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皇帝朱瞻基,登基路上凭空消失?600年来始终无解

 俊慧文史苑 2023-07-24 发布于山东

1425年,登基仅10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骤然驾崩,留下遗诏由太子朱瞻基即位。

而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汉王朱高煦则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上,设好了埋伏,准备刺杀朱瞻基夺位。

对于这段路程,朱高煦非常熟悉,且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朱瞻基是插翅难飞。

可结果,朱高煦左等右等,始终没有等来朱瞻基。

正当他伸长脖子翘首以盼的时候,却得到一个惊天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即位了!

这就怪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使臣从北京跑到南京将消息告诉朱瞻基,朱瞻基再从南京往回赶,这来回时间最快也得一个月。

而如果朱瞻基走的是山野小路更不可能到达。在没有飞机的古代,朱瞻基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呢?

对此,有很多史学家做出推论,是朱瞻基设计谋害了自己的父亲。

从而准确掌握了父亲离世的时间,提前往回赶了,这一说法可信吗?

朱瞻基接班人的地位坚如磐石

1398年二月,燕王朱棣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父皇朱元璋捧着大圭(古代皇权的象征),交到了他的手中。

还特意嘱咐朱棣:“传之子孙,永世其昌。”说完,便消失不见了,朱棣也从梦中惊醒。

当时,朱元璋还在世,并且早就钦定了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

朱棣也只能把它当成一个梦而已,不敢有非分之想。

但第二天,就传来了喜讯,世子朱高炽诞下了一个嫡子,便是朱瞻基。

朱棣联想到昨夜的梦惊喜不已,他见到孙子后,情不自禁地说:“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所以,朱棣一直对这个孙子格外重视,特将他交给燕王妃徐氏来亲自抚养。

史载:“自是,仁孝皇后躬亲抚养,甚忠爱焉”

后来,朱棣之所以鼓起勇气发动靖难之役,也与这个祥瑞的梦境有一定的关系。

1402年,朱棣篡位成功,当上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按理说,长子朱高炽理应被立为太子,成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可是,朱棣十分不喜欢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反倒更偏爱能征善战的次子朱高煦。

正当朱棣举棋不定时,解缙的一番话让他迅速做出了决断。

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为所动。

解缙又说:“好圣孙。”

朱棣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换句话说,朱高炽能顺利当上太子,他的好儿子朱瞻基也给他加分不少。

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明史.解缙传》

朱棣对这个长孙的培养,一直都是按帝王的标准来的。

除了让他饱读圣贤书外,朱棣还让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来教导他,学习的内容也都是帝王心术。

朱棣还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北巡时,朱棣特意让朱瞻基陪同,让他亲身体验老百姓的生活,教导他体恤民力。

1410年,朱棣又带他北征蒙古,锻炼他的军事能力。北征期间,朱瞻基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朱棣的高度赞赏。

1411年,13岁的朱瞻基就被册封为皇太孙,确定了他隔代接班人的地位。为了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朱棣让他留守北京,学着理政。

可以说,在永乐朝,朱瞻基的位子甚至比父亲朱高炽的位子坐得都稳当,他还有必要去冒弑父弑君的风险夺位吗?

史学家之所以做出这个推论,是因为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着急要当这个皇帝,那就是汉王朱高煦。

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储位之争

朱棣虽贵为皇帝,但儿子并不多,存活下来的仅有三个,都是徐皇后所生。

长子朱高炽根正苗红,本来即位理所应当。但关键是他自小体弱多病,又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尤其是性情太柔,很不得朱棣喜爱。

而次子朱高煦勇猛凶悍,性格跟自己很相似,可能父亲都偏爱像自己的儿子,所以朱高煦自小就深得父亲宠爱。

到了靖难的时候,能征善战的朱高煦就更能派上用场了。

朱棣以一个藩王的势力对抗朝廷,自然是非常艰难的。在长达四年的战争中,他身心交瘁,多次崩溃,甚至有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幸亏有朱高煦作战勇猛,多次冲锋陷阵,救朱棣于危难中。

朱棣对这个儿子也更加喜爱,为了激励朱高煦,他拍拍儿子的背说:“你努力吧,世子(朱高炽)体弱多病。

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卷十三》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的哥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打下来的天下,以后很可能就是你的。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朱高煦误以为这就是父亲对他的承诺,作战更加勇猛。

可当朱棣真的登上了皇位,却翻脸不认人,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感觉自己被耍了,始终意难平,他要为自己讨回公道。

于是就有了兄弟俩长达二十多年的明争暗斗。

朱高煦多次陷害朱高炽,破坏他与朱棣的父子关系,朱高炽也经常受到父亲训斥,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

太子的位子越是摇摇欲坠,朱高煦越是张狂。

一次,朱棣带着儿孙们前去祭拜太祖朱元璋。朱高炽拖着肥重的身子,不慎摔倒在地。

朱高煦在后面幸灾乐祸地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话里暗含的深意是,你小心你的储君位子,你倒下了可有我在后头盯着呢。

朱瞻基则接过来说:“更有后人知警也。”意思是说,倒下了也轮不到你,后面还有我呢。

也就是说,朱高煦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夺位之心,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

朱棣也曾因他有篡位的野心重罚他,要把他废为庶人,幸亏朱高炽求情才得以幸免。

朱高炽仁厚,即便是登基后,明知朱高煦不安分,也不曾伤害这个弟弟。

这就为后来儿子的登基埋下了祸根。

朱高炽的死因之谜

1425年5月11日,朱高炽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而且情况越来越不妙。他速召来太监海寿立即前往南京,把太子朱瞻基迎回北京。

海寿刚走第二天,朱高炽就驾崩了。

虽然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但他的离世也太过突然,从感到不舒服到崩世,不过两天的时间。

在此之前毫无预兆,朱高炽病倒前一直正常工作,批阅奏章。

当然,有很多的疾病使人骤然离世并不稀奇。

奇怪的是作为皇帝,史书中对他的死因都是只字未提,究竟是什么原因突然暴卒已成历史之谜。

正德年间,有一个叫陆釴的进士,他询问过一个宫中的老太监,想弄清到底朱高炽是怎么死的。

老太监说:“明仁宗得的是阴症。”

所谓“阴症”指的是,由于阳虚外感风寒而得。

他很可能是为了补阳气,而长期服用某种丹药,副作用导致的发病。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在丹药中做了手脚的可能性。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是因为他死后朱瞻基的种种行为,都无法解释得清楚。

其一,朱瞻基回京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按照正常速度,从南京到北京一个来回最快也得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海寿是五月十一日,开始从北京出发去南京的,六月初三朱瞻基就回到了北京。

也就是说朱瞻基路上只用了10天的时间,这在当时即便是最快的马,日夜兼程也不可能做到。

其二,朱高煦没有等到朱瞻基。

朱高煦的封地在山东乐安,虽然京城有意封锁了朱高炽驾崩的消息,但他在京城安排了众多耳目,也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由于他距离京城更近,得知消息的时间绝对比朱瞻基早得多,完全有时间做好准备迎接朱瞻基。

可怪就怪在,朱瞻基居然在他埋伏之前就已经越过了乐安。

由此推断,朱瞻基早就预测到了父亲去世的时间,提前往京城赶了。

就连朱高炽都不能预测自己去世的时间,朱瞻基又是如何预测到的呢?

据史书记载,朱高炽是在4月份安排朱瞻基去南京的。

当时,朱瞻基哭得稀里哗啦怎么都不想去,大臣们也不赞成太子亲自前去,认为安排亲王去就足够了。

但朱高炽态度坚决地说:“非皇太子不可,只有太子的威望和仁德才能镇守南京。”

无奈之下,朱瞻基才被迫前往。

假如,朱高炽知道自己身体情况不好的话,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把太子安排到南京。

所以,太子提前回京,就被怀疑父亲的死是他谋划的。

其三,当朱高炽驾崩后,宫内就忙着给朱瞻基置办登基用品,却发现他早已准备齐全。

看来朱瞻基虽然人不在北京,但对继承皇位的事早就谋划妥当。

不得不说,朱瞻基的性格非常像朱棣,热衷权力,工于计谋。

写在最后

朱高炽的死因和朱瞻基的凭空消失,至今都是个未解之谜,所有的推论也只是猜想而已。

你认为朱瞻基会做出弑父的事吗?

朱瞻基是合法的未来继承人,再说朱高炽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很多人认为他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夺位。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他富有智谋,早做打算,可能也早就成了二叔朱高煦的刀下之魂了。

毕竟皇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腥风血雨的,你若弱了,想要伤你的人就会把刀子捅得更深。

故事的结局,朱瞻基把朱高煦扣在了300多斤的大缸内,外面点上火,活活烤死了他,并诛杀了他的9个儿子。

由此可见,朱瞻基也并非善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