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嬴政一抬头,漫天雪地里站着一个男人一丝不挂:我能帮你一统天下

 俊慧文史苑 2023-07-24 发布于山东

公元前243年,16岁的秦王嬴政在兰池宫赏完梅,坐在殿中取暖,浑然不知殿外一位30多岁的侍卫郎官一直在远远地注视着他。

嬴政看起来高贵而孤傲,让人望而生畏。但侍郎官看他心情不错,瞅准机会,决定拼死一搏。

他一步步往前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嬴政越来越近,心突突地快要跳到嗓子眼。

成败在此一举,成则登天,败则身死。

嬴政一抬头,脸色微变,目光如炬地盯着他,厉声道:“你是何人?未得传召,为何至此?”

侍郎官为得嬴政信任,先徐徐解衣,直至一丝不挂,以示身无凶器。然后匍匐跪地:“下臣郎官李斯,能助大王完成统一大业。

李斯,正是这一次的毛遂自荐,使他成为了未来的大秦丞相。

他本是一介平民,通过努力拼搏成为嬴政的左膀右臂。他草根逆袭,扭转命运的励志故事,不得不让人叹服。

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但当功成名就后,却又突然深陷囹圄,落得身败名裂,满门抄斩的大结局。

生命的最后,他暮然发现,最让他怀念的还是平凡的日子,简单的快乐。

刑场上,他哭着对次子说:“儿啊,为父还想和你牵着黄犬,去追逐狡兔,再也不可能了。

人,只有经历了黑暗,才觉得平凡是最大的幸福。

本文,我们就来聊聊大秦丞相李斯大起大落的一生。希望从他的故事中,获得一些人生哲理,悟出生命的真谛。

01

一只厕鼠改变了李斯的一生

李斯,楚国人。他本是上蔡郡一名管理粮仓的小文书,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公务员。

他的生活平凡而幸福,房子不大,但足够居住;薪俸不高,但足以解决温饱。

工作之余,他喜欢牵着黄犬,带上两个年幼的儿子,到野外追逐狡兔,恣意奔跑在无忧无虑的逍遥岁月里。

这样的生活毫无压力,他也没有远大的志向,整日过得浑浑噩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与他的先祖一样一生默默无闻,生于斯,死于斯,葬于斯。

但一次意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有一天,李斯在厕所中发现了几只又黑又脏的老鼠,正在低头舔食粪便。刚听到脚步声,老鼠就吓得不要命地往地缝里钻。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回到粮仓,再看看粮仓里的老鼠,它们长得硕大肥胖,金灿灿的栗米任它们肆意啃食,在成堆的粮食里嬉戏玩闹。

它们从未品尝过饥肠辘辘的滋味,也从不怕人,似乎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史记·李斯列传》

同样是老鼠,为什么区别如此之大?

李斯陷入了沉思,同样的老鼠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它们不同的生存境遇。由此及彼,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一生的成败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李斯虽然能言善辩,文采斐然,还写得一手好字,可又有什么用?

他每天躲在这小小的粮仓里,守着粮食,守着老鼠,干着无足轻重的工作,任人欺凌而敢怒不敢言,自己的境遇与厕中老鼠有何区别?

想到这里,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他不甘心此生就这样庸庸碌碌的度过。

他做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毅然辞去郡小吏的职务,抛家舍业,孤身前往兰陵拜师求学。

上蔡郡守看到他的辞职信,像看傻子一样盯着他问:“你老大不小了,家有妻儿需要照顾,怎么敢冒然辞职啊?”

李斯笑了笑说:“我想要过大富大贵的生活。”说完,扭头就走,留下郡守目瞪口呆地地僵在原地。

回家后,妻子问他:“万一不成功呢?”

李斯说:“就算不能证明我能行,也要证明我不能行。”

总之,李斯心意已决,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他知道成功在于尝试,如果不迈出第一步,改变就永远都不会发生。

李斯并不是一时冲动,他不仅有想法,而且有清晰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他深知功名不易得,空有宏图大志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深厚的才学和智慧,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所以,他迈出的第一步不是愣头愣脑地去找新的工作,而是去兰陵拜大名鼎鼎的荀子为师。

荀子的思想接近于法家的主张,主要研究帝王之术,也就是治国安民的为官之道,这正是李斯跻身贵族阶层所必需的学问。

这一学,就是7年。

7年的时间,足够重塑一个人。

李斯敏而好学,刻苦钻研,不论是文章、谋略、还是辩论,在当时荀子老师众多门生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终于学有所成,李斯选择了蓄势待发的秦国。因为秦王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而他有满腹的帝王之术,权谋之道,正好可以大施拳脚。

可问题是,他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如何才能见到秦王呢?

02

李斯毛遂自荐,懂得如何推销自己

初到咸阳,恰逢秦庄襄王病逝,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

李斯没有冒然行动,而是先静静地观察局势,分析自己该何去何从。

秦王嬴政年幼,没有实权,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吕不韦和赵太后的手中。而吕不韦财大气粗,广纳贤士,家中养有3000名多名门客。

所以,李斯当下最快的捷径就是能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并得到他的赏识。

他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吕不韦,并成为他的高级门客。吕不韦把李斯养在府上,二人经常在一起开怀畅谈。

李斯在吕不韦的府上待了三年,虽然吕不韦很赏识他,但并不信任他,他在府上也只是做一些杂役。

李斯静静地等待着,等待一个更大的机会。

毕竟他还不了解秦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万一他昏庸无能,自己冒然投靠也终是无法施展抱负。

慢慢地,他通过观察吕不韦的言行,发现吕不韦越来越惧怕羽翼渐丰的嬴政。

吕不韦与嬴政的母亲赵太后有私情,但随着嬴政年龄的增长,吕不韦害怕东窗事发惹祸上身,居然找了个假太监嫪毐送给了赵太后,自己得以脱身。

嬴政还只是个少年,竟具备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少年肯定不简单。

嬴政的形象在李斯的心目中也越来越清晰,开始变成一个鲜活的人。

这让李斯感到非常兴奋,他越来越期待能早点走向嬴政的身边。

机会终于来了。

这天,吕不韦找到李斯:“足下才华横溢,待在我府里实在委屈。不如我提拔你入朝为官吧?不知,你想要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李斯籍籍无名,当然不敢要大官,但他目标很明确。他说:“官职大小无所谓,只要离秦王越近越好。”

吕不韦说:“那就到大王身边做个侍卫郎官怎么样?”

李斯叩头谢恩。

虽然侍卫郎官仅是看管车马的小官,但李斯胸有成竹,他深信只要能让他见到秦王,他就有办法得到秦王的重用。

越是靠近嬴政,李斯就越笃信嬴政这只年幼的狮子,有朝一日定会成为真正的森林之王。

李斯与嬴政的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身份的悬殊,使得他与秦王永远都不可能在一起交谈。

没有机会,那就创造机会,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李斯这次赌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要么得到嬴政的重用,要么被拉出去砍头。

他了解此时的嬴政最想做的是夺回权利,成为一个真正握有实权的大王。

但李斯却告诉他:“您不仅要做秦国的大王,您还要成为天下的大王。统一六国的霸业必须得由您来完成,而下臣就是能帮您完成大业的人。”

李斯的这个开场白,首先抛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观点,统一六国。这样的大事或许年幼的嬴政还没有想过,而李斯却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天下。

李斯的一番话听得嬴政热血沸腾,他忍不住问:“依你看该怎么做?”

接下来李斯详细向嬴政诉说了他的行动计划,比如,应先派间谍扰乱六国政局,收买暗杀六国重臣,逐渐瓦解他们的势力,以此缩减战争成本,为以后的统一做好准备。

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一番交谈下来,李斯已经为嬴政勾画出了一张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嬴政不断地拍手叫好,并留下他封为长史。

李斯已经成功赢得了嬴政的赏识,他的宏图大业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的几年中,李斯不断地为嬴政献计献策。对外,安排间谍削减六国势力,对内,帮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乱,软禁赵太后,逼死吕不韦,使嬴政成为一名真正握有实权的大王。

似乎一切正在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个突然而来的重磅消息,如重锤一样,狠狠砸在李斯的胸口。

03

李斯凭借才华,扭转命运

那些年外客们在朝堂上风头无两,嬴氏宗室逐渐失势,他们不甘坐以待毙。随着嫪毐、吕不韦的倒台,宗室借题发挥,提议驱逐所有外客。

嬴政分析利弊后,决定听取宗室的意见,颁布“逐客令”。

李斯作为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纵使能力再强也未能幸免。

刚刚得志,就要被驱逐出境。他眼看着这十几年的忠心付出和奋斗结果,即将化为泡影,不禁悲从中来。

但愤怒悲伤都无济于事,李斯不是认命的人,当厄运来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一篇千古文章《谏逐客书》:秦王与宗室不一样,秦王是未来天下人的王。外客在宗室的眼中是客人,但在秦王的眼中所有的人都将是您的臣民。

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秦王抛弃百姓让他们去帮助敌国,将人才拒之门外,为敌国所用。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

这篇文章没有埋怨宗室的陷害,也没有抱怨嬴政对自己的不公。他全篇都是在为嬴政着想,提醒嬴政不要忘了统一六国的志向,不要将人才推向敌国的怀抱,唯有如此,统一大业才能顺利完成。

嬴政看完后醍醐灌顶,拍案叫绝,立即下令追回所有外客,所有人官复原职。

李斯凭借一篇文章,瞬间从仕途的最低谷逆风翻盘,扭转乾坤。不仅显示了他绝世的才华,还有他任何时候都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和毅力。

当然,李斯也并非善类。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曾无情地将对自己有举荐之功的吕不韦拉下马。

因为嬴政赏识韩非,李斯担心影响自己的仕途就设计将他陷害,治他于死地,而韩非正是他的同窗好友。

总之,李斯为了达成目标,眼中已经没有了仁义道德,所有阻碍他发展的绊脚石,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踢除。

但他没让嬴政失望,经过几年努力,他辅佐嬴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在统一天下后,李斯作为秦国丞相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主张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让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一系列的措施,真正实现了天下政治意义上的统一。

可以说,没有李斯秦国就不会这么快一统天下,没有李斯七国也不会那么快的实现彼此融合。

如此创世之功臣,李斯为什么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呢?

04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李斯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他追求大富大贵的理想人生得以实现。

他的几个儿子娶的都是秦国公主,他的女儿嫁的都是秦国公子,他的利益与嬴政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此时的李斯站在高高的山巅之上,却有了莫名的恐惧感。

吕不韦、嫪毐都曾经与他一样风光无限,可最后都是以凄惨的结局告终,想到这李斯不寒而栗。

已经70岁的李斯,当然知道告老还乡,功成身退是最好的结局。但想想自己奋斗一辈子,为的不就是让后人享有荣华富贵吗?如今一旦放弃,他背后强大的家族将失去庇护,一切前功尽弃。

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

此前,嬴政深信自己能长生不老,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如今,病入膏肓,临终前,他传召李斯和亲信赵高。

他命赵高替他拟份诏书,内容是:传位长子扶苏。

对于李斯,嬴政对他说:“朕从13岁即位以来,从不信任任何人,但如今朕只能相信你。你一定要替朕好好辅佐扶苏。”

李斯大为感动,在嬴政面前哭成了泪人,他信誓旦旦地向嬴政保证:“纵使粉身碎骨,老臣也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然而,李斯却并没有做到。

改变他心志的依然是富贵和地位。

诏书是赵高写的,皇帝的玉玺也在赵高的手中。于是,赵高有了非分之想。

扶苏即位对赵高一点好处都没有,而嬴政的小儿子胡亥是赵高的学生,俩人感情深厚。赵高想要篡改圣旨,拥立胡亥为帝。

计划虽好,但决定此事成败的一个最关键人物就是李斯。

嬴政去世后,这里握有大权的是李斯,况且嬴政传位给扶苏,李斯是知情的。只要说服李斯,此事可成。

赵高也深谙游说之道,他知道李斯想要的无非是一份权力的保障。而扶苏曾因焚书坑儒之事与李斯政见不合,惨遭嬴政贬斥,显然扶苏即位李斯很难得到重用。

而胡亥即位他可以得个拥立之功,还能继续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或许是李斯这一生政绩斐然,他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才会掉以轻心。

李斯答应了赵高的提议,假传圣旨逼公子扶苏自刎,帮助胡亥成功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

但结果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美好。

在这场交易中,李斯过于自信,轻视了赵高,高估了胡亥。

胡亥并非明君,他荒淫无道,凡事只听信赵高一面之词。而赵高登上政治舞台后,不断地铲除异己,战火很快就烧到了李斯的头上。

李斯被诬陷谋反,他与儿子被判腰斩,诛灭三族,李氏家族彻底覆灭。

罪人李斯,通敌叛国,罪大恶极。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这天,咸阳闹市上,李斯迈着沉重的脚步,每往前走一步,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此时的他早已悔断肝肠,痛不欲生。

看着年幼的次子,他忍不住老泪纵横,开始怀念以前与两个儿子奔跑在原野上的快乐。他哭着说:“儿啊,为父还想和你们一起牵着黄犬,去追逐狡兔,看来再也不可能了。”

李斯在生命的最后发出悲悯的“黄犬之叹”,读来令人唏嘘感慨。

他这一生只顾念名利,直到临终前才开始眷恋平凡的生活,可惜为时已晚。

 05

李斯从一个郡县的小吏,凭借才华和努力,成功逆袭改变命运,成为后来的大秦丞相。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的成功在于敢于突破自己。

在安逸的环境中,敢于踏出舒适区;在时机来临时,敢于冒险尝试。

他有一颗炙热的进取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期间,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绝不轻言放弃。

当然,人往高处走没有错,但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或许,李斯的初衷是好的。他只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但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没了初衷。

为了追求功名放弃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最终落得凄惨的结局也是必然。

李斯临终前对以往平淡生活的眷恋,又何尝不是在怀念从前的自己呢?

那时候虽然日子过得很一般,可是精神很富有,心灵很纯净,所以生活很快乐。

佛说:心干净,人才贵。

所以,做个干净的人,出淤泥而不染,看过世间的黑暗,内心依然澄澈。只有心灵纯净,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