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妙用陈皮,健运中焦,升清降浊,化浊湿,脾虚也不慌

 为什么73 2023-07-24 发布于北京

正安聚友会 2023-07-24 08:09 发表于广东

图片

   本  期  导  读    

天天想着祛湿,你知道自己是哪一种湿吗?

三伏天炎热,多雨多湿。此时,不论男女老少,湿气都是招病的大魔头

湿气入体,会有种从脏腑到毛孔都被黏住的感觉,不少朋友常会出现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烦、头脑昏沉、湿疹等症状。

广东人对付湿气很有一套,暑夏里头拉个肚子冒个疹子,老辈人都会说:快煲个「祛湿汤」来调理下。

虽然很多人都懂得喝点汤来「祛湿」,但仍有不少人表示:为什么天天都在祛湿,仍然还是这么「湿」呢?

图片

中医说的「湿邪」是什么?

✍湿邪到底是个啥?

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之间六气之一,人是需要正常的湿气,就如春风雨露,滋润则万物,但是如果湿气过了,如梅雨时节,南方的回南天,就会导致霉变、腐烂,黏黏腻腻的感觉,非常烦人。

图片

如果形成疾病,最常见就是导致脾胃失和,如《温病条辨·中焦》中认为:「湿之入中焦……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重则容易导致关节疼痛、肢体水肿,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则谓:「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另外,湿邪黏滞,易阻气机,其体胶着难解,病程往往缠绵难愈。

✍夏天湿气尤为重

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中,湿气大盛的季节是夏季。因为此时热度高,天空气压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里,所以雨水十分充沛,湿度大,氤氲薰蒸, 暑湿很重,易致湿邪为病。

再者夏季人体代谢飞快,能量消耗比较大,正气消减,湿气就容易趁虚而入。加上现代人普遍使用空调,人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开着空调的室内,体表温度骤降,毛孔也随之关闭,而汗液却还没来得及排出,就造成湿气在体内淤积

如果还是脾脏虚弱的人,盘踞于体内的湿气还会继而入侵五脏六腑,对人体造成损伤。

所以对应夏季的环境,祛除湿气是身体保养的重中之重

关键是,大家天天喊着祛湿,你究竟懂了几分?

图片

湿气怎么分?

外湿:最直观的体验是「因于湿,首如裹」


湿有从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其症头重腰冷,一身尽重,冷浆瓜果,皆自内得。
——《时方妙用》清·陈修园

湿气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往往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就是外湿,没看天气预报出门,不小心淋个雨,又或者去了一些潮湿的地方旅游,感受了湿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得外湿。

因于湿,首如裹。
——《素问·生气通天论》

此时湿气困阻在皮肤肌表,整个人就像困住一样,皮肤像罩了一层不透气的保护膜,阳气、肺气被遏,常常出现发热恶寒、头重如裹、汗出热不退、胸闷、腰酸、肢倦、关节疼痛等症状。就像受凉感冒一样,只不过这个是湿邪所致。(感冒多为风邪所致)

内湿:多为形寒饮冷,饮食不节,症状繁多复杂

内湿就麻烦一些,因为它既可以从外感湿邪发展过来,也可以因为形寒饮冷(指身体已经受凉了,还喝冷饮),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相关,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这时候的内湿,就和参与水液代谢的三个脏腑——肺、脾、肾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看看,在《素问·经脉别论篇》是怎么写水液的代谢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可以看出,我们喝进去的水液,要经过脾胃的吸收,肺气宣发肃降,肾气膀胱的蒸腾气化,水液才能输送全身经络

所以内湿的产生环环相扣,也给调理上带来很多麻烦,痰湿证多涉及2个及以上的脏腑功能失调。

所以痰湿有「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的说法,就如《证治汇补》指出:「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调治上,需要兼顾肺脾肾三脏。

图片
如何判断是否有湿气

那么在湿邪侵袭之初,有没有什么小线索去辨别呢?

①看舌象
最常用的方法第一就是看舌象有无齿痕,有齿痕通常代表水液代谢异常,是湿气的表现。

②看皮毛
第二就是看皮肤和大便,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皮肤干燥而大便常常溏烂,这时候提示多数是肺脾两虚,燥湿不济了。

③看食欲
第三看口渴和饮水情况,如果是一整天都不怎么口渴饮水,往往就是脾虚湿蕴,如果是口渴,但是喝水后不解渴,这是要注意是下面的肾阳不足,不能把水液「煮」开上来而导致的口渴。

湿气还容易兼热、兼寒

大家伙都知道湿热时候可以喝喝凉茶,寒湿体质的人就可以吃点温补来驱寒化湿。由此看来,湿这个邪气,特别容易带上热和寒。

为什么呢?其实这与人的体质相关,体质偏强壮,偏热的人,湿邪在体内则容易与热邪相结合,而阳虚、体质弱的人则湿邪容易和寒邪相结合。

湿热:舌红苔黄厚腻,常伴口气;
寒湿:淡暗苔白腻。

要提醒的是,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一系列疾患,如肥胖、暑湿、带状疱疹、痢疾、妇科疾病、黄疸、肝炎等。寒湿之人则容易患困倦、关节筋骨疼痛,易腹痛泄泻,肢体浮肿等症候。

图片
3个防湿方,让你安稳度夏

1、及时化湿,少去湿重之地

一般情况下,不小心感受了湿邪,这时候要尽早重视,「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趁湿气还在肌肤表面的时候,可以喝点温开水又或者运动一下,微微出一身汗就可以好了,运动后人体内的阳气就如同夏季的太阳消除地面的湿气一样,帮助赶跑体内的湿气


或是用艾叶泡脚,可以温散寒湿,必要时可以用一些生姜、香薷等煮水,可以达到解表化湿的作用。

再者,日常早睡早起,空调房别待太久,尽量不要在潮湿的环境工作或居住;饮食方面,按时吃饭,冰镇饮食有度要避免过食肥甘厚腻,不要大量饮酒,以避免助湿伤脾。

2、用4个中医外治法,对症通调水湿

●拔罐疗法: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通过膀胱经走罐,不仅可以对背部局部气血进行调整,更通过对各脏腑背俞穴的刺激,起到对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调节作用,从而起到通调水道、排湿的作用。(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艾灸: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人群;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适用于寒湿困脾证人群。

●穴位按压:点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轻揉神阙。每天按2次,每穴5分钟,以酸痛为度。

图片
图片

●中药脐疗: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黄芩、大黄各等份,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敷脐;寒湿困脾证人群可选用干姜、肉桂、豆蔻各等,磨粉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脐。(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3、内调中焦脾胃,运化水湿

由于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 因此对付多余湿气的同时,还得养脾胃,这样才能防止湿气反复发作。

对付这种湿,家里常备的就是陈皮了,陈皮特别擅长化解中焦脾胃的湿气。

「脾胃派」代表人物李东恒是这样说的:

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一个这么重视调理脾胃的中医大家,在处理脾湿问题上尤其推荐陈皮,可见陈皮的地位。

图片

陈皮的燥湿能力是非常好!对于湿重、痰湿体质的人,常见的是舌苔白厚腻,这说明湿气在中焦聚集很久了。

日常饮用陈皮水一段时间后,会眼看着舌苔消退,这归功于陈皮的温性,慢慢地把湿气没了。

「燥」可以这样理解:水洒在地面上,太阳一晒,没了。厉不厉害?不通过小便代谢,就这么没了!

而且陈皮可升可降,跟升药一起用,其性就升;跟降药一起用,其性就降。这就是陈皮调中、健中的作用,是很多古方中的常用药。陈皮药食同源,既是药品,又是食品,非常安全。

夏天可以在各种汤汤水水中搭配陈皮。比如陈皮绿豆糖水,消暑清热不伤脾,陈皮山药排骨汤,

还有老百姓都知道的,陈皮煮水当作代茶饮,三伏天多喝陈皮茶,保持身心通畅,驱散夏日烦躁,健健康康度过这个炎热的三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