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看到青年李白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哭了:《长安三万里》

 梦影红楼 2023-07-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张惠

我刚才去看长安三万里了。大概九点开始,一直看到现在。差不多电影一开始就哭了,旁边的小孩子肯定很奇怪,这是什么怪阿姨?根本就还没有泪点啊。

龙钟泪不干!最伤心的起码有三次:青年李白刚出场,披散头发意气风发的时候;李白决定入赘许家,裹上巾绩的时候;李白皈依道门,写出《将进酒》的时候。

为什么看到李白刚出场就会哭?学生王叁汕以为我是为诗落泪:“《长安三万里》讲了一个好故事,用高适来讲李白,还有那些诗和背后的故事,当我们读出诵出这些诗词的时候,诗在整个历史文本空间中溢满了太多的感情,怎么令人不动容呢?那是诗歌和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和诗歌的魅力在于发酵和缓释,无论如何总有一刻我们会记起它们来然后忍不住流泪。”

她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啊,还不曾遭遇人生真正的颠沛坎坷。

但是对我来说,不仅仅只限于少年时代背过他的诗,还有前几年还翻译过美国加利福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语系黄运特教授写的《评哈金〈谪仙:李白传〉》,最难忘的就是最后一句,大意是,朝廷终于想起了李白,征召他的诏书送到了皖南。但李白早在一年前死去,埋在一个无名之墓里。

公元764年1月,当朝廷发来一道圣旨,召他进京受用于刚刚登基的皇帝时,当地的官员却找不到李白的踪影。他们不知道“诗仙”李白已经离世一年有余,尸骨埋在杂草和荆棘丛中的一个无名之墓里。(When a court decree came in January 764, appointing him as a counselor to yet another new emperor, the local county officials could not locate the famous poet. They had no idea that Li Po, the "Poet Immortal," had been dead for more than a year, buried in an unmarked grave among weeds and brambles.)

还有年少的时候竟然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一个天才竟然死了,而我这么一个平庸之辈却活在世上?为什么不能拿我的生命送给他,让他能写出更多的绝世篇章?

要等再长大一些受到教育才会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应该活出自己的亮度。

所以看到青年李白出场才会哭呀,因为我已经预知了他的一生,知道无论多么努力他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可是刚出场那时他是多么年轻,多么天真,多么满怀希望呀。

不懂得李白的人,看到《长安三万里》,很容易想到他是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初进长安,就以一篇《大鹏赋》去找太守寻求推荐;之后又去做许相国家的赘婿;再后来又一次寻仙访道得到玉真公主荐举,连高适都认为他终于走上了“终南捷径”。但是你让李白怎么办呢?他是商人之子,纵天资如何高绝,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行卷是唐朝合法的制度,可以通过投递自己的文章给当权者也获得推荐的机会。王维不也是由一曲《郁轮袍》获得玉真公主的青睐?但是李白还是高估了才情在门阀和权势面前的威力,他以为惊世的才华可以抵过一亿年交情,却不出意料地吃了闭门羹。“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有多少人会像贺知章那样,对不世的天才是不吝赞美、全力举荐?

十年过去了,纵然李白的诗名传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对李白来说,“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像鲁仲联那样,在天下危困之际出来力挽狂澜;像谢安那样,解黎民于倒悬,救万民于水火。才是李白的抱负呀!平生常怀报国志,不过“余事作诗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是那个时代的心声。就连李白自己,不也奋笔写下“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但是十年过去了,李白的理想没有任何指望。他的诗名惊动了宇内,但是这又如何?再加上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两个哥哥分走了所有家产。说他拥有的那一份,早就被他自己浪荡殆尽,所以还把他赶出了家门。那这个时候,他去做许相国家的赘婿。赘婿在那个时候,也是阶层的最底层,是最被人瞧不起的。

但是要做宰相家的孙女婿,即使是赘婿,要求恐怕也是很高的。那时候的李白年轻、俊秀、体格健壮、风流倜傥,而且还诗名满天下,恐怕才有资格做了宰相家的赘婿。说句不爱听的话,高适就算是想那个时候给许相国家当赘婿,人家也未必看得上他。

所以这才是李白呀,他就是人生掉到了最底,也是别人攀不到的高度。不光是他的诗写得仙,他的风姿容貌也得是一等一的好呀。现在人们常说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殊不知,这世上还有一种以貌服人。也就是有一种人,你只要见了他面,便不由自主地被倾倒折服。

这玄吗?一点儿也不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就像韩信,本来犯了罪就要被杀头了,被人看见喝彩说“好个堂堂相貌!”于是当堂释罪,后来才有了淮阴侯韩信。但是这个“以貌服人”,这个“相”,又不是整容整出来的美。是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做过的事,都塑造成了你整体的风姿容颜。令你一出场,就如同“凤凰入林,百鸟噤音”,令人心悦诚服。

所以这样的李白,去做人家的赘婿。大概谈不上精致,倒是还很狼狈。大概在他心底也是不十分情愿做赘婿的,要不然为什么追着去问孟浩然?一个人要是对什么事百分百巴不得,还问什么别人的意见呀!

他从赘婿的身份中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夫人的父亲死后,家产迅速又被过继的侄儿占去,夫人也亡故了。他又一次被命运抛进了谷底。但是李白最该被人铭记的,就是他一直在笑。不论是拜谒李邕时遭到下人的冷遇,还是黄鹤楼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遭到小二的嘲笑,不论是折身为赘婿为人所非议甚至高适都写下一个“否”字,还是好容易跻身翰林御手调羹天子青睐却因朝中豺狼虎豹当门谗言纷至导致赐金放还,他都在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就对了,眼泪这么珍贵,怎能为了那些轻视、凌辱、误解、排挤你的人而哭呢?千古不得志的才人,都该像李白那样笑啊!

当李白写出《将进酒》的时候,身边环绕着群群白鹤,还依稀跃过海中大鲲。李白一生所求,建立不世功名,却因宵小之辈阻挠和他本人政治上的幼稚,并不能够实现。但是这又如何?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李白在那一刻已经大鯤化鹏了。他用他的锦绣文章在这天地日月上刻下了他的名字!

都说很多父母带孩子看《长安三万里》是为了教育他,让他知道,就算是有李白、高适这样的才华,又生逢盛唐,要建功立业也是多么艰难。但是我觉得教育意义还可以更深一层,李白虽然最没有实现报负,但他一生光鲜亮丽、潇洒快意;高适虽然一生穷困潦倒、沉沦下僚,但是他最终拜将封侯扬眉吐气。恐怕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成为高白合体,一生像高适那样谨小慎微、藉藉无名;而最终却像李白一样站错队伍、抑郁以终吧。

叁汕同学沉默了半晌说:“是的,老师说的对,好好过自己的一生,活出自己的价值,哪怕给藉藉无名,但要自己对得起自己,自己不后悔、无悔人生就不遗憾,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坚持自己。”

是啊,我突然也想通了。一直以来,大家不都推崇情商。你看,高适的相扑是李白教的,才有后来在军中崭露头角;声东击西的计谋也是李白教的,才有围魏救赵大破叛军。李白如果多学点情商,收敛一点,如果像高适那样韬光养晦几年,不喝那么多酒,多想想利弊进退,是不是他人生的终章就不是这样?

最初披散头发、任情任性的李白决定入赘许家之时,他裹上了巾绩。那是一个符号,他和高适一样打扮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他从了这个人世间的规矩。但是又怎样?送他踏上距离他理想最近的仕途的,还是他洒脱不羁的举止、华彩耀眼的诗篇。永王半欺骗半胁迫地招募了李白,所以纵然他有相扑之术运筹之谋甚至还加上传檄天下之文,但这些能力都是南辕北辙,只会让他因叛乱下了狱。当他遇赦放还,他又脱去了帽子,挂冠而去,得到了人生的大自由。最初想功成身退,如今功不成也可身退,他终于放过了自己。纵然抱明月而长终,毕竟适心快意过此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