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宝旬 | 论如何学习中医及中医的未来

 医馆界 2023-07-24 发布于广东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口述 | 张宝旬  撰稿| 桔梗

在与中医相伴的经年岁月里,每一次拜读经典古籍,每一次临症,都触发了我对中医的诸多思考。非常有幸能成为中医发展探索先行队伍中的一员,在此我想从切身经验谈谈多年学习中医的感悟以及对中医未来发展的展望。

学习中医要从“发心”开始

我认为中医的工作一定是从”发心”开始的,从事中医首先需要摆正心态,对患者具备同理心

从医多年间,我耳畔不时会萦绕着来自中医人“中医很难学”“我学不好中医”等此类的感叹,但是,如果患者是我们医者的亲朋挚友甚至自己,是否就能做到倾尽其力去学习,救治了呢?还会觉得学中医艰难吗?

一直以来,相比我的书本老师、教学老师,我最感谢的是教授我最多的病人老师。为什么呢?病人与中医师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病人是医者最好的老师。我们常言“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而“临症多”就是病人在教我们,为什么病人肯教我们,是因为我们肯去帮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全心全意、拼尽全力地去为每一位病人诊治时,医术何愁不长进呢?

学习中医要破除“执念”,保持开放的心态

现在中医界学术之争态势激烈,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碰撞,中医门派间互不相容的争锋现象比比皆是。我曾有过几段中医、西医学习的经历,从这些经历赋予的成长中,我越发觉得在中医学习中保持开放性很重要。

我认为中医不应陷入无谓的学术争论中,因为中医有很多维度,有的人从某一维度观察到了中医的一面,有的人从另一维度观察到了中医的其他面,中医之间的争执往往是他们处于不同维度的观察,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大家从不同维度观察的结果合集可能才是完整的真相

中医本是哲学,它需要一个高纬度观察思考,低纬度处理的过程,如果无法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的话,可能就无法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且一旦医者陷入单一角度看病的怪圈中,可能终生都走不出来。我曾听闻有些老中医一辈子都用的小柴胡,他可能能解决的仅是适用的一部分病症,这也不是每位医者都适合走的路。

01
对西医保持开放性



西医也代表了非常多的真相,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西医结合是有好处的,在西医高科技工具的运用基础上融入中医的逻辑体系能取得不一样的成效。西医的方法论和工具能通过断一些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变量来辅助诊断或者治疗,这也是西医对真相的一种观察。此外,当我们身体无法自我完善系统时,西医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身为医者,我们要实事求,以解决当下问题、治病救人为首要任务。学术之争在生命面前毫无意义,只要能解决问题,不管是什么疗法都是可取的,这也是我们身为医者的责任。

02
摒弃门户之见,兼容并包,走出自己的路



在学习过程中,第一要兼容并包,第二要独善一体,将适合自己的门派思维方法掌握到极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叠加其他的方法

门户之见切不可有,因为每个人所站角度看到的东西都和其人生经历、职业观等都是相关的,门派的碰撞无关对错,优秀与否,只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

《坛经》中有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释义即心动时会看到幡在动,心不动时就看不到幡在动。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曾做过相关实验,事实也证明了人的情绪和状态会大大影响其摄取信息的能力,当一个人陷入某个角度或者状态时,会出现选择性吸收信息的现象,这样会很影响知识的全面吸收以及对事情客观的评判,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别人的视角来看事情。

与此同时,我们自身的角度也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与我们契合,我们需要选择与我们适配度高的门派老师,然后熟悉掌握门派核心知识,一门学通后就容易将其他的方法融会贯通。

03
多途径摄取中医知识



中医学习有三种资源,一是书本,二是临床,三是生活,很多人都忽视了生活对于中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很多中医大师能达到极高的中医水平并不是因为一味沉浸在中医行业里不问世事,他们的中医能力很多都源自于对世界、生活的观察,就像鲁迅先生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中医行业的巨大前途与希望

中医行业的实际问题就是自信心缺乏的问题,这源于对中医的未来感到迷茫。从过往所做的诸多中医普及工作来看,我认为中医的未来是无可限量的。

01
中医的无限连接性和低成本



中医有无限连接的能力,这是很多行业都不具备的,中医可以连接生活、文化、宗教、医学等,甚至我们此生都不可缺少中医知识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斥着中医的影子,不管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清凉油、上海药皂等中医产品,还是全国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甚至是花椒、蒜等调味品都与中医息息相关。

中医不仅连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还是文明的连接,我们可以在衣食住行中随处窥见中医千古智慧的延伸。比如太师椅为何至今都深受喜爱呢?因为它的设计加入了中医穴位疗法的运用,相较普通沙发能让人腰肩部得到更明显的放松。

中医拥有强大的连接能力,所需成本却低得让人惊讶,我们早期曾在微博上分享了60年代的一个中医科研成果——酒精棉球塞耳朵止痛经,起初这个方法遭受了大量质疑,后来效果之好让舆论发生了迅速反转,还有口口相传的藿香正气水退烧法也凭借其低成本高操作性为很多老百姓解决了问题。

02
中医的“去中心化”优势



中医的连接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特点——去中心化,中医是不需要完全依赖医师的。

中医的“去中心化”一能让人们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能帮助人们自行解决小的健康问题,三就算在不得不求医的情况下,医生也只是救急的,在这个过程中治病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医生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让患者脱离造成疾病的不良环境,引导患者走上健康生活的正轨,从根本上铲除患病的根源。

除此,中医的“去中心化”同时也可以成为许多中医师破局的利器

很多中医都会面临这样一个被动的局面——无法主动选择患者,很多患者往往是求治西医效果不佳后才寻求中医诊治。

此时患者的生态系统在西医疗法的干预下产生了不利的变化,会对中医的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境下并非中医的最佳战场,也难以发挥出中医最大的优势。在西医大幅度覆盖的情景下,中医要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在西医之前抢占医疗的主场呢?

我多年来在微博分享小妙招发现很多病在发病初期是很好处理的,这也是中医特别擅长的领域。

所以我们中医师尤其是经验尚浅的青年医师要学会发挥出中医治未病的优势,通过新媒体等方式普及中医,教予大家如何用中医手段第一时间解决疾病,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见识到中医的疗效后,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就会加深,患病时自然而然就会首选中医治疗。

我认为中医最终走向还医于民、藏医于民的过程,彼时人人都能具备中医的知识,都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方舱能建在每个人的脑子里,而医院不再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必需地,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中医的帮助,我们的健康就会更加有保证。

03
生活方式是中医最大的应用场景



中医的前途并不在于医疗层面解决问题,而是作为连接所有人的基础建设般的存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健康因素。

中医搭建的巨大生活方舱系统

《黄帝内经》有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疾病发展路径一般是从初期—中期—晚期的,因此疾病初期是处理疾病的最佳时机。方舱医院的案例就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方舱医院拦截了许多由轻症发展成心肺重症的可能,为西医的处理减轻了压力,倘若没有方舱医院的努力,情势会很棘手。

中医的智慧已经化于生活方式中,给国人搭建了一个巨大的生活方舱系统。夏季湿热重,很多人易发肠息肉,病人一般知晓后会很恐慌。但是,我们稀松常见的乌梅就很有益于肠息肉的改善,中医方剂《乌梅汤》也正是治疗肠息肉的良方,它就像一个方舱,能在息肉发病初期给予人们一定的解决和保护。

疾病谱在迅速变化,国人的体态越来越肥胖,体质问题越来越亟待重视,我们真的要怀疑,我们丢掉的那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里面不一定没有中医,或者说那些传统方式曾经就默默保护着我们。

 中医生活化为未来赋能

不似西医那般有强大的科技加持,中医的强大是默默落实于生活层面的。我们所知的日本的药妆、药酒、食品等就是一种已经泛化的中医,是中医生活化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形态。日本就好比我们的唐朝,保持着很多唐朝的传统,韩国就好比明朝,他们解鱼蟹毒所用的紫苏、为防受凉食用的肉桂水等都和明代生活方式无甚相差。

相较之下,我们的中医生活化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还有待提升,我们更应进一步发掘中医潜能,将中医的医疗属性应用到生活产品赋能的层面上,争取达到引领世界的水平。

先进的技术最终都是要和人相连接的,而我们中国人的产品起点就是人的身体相连的,比如布鞋是养脚的,而皮鞋是养眼的和身体的关系就没那么紧密。这也正是中医的强项所在,因此可以运用西方优秀的产品发展形式,再结合中医的健康解决方案,这也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未来中医还可以发力于一些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实际上需要的是针灸推拿的一些穴位解决方案,将来可能会有以中医为基础的应用于疾病检查及解决的设备,比如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是不需要一直依赖医院的,中医可以通过刺激内关穴、人迎穴来降血压,这种方舱式的可穿戴的解决方案,也是中医巨大的未来。

04
互联网变革下中医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变革,不同于现在内容汇聚起来成就系统,我认为未来会变成系统成就内容的格局,就像我们现在写微博是成就了微博,再到下一代,当更多新想法衍生出来时,人们通过微博这个公用系统来成就内容,系统会服务创新知识,曾经的管理者会成为服务者,这会激发中医极大的潜能。

我们可设想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从挂号—开方—抓药—煎药—配送的整个诊疗流程将会变得更加便捷,如此不依赖重资产发展形式是很多行业都不及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业务的开展,中医都是很有优势的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中医的前景会愈加宽广,它不仅是门诊看病的医学概念,它可以服务于世界上所有人,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套软件系统,而这套软件系统的根基和知识结构都来源于我们中国人,这是我们中国给予世界的贡献,所以从事中医是非常有前景和未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