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客厅】董克俊:让真艺术回到民间

 新用户82512YXg 2023-07-24 发布于北京

 拜会 艺术家董克俊

我很关注毕卡索,毕卡索美术馆我去了多次。毕卡索很伟大,他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美术史的巨变。

——董克俊


董克俊(左)和陈顺林(右)合影

此次拜访董老师,一进门,我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于是,老师便邀我坐下聊了起来,一点儿也不显陌生。此前我们相识于网络,或许是学术观点相近,所以在网络上时有交流。

      
接着,老师介绍了他的艺术历程,他不是美术学院科班出身,因对绘画极其着迷,提起笔来,一画就是几十年 。他认为,没有进美术学院也不是坏事。老师说:美术学院大多数培养的或许只是“会做功课”的学生,能很好完成工整的作业,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却难以培育出。 陈丹青老师也提到过,“中国的高校是难以培育出艺术家的!”   

     
甚至连高校教授也遭到质疑。但凡能在美术学院任教的不是具有博士学位者,就是裙带关系者(在偏僻的地域,某高校研究生毕业就能评上副教授,两年后当选副院长,三年搞一个美协主席,发展太快。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人家早已是“学界”领导了!)。在上海,与肖素红老师也提及此事,我们也只能感慨万千,但也不想理会。艺术成为江湖流派或者小团体,那不是艺术本身,他们永远不知道艺术是什么,总的来说,学校只是一道门,最后成为艺术家,还是自己的事。


《牧归图》 200X140cm 布上丙烯  2008 董克俊

    
1999年,老师去了巴黎。巴黎有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世界的文化库也集中在那里。从史前文化到现代主义,在巴黎的大半年时光,老师将整个绘画艺术梳理了几遍。老师说:我很关注毕卡索,毕卡索美术馆我去了多次。毕卡索很伟大,他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美术史的巨变”。


《美发图》190x100cm 纸本丙烯  2008


我记得赵无极也曾这样说:初到巴黎,每天都要去看美术馆,而且看到热泪盈眶。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能见到原作的确不易。我们现在的条件都很好,都有机会见到原作,所以不知道什么叫珍贵!(记得刘晓老师说过,读书时,他与张晓刚、叶永青,每周一都会起早,只为翻看放在四川美术学院玻璃展示柜里的一本《梵高》画册,这本画册每个星期一只能翻一页。所以张晓刚早年潜心研究梵高,学习梵高,是学得最到位的一位。   


80年代是信息决定命运的时代。只要你能见到原作,再花一段时间临摹一张古典主义绘画,或许你就是当时的美协主席,或者是画院院长,再或者是某个美术学院院长,这就是中国的80年代。文化刚刚起步,百废待兴,时代赋予了很多人机会,但却赋予不了艺术家,赋予不了艺术!

艺术不可能一下子长成参天大树,而是需要不断给予与培育,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培育出一个艺术家。培育艺术家的概率太低了,而且非常容易培养成为半成品或者是民间的江湖艺人,你经常会听到某某大师,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大师。    


《节日》190x190cm 纸本设色  2009

  
我们应该用学术研究的标尺一一测试,你会突然明白:大师只是一个空架子!一些人只能画一个形象、一个题材,或者一个画面,那样才足以养活一群人。画廊也是为赚钱,反正“某大师”的标签,好出售就行,这种不负责任与艺术商品化,让艺术市场极度的混乱。而且很多人就借此浑水摸鱼,比如某某娱乐明星一副字画上千万,某领导一副字画上亿,某企业家一副涂鸦上千万…这种乱象不是艺术出问题,而是人心出问题!还有某某博物馆、美术馆,花纳税人的钱去购买一些“菜市场”的作品,愚昧民众,以至于整个民族的审美停滞不前,无法判断。所以收藏者经常以“权威”作为标杆大肆收藏,可以说收藏家们也拿着一堆堆垃圾,或者说是“菜画”,这样的画在广州某某村到处有批发,还需要去花大价钱收藏吗?作为今天学术型的艺术家,应该有担当,有责任为后代负责,必须进行美育,让更多的人学会判断,学会审美法则,让真正的艺术得传播。

我提到这些时,老师特别认同,说做艺术就应该这样,有担当,有正气,有正能量。 美育应该普及,即便停留于互联网推广,让更多的人有所了解,那就是成果。老师说,以后是互联网时代,艺术与互联网已经开始联姻,你现在不理采,说明你会很快被时代遗弃,互联网艺术传播太快,太迅疾。

而且我认为这也是美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会为艺术带来更多正能量。让那些裙带,帮派慢慢消解,让真艺术回到民间。 二十年后艺术就应该普及到每家每户,这是必然,这也应了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美育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而非学校一方所能承担的。这就需要学术研究型文化学者传播于社会,去慢慢改变一些现状,也让艺术投机者无处入手。(当然会有一些厚颜无耻的人抄袭,那只是在显示他们的愚蠢无知罢了),到那时,我们大多数的民众都是专家,我们的民族与文化也会有大繁荣。 

这次聊天非常开心,老师一直在关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年轻人的想法。在这里,我代表青年艺术家向董克俊老师致敬!



文: Culture Sower

图:董克俊、陈顺林



转载需注明图文作者外,请刊首载明(来源:Culture Sow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