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看中医的有效性为何难以确保的问题

 新用户1279Y13h 2023-05-13 发布于北京

中医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充满争议。

会存在两种极端情况。

有些相信中医疗效的,会把很多病都说得很简单

有些民间中医,更是张口就说自己善治癌症。

也因此被无数科学主义人士吐槽这些人都是“人均诺奖”的水平。

而反中医人士对于中医师用中药治好的案例,要么就说是安慰剂效应等等,需要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要么就怀疑是自愈性疾病,或者说中医师捏造出来的,要求一定要排除所有的西药成分和现代医疗手段介入,然后再来对照治疗。

个人观点一直都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

没有疗效的中医,被淘汰也是好事。

而有疗效的中医,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讲求现实的,压根不会搭理那些反中医人士的鬼话。

都是听着白猫黑猫论长大的,谁能有效听谁的。

不过在一些原理上,确实还是需要和老百姓进行一些解释。

毕竟总不能让大家一直不清不楚的去治病,何况随着社会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单纯靠一句“历史悠久”“几千年经验”已经没法说服很多人了。

还是要把一些机理讲得清楚一些,才能让更多的人对中医有更多的理解,进而让这个社会对中医有更多的包容与支持。

(一)中医的不确定性

中医的诊疗过程高度依赖中医家的主现能动机和创造性,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中医的治疗方案会因中医家的个性化诊疗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也就是无数人最喜欢吐槽的“同一个患者,十个中医摸出十种脉象,给出十个方子”

作为实验医学,西医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医师和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国个体差异而导致的主观因素。

用诊断仪器确定的疾病指标和影像结果确诊疾病之后,治疗疾病的方案也是参考行业权威指南,这份指南是得到同行业确定和公认的,不像中医那样取决于中医家的个体诊疗水平。

西医对每种疾病的治疗效果是由整个行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所以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可以预期的。

就会出现很好玩的,去查能否治愈,中医基本都是“有的人能治好”

问西医,则不少都是“治不好,但能控制症状”

每次有人问我类似的“xx病中医能不能治”我都犯难。

因为去看不少民间中医的宣传,仿佛天下无不治之症;

但是真要找人问亲眼见证的,类似患者被治好的,又往往没遇到几个。

当然不敢说“中医不能治xx病”

因为大家都相信对于中医而言,从诊断到处方用药,整个过程都取决于中医家的个人能力。

中医的上限,没见过,就不敢轻易下结论。

也就是网络上中医粉最爱说的,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你不行。

只能说,要遇到那样的中医,得看缘分。

(二)中医与西医的诊疗对比

既然中医家的临床疗效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中医有没有确保疗效的规律可循?

这个问题,就得先从诊疗过程开始分析。

以下的内容,参考了王世保先生《中医是什么》一书中的相关观点。

王世保先生认为,作为中医主要特征的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施治相比,更加具有难度,也具有更高的复杂性。

1,在诊断上,中医进行诊断,不像西医辨病那样,只需要根据仪器设备检测出来的指标和影像就能相对准确地判断对应的疾病。

而中医进行诊断基本完全取决于中医家对四诊相关技术的掌握,这就非常考验医者的基本功和临床经验,例如脉诊技术。

在技术上,医者个人的经验积累,天赋,学习途径等,都会造成相关技术水平的极大差异。

我也见过有些脉学社的同学,大二就已经诊脉颇有心得;

而有些医院的医生,三四十岁依然是把脉就全程装模作样。

2,在治疗上,由于中医治病不像西医那样可以使用经过大量临床案例验证的具有固定剂型的药物,而是要按照方剂配伍理论根据个体辨证的结果选药组方,这就要求中医家熟悉经典方剂和中药的药性,还要研究时方的用药经验和特征。

从四诊到辨证,再到用药处方。中医家只有保证每个环节的精准,才能让疗效发挥到最大限度。

而这些环节都对医生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药材质量,患者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中医的疗效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三)中医的诊断

根据中医治疗疾病的程序,“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家诊疗疾病的首要环节。要想保证临床疗效,首先要能准确、全面地收集患者的证候信息。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现实中有些医家过分地突出望诊或者闻诊脉诊,其实如果不能通过四诊全面收集患者的信息,很容易导致误判,继而产生辨证错误。

而证都辨错了,就不要指望能把方子开对了。最终只会损害患者的健康利益。

同时王世保先生特别强调了运气学说的重要性

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历代很多医家忽视了运气学说的应用,而运气学说是中医家必备的理论素质。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而一个优秀的中医更是要对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历时和共时性分析,这就要求中医家熟练掌握运气学说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历时性的病因病机分析包括患者出生年月的运气情况对其体质赋予先天状态的影响、发病时年月的运气情况,以及诊疗时年月的运气情况,只有了解这些基本的历时情况后才能进一步确证。

(四)中医的治疗

而与有效性关系最大的就是处方水平的高低。

开方子可不是简单的像开西药一样,把各种药对堆积在一起就好,如果真的按照那些最规范的要求,好的方子是要求中医家不仅要熟悉临床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功能主治和改变药物性能的炮制方法,还要遵循方剂理论和七情配伍,才能让临床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

要做到药随证变,而每位中医家都会形成不同的用药特色,这些往往是由其善于辨某类证决定的,也就导致很难说出台一个相关的规范化的诊疗文件让大家的处方水平都达到同一个高度。(方证对应等也会存在不同医家之间的差异),这点就和西医可以通过临床指南推荐用药等极大缩小不同医者之间的差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比如近代兴起的扶阳学派,就是以擅于在临床实践中辨阴证和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补阳药物为特色。而扶阳学派的不同医家之间,同样会出现不同的用药风格,同时也会出现疗效参差不齐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在相关基本功的掌握上各自存在差距。

(五)当代中医疗效的不确定

而对于大家最关心的,为何当下好中医如此难找的原因,王世保先生认为,这是因为中医主流学界由于受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开始依赖西医的诊断仪器和设备以及中药的西药药理研究。

不少中医师逐渐淡化四诊甚至弃之不用,直接依据西医的仪器设备检测疾病,然后选择具有相应药理作用的中药,尽可能多地堆砌在一起,有药无方,不仅无法保证效果,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反应,损害患者的健康。

由于西医的诊断指标或者影像反映的只是人体微观层次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具有抽象独立性,与中医家临床对患者进行整体性辨证论治有异。

所以中医家临床引进西医诊断技术只能带来诊疗障碍,偏离辨证论治,降低自己的临床疗效水平。

(六)分析

个人觉得,面对这样的“中医师西化”的问题,还是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之前的文章《中医学子学那么多西医课程作甚》《学好西医是对中医个体的保护》对中医学生学习西医知识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论述,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之一,倒是不能把西医的东西都一概否定;

而面对如何提升中医疗效的问题,则是《中医现状固然有很多问题,可是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个好中医》,中医师要保持自己的中医本色,就还是得在各种现实复杂环境的制约中进行取舍,同时遵从中医自身的学习规律,先从背完该背的东西开始,因为如果基础不牢,就很容易在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面前失去信心,进而放弃辨证论治的根基。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只有做困难的事情,才能学好中医。

而作为患者,面对中医有效性自己无从确保的问题,也可以先从做一个好患者开始,对于中医师的选择,尽可能多听取有类似疾病的病友的推荐,同时选定之后便给予医生足够的信任,多一些耐心,不轻易中途更改医师;

回到日常生活中,则也确实只能感慨,看西医要有足够的钱,看中医要有足够的缘。遇到一个好中医,真的是需要一些中医药的福报的。

遇到医术和医德好的中医师,还是要保持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