“刘启波创造的五练经验,在全军是独树一帜的,总结推广这一做法,对推动全军的训练改革,一定会起到积极地示范带头作用。”
         
         
04.反响

刘启波的事迹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都先后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刘启波的事迹;《解放军报》在报道刘启波事迹时,还配发了《学习先进,努力开创基层建设新局面》的长篇评论;
 
          


【作者简介】


郭占武,军旅生涯二十余载,1987年转业到潍坊市工商局,曾任副局长。1965年以来,有逾千篇稿件在省(大军区)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数百篇被评为好新闻,数十篇入选文集。其中,任军宣传处长时采写的“白老虎连”刘启波连长系列报道,被《前卫报》作为重大典型宣传,《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也予以报道,刘启波被中央军委三总部命名为“全军基层干部标兵”。著有《通讯员写作漫谈》、《耘墨情缘》作品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