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江:中国画是否成了“转基因”?

 新用户82512YXg 2023-07-24 发布于北京

袁江 专栏(一)

【编者按】:近十年间,著名文化学者袁江先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研究,发现了“文化侵略”的严重性、紧迫性,一直呼吁和呐喊救救中国画。他秉持文化道义,直言面对文化腐败,我们又怎么可以停下思考的步伐呢?
本平台将系统整理袁江先生的理论文章,分期报道。希望有志之士,予以关注。


救救中国画——致全国美术家的一封公开信
袁江


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文化强国,复兴之事指日可待。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凭着文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针对中国画目前存在的“文”“画”分家、画家贫血、中国画缺失写意精神等问题,秉笔直言,简述自己的浅近之见,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微薄之力。

自古以来,中国画画家不外乎有两种历练和修养:一是富足之养、二是贫穷之养。当今画家自然是富足之养。政治开明、文化多元,学术环境宽松自由,国强民富,爱好、欣赏和收藏者越来越多,画家成为人群中的受宠一族。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画家应该珍惜、自律、自修、自养,呈现温文尔雅、一派文人之象,为人为艺要放而有度、行则有方,为文化强国竭尽所能、多做贡献。然而,目前画家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艺德艺行不尽如民意、中国画出现忽悠现象等。这也就出现了三个“不等于”:文凭不等于文化,地位不等于学术水平,名气和价位不等于艺术造诣。


艺术家“外交化”,艺术品“商品化”;假、大、空、狂、躁、霸,学术领域出现浮躁和腐败。

出现上述三个“不等于”的大众评语,主要是由少数画家缺少文化修养、忽悠大众、亵渎职业道德、名利当头所致。

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而琴棋书画是文人必修的技艺。随着历史发展,琴棋书画分门别类,各自成为独立专业,无可厚非。然而,中国画创作要求画家必须有修养。没有文化修养就画不好中国画,这是中国画自身规律所要求的。比如意境、境界、品位、格调、文气、修养等,都是鉴赏中国画的要素,否则,技法等于零。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走向世界的民族气节和精神。这种写意精神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精神食粮。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是意大利人,在清宫生活了50多年,阅览古代名画无数,然而,至死都没有得到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为什么?原因在于基因。人才的成长必须具备两大基因:一是文化基因、二是血脉基因。郎世宁没有这两种基因,所以一直没能悟出中国文化的道。就像中国人画油画,永远也画不出西方人那种味道一样,所以这个“舶来品”在中国成为中国油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画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画家缺失文化修养,必然导致精神颓废,“文”“画”分家必然成为俗人,单一技法表现必然成为匠人。中国画从它产生到现在,一直以来都充满了贵气和文气,这是一种精神。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是画家必修的,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起源。


画家面对的不是笔墨技法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哲学问题。

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铸造,需要特殊的笔墨语言,这个语言里面蕴藏着画家的综合修养。中国画的笔墨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抽象的笔墨在深层面蕴藏着一个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人文哲学命题(请参阅袁江《论中国的笔墨意境》)。中国画有两个意境:一是笔墨意境、二是诗的意境。两者合抱阴阳,才能生发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画由点、线、面、题款印章等基本元素组成,材料为宣纸、绢、麻布、毛笔和国画专用墨彩。在这些元素中,尤其是“线”“点”又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元素。“线”“点”的核心是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伸和演变。

笔墨意境的核心就是“线”“点”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朦胧的、品味不尽的意象之美。

有了上述中国画的基本定义,再来审读和欣赏目前的中国画,会感到很可怕。
中国画是我们的国粹,同京剧、中医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医的关键不在处方,而在于中医师自身的修养。古代的中医师懂得天文地理和金、木、水、火、土,懂得数字术、气功、遥测术;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病人,什么时间抓药、煎煮、服用,用什么器皿等都会直接影响药的效用。中国画与中医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同门同理。

中国画是高雅的艺术品,有滋养人类精神的功效。

“焦墨焦彩”画是中国画体系中一个既古老而又新生的画种。“焦墨”自宋代起,就是画家起稿用的一种技法。谁是第一个画“焦墨”画的人,无从考究。此画法初始于宋,兴于元,行于明清,迄今不衰,但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气候。主要原因是“焦”而失润,在表现四季的阴、晴、雨、雪等特殊环境下的物象时,受到技法的限制。古今中外,不管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在表现主题思想方面受到技法的限制,这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都不会长久。


我发现了“焦墨”画一科存在的缺陷,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最终完善和填补了“焦墨”画技法上的许多空白。在研究“焦墨”画的同时,我又发现了“焦彩”,并把两“焦”合二为一,形成了“焦墨焦彩”画,确立了“焦墨焦彩”画的理论体系(请参阅袁江《天下有道,其法必倡》《论国画之焦墨焦彩画》)。毫无疑问,“焦墨焦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技法。它在保留中国画精华元素的基础上,吸收西画色彩的厚重和丰富多彩,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样式,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空间,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焦墨焦彩”画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回味无穷,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专家学者的认可、赞赏和鼓励。

吴冠中、李小山没有看到中国画的未来,很失望。2003年,中国学术界掀起第三次“笔墨论战”,论战双方的代表有现代派吴冠中和传统派张仃。这次“论战”中,因为传统派(指当时在世的部分老画家)没有从自己的作品中找到强有力的支持,理论方面也显得很苍白,导致结局不了了之。我参加了“笔墨论战”,并撰写了《笔墨当随意境,意境当随时代———论中国画的笔墨等于“零”》一文。此文从八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和画家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们增强了信心。

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创新,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要立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中国画的现状的确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文化复兴的序曲。然而,现存的问题不能不纠正,如教育体制上的缺陷、中国画教育失去重心、画家文化修养缺失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导致中国画丧失写意精神,出现“贫血症”,“线”“点”演变为“素描皴”。这种演变,不是创新,而是以“画”代“写”、避重就轻、弃难求易,有逐渐西化的趋势。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而非“画”出来的,一“写”一“画”体现出了东、西方绘画的两大不同特点和要求。

小艺术迎合时代,大艺术引领时代,时代呼唤大师。

救救中国画!

我认为应该倡导:返璞归真、正本清源,还原艺术一个真。返璞是修养,归真是境界;返璞不是复古,归真不是还俗。


袁江
原名袁玉江,
笔名:歪嘴和尚,悟痴。
著名文化学者;
三十而立,
二十四年隐修,

2011年正式出山。北京大学《寻找中国画的根 一一大型公益学术工程》学术主持人;

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国家工美协会常务理事,雕刻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 Culture Sower
图:袁江

转载需注明图文作者外,请刊首载明(来源:Culture Sow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