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却凭一首词入选《宋词三百首》

 黑龙江波涛 2023-07-24 发布于黑龙江
他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却凭一首词入选《宋词三百首》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最重要的转折。

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诗词风向的转变。

从'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

也是从积极的入世,转变为半隐退的出世,寄情于山水自然间的人生境界。

而“乌台诗案”缘何而起,又是谁在从中主导,我们今日要谈论的诗人是何方神圣,又是如何诬陷苏轼的呢,他的诗词为何还能入选《宋词三百首》,其中12字又如何成为今日冬季的网红名句?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今日的诗词分享,一起翻阅诗词中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

他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却凭一首词入选《宋词三百首》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

他才识过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高中状元,朝廷授于临海尉一职。

后神宗时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坚定的新党后辈。

所谓新党,便是王安石变法,朝廷中分为两大阵营,新党和保守派。

但当他进入政坛时,新旧党变法之争已趋激烈,进入御史台后以忠直著称,成为新党的坚定后辈。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读到苏轼的诗稿,以为他诽谤朝廷,并上书神宗,但神宗并未采纳。

但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知州,再次表达了对新法的不满,上书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对于新法,苏轼的态度可谓之过于锋芒毕露,一点情面没留。

御史中丞李定认为苏轼攻击朝政,反对新法,便联合何正臣、舒亶等御史接连上书弹劾他,在神宗的许可下,开始对苏轼的羁押审问。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在御史台狱中遭受审问的苏轼,因大量诗稿被指抨击新法,诽谤朝廷,藐视皇帝,因与他往来唱和者甚多,故而牵连甚广,其中便有黄庭坚、司马光等,因为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

其中,舒亶根据苏轼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对于舒亶的弹劾,苏轼供认不讳,承认确有其事。

而另外诸多诗词文章,皆为新法不满,可见苏轼年轻时疾恶如仇,很是头铁。

由此可见“乌台诗案”在部分事实中确实不曾冤枉他。

最终,证据确凿的苏轼被判'当徒二年,会赦当原。'

但当时文人地位较高,且不过直抒胸臆,针砭时事,乃为人臣言论自由,若是责罚过重,则会伤害天下士人之心,不利于政权稳定,在王安石和太皇太后曹氏等人的劝解下,神宗谪贬其至黄州,为黄州团练,由此,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落幕。

舒亶在其中,也算是履行自己御史的职责,但令人诟病的是他因苏轼被赦免而不满,主张严惩,以儆效尤,还曾为此上书,但因大理寺判词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故而不曾被采纳。

而他,作为“乌台诗案”中积极网罗苏轼诗文,给予重重一击,后期又穷追不舍,令人生厌,故而落下骂名,为人所不喜。

身为御史,弹劾百官乃职责所在,所组织的证据也言之有物,虽有新党的倾向,但不该在大理寺判决之后,依旧不满,却说不出所以然,像是发泄私怨一般。况且对一个文人领袖穷追猛打,企图将“文字狱”落在实处,不得不说,舒亶犯了为官的最大的忌讳,以至于千百年后,冠上“构陷苏轼”的罪名。

他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却凭一首词入选《宋词三百首》

舒亶为人执拗,常与同僚不睦,后因小事获罪神宗,被罢免官职,但史书记载“虽坐微罪废斥,然远近称快”。

可见他为人为官都不太圆滑,没几人喜欢他,毕竟,谁会喜欢一个天天抓同事小辫子,给自己添麻烦的人呢。

但作为状元,舒亶留存的诗词虽然不多,但是有一首词名扬天下,为人称道,这便是今日跟大家分享的《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被罢官后,在家赋闲十年,今又再次起复,但京城早已物是人非,百感交集间想起自己的好友公度,倾诉自己的迷茫与彷徨。

日暮登楼,只见莲花落尽,烟雾渐起,水天一色,天地苍茫,境界十分宏大,以天地之辽阔,写人生之苍茫寂寥。

站在小楼东侧,依靠着栏杆,看燕子高飞,向远方飞去,不再复还。此间有“劳燕分飞”之意,且“贴云寒”可见燕子飞得极高及远,暗喻与友人天各一方,一个“寒”字,从视觉转为心理感受,表达了离别的悲凉。

上片由近及远,由远及近,近的是满江凋零的莲花,远的是天水相接出的茫茫暮烟;远的是云中高飞的燕子,近的是独倚高楼的诗人自己。目之所及,都是小楼高处所见,宏阔高远的视线最后收聚到一点,可见架构超绝。而尾末“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念远怀远,岁暮怀人,“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雪满长安,唯有借酒度日,在寂寥寡欢中,聊聊度过人生,短短12字,成为名流千古的佳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由己及人,你我至交,想必你念我之心一如我念你之心,此刻也在凭栏远眺,想念我这个故人吧。纵使道阻且长,依旧想赠我一支江南春色,聊以安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出自南北朝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在这里这一枝报春的梅花,并不指“梅花”实物,而是一种相互挂念的深厚情谊。想必当初分别,两人必是依依不舍,相互再约相聚之时,或倾诉心肠,定下书信往来的约定。

全词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且构思精巧,首尾相连,用典于无形,表里俱化,真乃佳作,不负状元之名。

他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却凭一首词入选《宋词三百首》

舒亶余后的人生,却是异军突起。

崇宁元年正月起知南康军,时方开边,蛮寇扰辰州。

53岁被起复的他,定制策略,镇压猺人,斩贼首并其徒党三千馀级,俘数百人,破洞百馀,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控制住猺人出入的要塞,在此建立了新城,蔡京以舒亶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但62岁时,病死于军中,死后追赠龙图阁学士。

从不讨同僚喜欢的御史,到镇守一方的龙图阁学士,舒亶也颇具传奇。虽然在“乌台诗案”中过于上纲上线,有违君子之道,但遭罢免后,久居乡里,开设学堂,广收学子,且不过以一条腊肉为学费,广受乡邻赞誉。

今日余姚大隐镇里埠头与学士桥村之间还留有一座“学士桥”,便是为了纪念他建设的。

关于他的诗词点评较少,搜集资料时,更多的是“乌台诗案”中他的表现,但后期镇压蛮寇之事所书甚少,而龙图阁学士之名更因为蔡京的名声,少有人提及。

舒亶的诗词今存赵万里编辑的《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以山水诗见长,宋张邦基曰:'舒亶信道诗也,信道清才,而诗刻削有如此者。'

但诗评较少,毕竟唐宋文人不乏天才,舒亶这等诗人,风格不凸显,也没什么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加上名声所累,点评不多,也没什么名气。时至今日,虽以“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一句出圈,但也属于诗红人不红。

我翻阅了他的一些诗词,写得比较好的,架构严整,语言清新,风格婉约清丽,爱化用典故佳句,择取一些与大家分享:

《一落索·其二》

叶底枝头红小。天然窈窕。后园桃李谩成蹊,问占得、春多少。

不管雪消霜晓。朱颜长好。年年若许醉花间,待拼了、花间老。

《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我喜欢的句子: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时时惊鹤梦,木叶下危亭。”

“暗壑水声清决决,深岩花气湿濛濛。”

“红影上窗纱。小庭空落花。”

“寒云数簇山南北,不见人家空见烟。”

……

他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却凭一首词入选《宋词三百首》

藏在诗词里背后的故事,真的迂回曲折。

在落笔之前,原以为舒亶不过一介“构陷”苏轼的小人,仔细翻阅史书关于他的只言片语,和野史小故事,站在今日的角度,可能这个人也没有那么不堪。

除却在“乌台诗案”上过于上头,得罪天下读书人,但在居家十余年,教书授徒,又很令人钦佩,而后又是以53岁高龄起复,镇压蛮寇,守护一方百姓,更有英雄风范。

但历史茫茫,人性多样,谁又能在只言片语中定下一个人的好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