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人生无常似朝间露水

 ymkst 2023-07-24 发布于湖北

白露气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五个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意思是在到了农历八月,天气渐转凉,夜晚水汽凝结在地面和叶子上,在清晨时分就会出现许多露珠,这些露珠就被称为白露。

到了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高云淡,气爽风凉,但是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韵味的一个节气。不似立春的含苞待放,也不似夏至的欣欣向荣,而是万物待收待藏之时的静谧。

正如《诗经》中所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时脑海中能浮现出的便是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这是白露带给我们的深远意境。 

白露既是告别,也是相遇的时刻

白露时节气温骤降,提示着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在此期间,平时聚集在北方的候鸟需要告别家乡,集体迁徙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于是便有“白露三候”的说法,“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许多诗人都喜欢在秋意的日子里作诗感慨人生,似乎在这样的气节里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阮籍的《咏怀诗》里就曾经这样描述过白露:

立象昭回,阴阳攸经。

秋风夙厉,白露宵零。

修林凋殒,茂草收荣。

良时忽迈,朝日西倾。

有始有终,谁能久盈。

……

愿保今日,永符修龄。

他认为,季节周替变换,一晃眼间便到了秋天。而白露所代表的是一个短暂的美好,朝间白露是晶莹剔透,生机勃勃的。但是当太阳东升后,露水渐干,消失殆尽,彷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白露的存在同时也是朝生暮死,人生短暂且无常的象征。就如人的生命一般,总有开始和结束,我们没有办法预知下一秒的事情,能做到的就是把握住当下的美好。

白露寓意着人生短暂,却教我们“无我”进取

在佛教里面也曾经用露水做过比喻,最出名的便是在《金刚经》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解释的版本非常多,我们从现象本身的角度去看,可以把有为法看成是世间一切的事物,即我们的心能感受到、我们的身体所能触碰到的现象。

而《金刚经》认为这些现象看似实有,但其实就像梦境、幻术、水泡、镜影一样,没有不变的真实本质,他们的生成、消灭,背后都是有特定的条件和原因的。其次,如露亦如电的意思就是,这些现象就像阳光下的露珠,很快就会消失无踪,也像闪电一样只有几秒的短暂时光。

大家一开始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玄妙难懂,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佛教会把他们描述得像梦境一样虚假呢?其实在佛教的哲学里,无非想大家明白“无常”和“无我”这两点。

“无常”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南怀瑾先生曾说,这个词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千万别被它弄迷糊了。无常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没有常在的东西。花开花落、四季变迁、人事更替、生老病死等等都是无常的体现,世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就像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么“无我”,就是一种对待无常的态度。通过佛法我们能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没有永恒的存在,任何事物的生灭变化都是建立在其他条件之上的。无我并不是没有我,不是我不存在了。而是不执着于追求事物永恒存在的一个态度,消除个人执着的偏见,能够客观地认识外部的事物。

无我,不仅是佛法中的智慧,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之中的精髓。

《禅宗文化》小编想起中国领导人在意大利外访时候的一句话,他回答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这里的“无我”精神是指在集体之中忘却个人的利益,要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种精进态度。这跟儒家传统价值中一直提倡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样也融合了佛教中“不执著于个人欲望”的智慧,这便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创新”的无我精神。

《金刚经》中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新时代的发展要把圆融的佛学智慧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即要抱着一个没有为个人利益打算的心,不考虑、计较自己的得失,一切为众生,为人民服务来建设大国的担当与使命。

作为节气的“白露”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无我智慧则是佛法中独特的魅力,人生如白露一般短暂、无常,可是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无奈之时,不需要觉得悲伤或难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