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评】石皓:何云昌的对抗

 新用户82512YXg 2023-07-24 发布于北京
编者语

生命一场战役,在人生的囚牢里,人们都在寻获一种永生。

而寻获的方式只有对抗。

何云昌

在中国的哲学范畴内

寻找到了一种理性的、哲学的对抗方式

——辟谷


以身体为祭品,

今日美术馆为道场,

挑战身体极限,

以一己对抗时间,以精神对抗肉体,以渺小对抗磅礴…



何云昌:对抗这个时代

文/石皓

何云昌在当代艺术当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人物。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酝酿以久推出的何云昌个展《啊昌》在今日美术馆开幕。从放荡到克制、激越到自省、平和到坚守,使得何云昌的表达更为立体与澄明,不落窠臼。此次展览,作为文献性的学术大展,是何云昌生命历程与思想线索的一次全面的展示与梳理。艺术、摄影、装置,多种艺术形式的介入,使日常的叙事,脱离了思想的藩篱,从身体到内心建立起个体在思维意识上的觉醒。何云昌二十多年的坚守,是一次从身体、精神、到时代的一种对抗。

在当代先锋探索中,行为艺术的扩展,从场域性的叛逆、缄默、僭越,到表达上的粗粝、娱乐、回归,都从不同程度、不同面貌上使其意义得以衍生。何云昌的思考充分展现了这次推介的意义。展览以线性化的思路框架缘起、激荡、回响三部分,主要从作品创作轨迹、作品转变、现实问题等方面展开阐释,重新审视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意识的症结。展览采用特殊的背景材料,对何云昌系列作品的观念甄别做了充足的准备,使观众对何云昌的表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为何云昌展览三部分内容框架,缘起、激荡、回响,使观众真正意义上对个体的成长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与印象。缘起部分,何云昌十年劈柴而得之木以“龙牙”拼接,在一个艺术家的视角下,表达家庭伦理与个人价值观的博弈关系。激荡部分,主要以血肉之躯的对抗,在自然之中介入个人行为,在尼加拉瓜瀑布的岩石上停留、与石头环绕英国的步行等等表现形式,阐释天地之间这种荒诞不经的戏剧关系,其实是一种自然之力与个体呈现的以小博大,从而能衍生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症结。回响部分,从肉体对抗自身,从身体反应、心里的隐忍之力,体验心智波动,以及精神意志的反馈。

何云昌推介,作为今日美术馆年度大展之一,从艺术个体,到精神重塑的衍变,使得何云昌在行为艺术领域大大扩展了艺术界限,作为一种探讨与诉求,何云昌已然脱离了特殊个案的表达,而形成了一种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的思考与践行。冯博一认为,真实生存里的伤害与虐待比艺术表现的暴力化倾向具有更大的美学力量,因此世人是否应该深思和重估伤害与自虐的艺术作用。在这一点上,何云昌用身体来表现艺术观念,是传统意义上对现实环境的干预与批判,也是一种定义重现。开幕式之后,何云昌全新的行为作品72小时《长生果》,真正意义上用身体的表达,诉诸社会观念、甚或意志反应过程的重要性。通过身躯对抗时代,是个体在社会当中的突围。“啊昌”严格意义上讲,不只是对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更重要是对身体作用于艺术当下对抗的精神探索。

尼采曾说过,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通过个体意志来表达呈现艺术浇筑的观念。对抗这个时代的粗粝、混浊、繁杂,对抗这个社会的荒诞、盲目、狼烟四起。“啊昌”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当代艺术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与经验,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无论是语言文本,文化层面、以及艺术观念的表达都是一次深刻的参考。

何云昌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家


何云昌

1967年出生云南,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辞职为职业艺术家,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

何云昌:艺术家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这不是艺术家的责任而是一种敏感。

新京报:你早年是怎么从油画转到行为艺术的?

何云昌:我从小就是调皮不安分的学生,一直都是美术老师的宠儿,被夸大的。我喜欢胡思乱想,尝试好玩的。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行为艺术,1994年开始做。我在昆明那些年,抽象绘画、概念绘画、综合材料、摄影,都尝试过。我有个习惯,一批东西做好了,卖两张画,其他我就扔掉了。我觉得我这么年轻,应该多做点新鲜的。这当中也做了行为。1994到1997年我都在做行为作品,但是太烂,我都不发表,觉得对不起观众(笑)。那时候没什么资源,靠卖画、画广告、画肖像、做雕塑,攒点钱,能做就做一做(行为)。我一年工作1个月到3个月,兜里有5块钱就不干活了。后来慢慢发现(行为艺术)还是挺好玩的,一做做了很多年。

 

新京报:在自己做行为以前,你受到过哪些艺术家的启发?

何云昌:我们招进云南艺术学院就是学的油画,五个人一个班,可以进老师的资料室看外国资料,还有外面带回来的资料。激浪派、博伊斯,这些已经都可以看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伊夫·克莱因。我知道博伊斯可能更强大,但是我比较感性,伊夫·克莱因的东西特别浪漫,不着边际,太有才华了。(是因为看到他的创作,促使你想从事行为艺术吗?)那倒没有。我喜欢的人我要离他/她远一点。

新京报:上世纪90年代很多和你同批的行为艺术家,创作都转向别的领域了。而且行为艺术在中国所能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你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多年?

何云昌:生活嘛,你还得面对它,该交房租还是得交,该给娃交学费还得交。“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嘛,不过每次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会出现贵人关照我一下。做行为确实资源窄一些,这两年好一点,主流社会大众的认知和宽容度大了一些。但是我想重要的是,选择你最喜欢和最有兴趣的事情,而不是最有利可图的事情。生活能过得下去就行,反正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好多人开玩笑跟我说,我了个去,你做这么多年还是这德行。我说咋的啦,就这样呗。说“坚持”听起来有点轴,当时条件差,我想方设法实施了我想做的作品,那可以视为一种坚持,后来也不完全是坚持。人对有些东西会有瘾,它本身会诱惑你。行为艺术的表达形式对我很有吸引力,它宽广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都诱惑着我,也不断有新的人投入这个领域。

新京报:一些作品是有危险性的,展览也展出了你写的责任自负的“声明”。写的时候你一般在想什么?

何云昌:我想得到可能会面对的不测,也能意识到我做这个事意味着什么,想表述什么。我可以为我的喜好牺牲自己,但旁人没必要为我牺牲。所以如果双方都觉得可能有不测的话,我就给写个声明,出任何事都跟别人没关系。

 

新京报:伴随作品发生过什么样的极端体验?有没有在一些时候让你感到失控?

何云昌:人是脆弱的,但人身体的潜能也是强大的。当你把潜能发挥到极致后,比如我做的一些作品,几次都有很清晰的幻觉。一个我飘到空中,从上面 俯瞰我自己,还有听不见或看不见,都出现过。我每次做作品都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我尽量设想到最大程度,有一种自以为的保险性,但都是预估,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有人问我,你做作品的底线是什么,我说弄个半死就可以了。但我觉得我不是做极限作品的人,我都尽量请医疗专业人员来协助,这就是对你自己的保障。

新京报:你作品质感是很直接、硬朗的,而你最大的爱好又是打游戏,这二者感觉反差很大。有很多艺术家在从事网络艺术,你对这一块有兴趣吗?

何云昌:艺术家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这不是艺术家的责任而是一种敏感。艺术家是一个时代的良心,就像透明的水晶体,折射城市的杂质和尘埃。对现 实批判、质疑、否定的态度,是因为我们的期望总是更高,总是对现实失望,这导致你不能总是跟现实太近,你会太痛苦,需要寻找别的方式放松自己。打游戏不解决任何问题,就像打个麻将,喝小酒,跟朋友在街边撸串,时间长了养成一个习惯。游戏可以让我进入安静的状态中,就是个乐趣而已。我玩过上百种游戏,三天我就知道哪儿是窍门。我也关注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艺术家在做这一块(网络艺术)。但这不是我的强项,我的强项就是用很土、很朴素的表达方式,用最简单的手法和材质来呈现我的想法。

新京报:从你最初做行为艺术到今天,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创作有何影响?

何云昌: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的所思所想,无形中就会和时代环境有一种血肉的关系。从行为艺术发端的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中国也就是地球上1/5的人,在观念、价值、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厚的资源。艺术是关乎人类非物质领域的板块,人留给后世的结晶。所以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因为有这么多的人,他们在发生变化。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石皓
撰稿人

石皓,原名石浩,山西交城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知音网特聘作家。山西省散文学会员。

相关评论迄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安徽文学》《文学界》《新闻晨报》《阳光》《读者》《解放日报》《广州日报》《京华时报》《燕赵都市报》《春城晚报》《桂林晚报》等期刊发表近二十万字。

作品先后入选《最浪漫的青春散文》《最温情的校园散文》、《华语少年作家文萃》、《人间有味是清欢》、《春风吹过90后》、《新概念盛开》7本、《金牌90后》《中国散文选粹》等多部文学系列选本。

北京书展,与辛夷坞、九夜茴、郭敖等同为杂志访谈特邀嘉宾。被媒体授予“年度优秀华语作家”。著有《再见江湖》《我们依然在仰望》《少年倾城》《生死孽缘》等四部作品。

生活美学

Culture Sower 近日开通“生活美学”“空间志”,欢迎您搭乘第一班车,分享你的空间,让心性相通的人走进,寻觅那一瞥秘境。

【生活美学】

生活即艺术,在茫茫碌碌的生活中,生活成为了一种负累,很难感知生活的意义和存在方式。生活美学旨在分享独特的生活方式,用艺术改造你的生活,探索生活之境。

【空间志】

每一个空间都有一本自己的“日志”,诠释着自己的风格,定义着自己的格调。

本栏目旨在探秘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廊、艺术空间、咖啡馆、书店、茶馆、艺术酒店等,欢迎分享你的空间,只为遇见对味的你!

如果你的空间极有特色、品味,那么不要错过一次免费推荐的机会!

本文版权为Cultuer Sower独家稿件,如果您是媒体/自媒体,请联系以上微信授权;如果您是个人用户,内容对味,请在朋友圈肆意扩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