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英:也说《长安三万里》

 昵称73531636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总第207801】


也说《长安三万里》

文/学英
这个夏末秋初,京城的各大影院被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占据了榜首。一部“动画片”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仅“长安”二字就蛊惑了我。看过之后,真心感觉不错。长安,就是那个十三朝古都,如今的西安。
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动画片,把我定在座椅上忘记了一切。电影散场了,我还意犹未尽。
那么《长安三万里》到底讲述了什么?闲来无事,我捋了捋:

 
  • 1
    一场诗歌的盛宴
提起长安就不能不提起唐朝,提起唐朝就不得不提起诗歌。整部影片,有11位唐朝诗人的48首诗,或全诗呈现或一两佳句穿插于剧情之中。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到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到崔颢的《黄鹤楼》;从王维的《相思》到孟浩然的《春晓》;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随着剧情的铺展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便脱口而出,随着剧中人物低吟出来。当然最喜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扬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吟诵《将进酒》的燃情时刻……
这48首诗歌里面,李白的作品占了过半。《长安三万里》就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李白从青年到暮年的故事。还为我们演示了一场边塞护国守城的战役,这场战役中,高适把中国古代兵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看到最后的战局不禁拍手称快,那一瞬间我几乎忘记了李白。但高适是不会忘记的,因为这场战役是为了大唐,为了长安,为了知己……
2
一段难忘的友情
高适是唐朝唯一一位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在他不算精彩的前半生,遇到了精彩绝艳的李白,遇见了诗歌。
影片中他们相识于微末。高适,出身军人世家,祖父高侃这个安东都护,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家产,却把忠君爱国植入了他的血脉,这个在乡里长大的少年躬耕于田野,不善琴棋书画,武功却颇有心得,尤其是高家枪法尤为精熟。这个有些“社恐”、有些口吃的青年第一次外出闯荡江湖就遇到了那个满腹才华,为诗歌而生的川蜀巨商之子李白,两人不打不相识。高适用高家枪法于劫匪手下救下李白,李白在接下来的短暂同行中解决了高适的温饱,并教会了高适“相扑”。相扑?对,就是相扑,这个现在风靡岛国的运动相扑。可见,这相扑最早是起源中国的,至少在唐朝中国人已经在玩儿了。
当古铜色皮肤精壮的高适和肤白健美的李白搏击时,那种美感真的很中国。李白教授高适相扑的时候也教会了高适一个词“以虚驭实”。后来被高适运用到了战场上。
当然,两人青年时期的相遇相识,史实并不是这样的,影片里这样演绎也许是导演为了圆他们相见恨晚的遗憾。
事实上,这两个人相识在长安的时候,高适已经四十多岁了,籍籍无名,而李白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和巨大的挫败。两个人是通过小李白十几岁的迷弟杜甫相识,之后形成三人帮,一同游历山水,写诗论文,求仙访道。那段三人行被后人传为佳话。
三人的相遇,在电影里被提前到了杜甫少年时,那时在岐王府里高适偶遇了古灵精怪的大男孩儿杜甫。能把这三位段位极高的诗人聚拢到一处的岐王府,必然也是不简单的。
3
一个王爷,一座王府,
一个乐圣,一位大唐公主
岐王府,是大唐当时的皇家“高级会所”,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无心皇位和朝政(也许是为了自保吧),醉心琴棋书画诗酒茶。他的府中云集了天南地北的文人骚客,琴师乐姬。很多名人大家的诗歌从这里开始登场传唱,佳句名篇可以流行在上流社会直达天听。岐王,虽然是个闲散王爷,却为大唐搜罗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岐王府是当时文学青年和文艺青年向往和趋之若鹜的地方,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因为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一个是乐师李龟年,另一个就是玉真公主。
李龟年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他不是诗人却经常出现在很多诗人的诗歌里,最著名的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虽然这首诗歌在《长安三万里》的近五十首诗歌里并没有出现,但是却被后人记住。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微信,没有网络,书籍出版也艰涩稀少的年代,诗歌是怎样传颂出去流传下了的呢?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通过乐师歌姬的演唱,所以李龟年虽然只是个乐师却深得文人的喜爱,贵族的偏宠。他和李白是合作愉快的工作伙伴,最佳拍档。《清平调三首》就是他俩合作的作品,其一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经由李龟年的吟唱更是深得圣心,传诵至今。王维的那首《相思》也是为李龟年而作,一首好好的友情诗偏偏总被作为爱情诗来解,想来是因为那点点相思红豆“惹的祸”。李龟年作为当时的流量明星,在皇亲国戚的面前还是很能说得上话儿的,比如岐王,比如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作为交际圈中的天花板,是岐王府里另外一位核心人物,在皇帝哥哥面前绝对有话语权,她举荐的人,基本都会被“重用”。高适,通过李白、李龟年进入了岐王府,虽有武艺,枪法绝艳,但是其时诗文不精妙,长相太一般。他被李龟年安排的枪法表演,未曾入了玉真公主的眼。可叹上阵杀敌的高家枪,却成了博权贵一笑的道具。关键人家还没有看出它的好。而同时出现的另一位诗人王维,除了能写诗,懂音律,会弹琵琶,画得一手好画,关键是帅呀。光风霁月,和光同尘,诗意高洁,一曲《郁轮袍》打动了玉真公主,从而坐上了宾客的首席。后来在玉真公主的安排下通过了科考,在京城有了官职。据说王维还爱上了这个玉真公主,只是王维的个性想来不会接受这样的“姐弟恋”吧,所以王维没有娶玉真公主。玉真公主面对永远恬静安然的王维恐怕也会渐渐淡了心思。这时李白的出现吸引了玉真公主的目光,那么才华横溢、那么狂放不羁、那么风流倜傥、那么真实的李白,怎么能不让人心动呢。我想李白应该是真的喜欢过玉真公主的,否则怎会为玉真公主写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佳句。据说俩人还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仙逝,是不是很有点儿意思。
李白和玉真公主的情感应该是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发乎情止乎礼,因为历史上玉真公主无论做公主时还是做女道人时,都没有实质性的绯闻。
李白却情路坎坷,两度做了“赘婿”。
4
“赘婿”李白
青年李白恣意飞扬,呼朋唤友的销金时刻因富商老爸过世戛然而止,李白被哥哥们“撵”出家门。纵使满腹经纶,却因是地位低下的商贾之后,仕途艰难,施展无门,消沉过低迷过,甚至为了生计前途两度成为“赘婿”。那样一个才情并茂,精彩绝艳的诗人竟然做了赘婿,简直不敢想象。二十七岁时入赘前宰相许家,有了白富美的夫人。但许家已经没落,对李白的仕途没有多少助力。李白过得并不滋润,外出游学于长安洛阳等地,尝遍了世事的艰辛,《行路难》,《蜀道难》等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写。蹉跎十年,李白无功,夫人也去世了。影片中,孟浩然在李白的这次入赘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高适是反对的,这个反对也是剧情需要吧,因为事实上那时他们是不相识的。不过按照高适的性格是绝不会同意李白做个赘婿。后来李白娶了续弦,在42岁的时候李白的机会来了。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命运转折,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进京前,李白写下那首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其中“会稽愚妇”指的就是这位续弦夫人。后来两人还是“和离”了。李白在五十岁的时候竟然又做了赘婿,这次的婚姻始于“千金买壁”的佳话,女方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楚客的孙女,家中颇有些资产。影片中李白被抓时,寻求高适帮忙的女子便是这个宗氏。
5
李白和高适的“是”与“非”
从李白和高适的友情说到“是非”仿佛有些突兀,但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友情小船不是说翻就翻的,一路走来已经埋下伏笔。一是性格使然,李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才华横溢,性格外露张扬的诗人,高适是一个脚踏实地靠一点点努力成长起来的军人,然后才是诗人。
李白与高适的几次交集,似乎都是他自己说出的约定,一年之约,十年之约,又十年之约。遵守的仿佛也只有高适一方,见了面他自己似乎又不太记得,但是不妨碍他拉着高适看他呼朋唤友,花天酒地,看他为歌姬一掷千金,看他那么洒脱地吟诗弄月,甚至陪他一起作妖。但是,高适心中的家国情怀,军人情结从未改变。李白的约定是用嘴说出来的,高适的承诺是用行动做出来的。每一次的分开两人似乎都怀有不满,然后再重逢的时候,却又更加欣喜,友情更加深刻。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吧。又似乎李白永远是莽撞的,而高适总是“正确”的。然而就是这样快意人生的李白,治愈了高适诗意的混沌和社恐的口吃。就是这样一个狂放自大的李白留给我们那么多耳熟能详的诗歌和一个生动的长安,丰满的大唐。就是这样一个天真的李白活成了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而生活在现实中的高适第一次行伍经历,不仅没有施展抱负,反而让他看到了军中的黑暗,一边是士兵的无谓牺牲,一边是中军帐里的花天酒地,高适的诗情被战场被现实所激发。《燕歌行》,成了高适这位边塞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诗被写在客栈的门面上,被来往的行旅传播出去。就和那些被写在名楼题诗板上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适的《燕歌行》,收获了美誉,也招来了军方的猜忌,同时也招来了那个“不着调”的李白。李白正被安禄山的人追杀,当戴着花帽的李白出现在客栈的时候,高适就有不好的预感,果然追兵到了。好在他们被郭子仪伟岸的身姿和“空城计”所救。但身陷囹圄的郭子仪也因犯错即将被砍头,李白高适岂能置之不管。于是高适用十年后投哥舒翰将军麾下为条件,换来郭子仪一条命。
两人再次分开,高适回梁园半耕半读。日子也逍遥自在,直到十年后李白再一次落魄的出现,表示要寻仙问道,拉着杜甫和高适去给他做护持。高适目睹李白历经劫难,一心向道后,决定去赴哥舒翰之约,去做一个守卫家国的军人,哪怕只做一个文职——掌书记。

李白其实是懂高适的,在他和诗友道友击缶吟诵《将进酒》的时候,当他喊着岑夫子、丹丘生豪饮的时候,当他第一次看到高适也举起酒杯的时候,他知道高适要走了,也许这一走他们再也不会有交集了。他为高适送上《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高适始终是一个侠客,确切地说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军人,一个有报国志的军人,他的高家枪最终是要饮血战场的。两人再一次用一场相扑竞技作别。两个中年汉子,一个依然可以提枪上马打仗,一个已经大腹便便,这样的相扑忽然就让人想落泪了。这一次高适赢了。
接下来,高适始终在赢的路上,尽管慢了一些。所谓大器晚成,高适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一个将军,一个信守承诺的真男儿。安史之乱时,他沉寂已久的长枪终于英武出击,五十几岁的他也如他的长枪一般,舞动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从绛郡长史一直做到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这一次他和李白终于又有了交集,他们站到了对立面。此时的李白,绝对称得上政治上的小白,写诗的敏锐一点儿也没用到时局上。不仅没有经受住永王三番五次的拉拢入了永王造反的阵营,还为李璘写了十一首彩虹屁一样的诗歌。唉!就这样,昔日的诗朋好友,一个参与了造反一个主持了平叛。结局是李璘造反失败,李白被捉了,宗氏放下身段来求高适通融。高适,拒绝了。叛国罪咋救,高适一生忠君爱国,不可能救的。但是真的就没有救吗?据说是郭子仪出手救了,按理说叛国当诛杀,李白只被判流放。若说这里没有一丝高适的手笔,有点说不过去。我认为拯救李白的应该是他的才情和名气,圣上舍不得杀,大臣们不忍心见其殒命。
两人他们的友情得益于盛唐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又被时局和战争弄翻了船。这不仅是诗人的悲哀,也是腐朽社会的必然。
6
一场战役引发的思考
现在来说说高适的那场战役吧,贯穿了整部影片。过程看似漫长拖沓,实际给我们留了回味的空间,六个时辰的运筹帷幄在高适说李白的故事中溜走。虚实的战术,从头至尾,环环相扣。我就不赘述了,想看的尽管去电影院。令我对高适心生敬意的是:收复云山城后,最后却将打败吐蕃大军的功劳给了严武将军。原因有二:一是高适觉得已经很老了,他不想让自己的下场跟哥舒翰一样,二是把晋升机会让给年轻人。不能在让军中多老迈将士,国家需要年轻的新鲜血液来保护。此举正应了和李白分别时,李白读给他的《侠客行》的那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高适去世的时候,被朝廷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一个“忠”字,诠释高适一生的所有。
三个多小时的动漫,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影片中,一帧帧精美的画面,一件件唯美的器具,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圣人面孔,一幅幅热血激昂的战争场景,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刻板历史里璀璨的华夏文明,美好的大唐诗乐文化,将士自古以来舍命护国的忠魂。
比如雍容华贵的玉真公主在岐王府出现时,颈上的项链是按照西安李静训墓中出土的“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的样式设计的,真品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玉真公主的发簪、花饰复刻了洛阳博物馆里的藏品。她身后的画屏百分之百还原了唐朝画家李昭道的《曲江图》。比如扬州船上跳“柘枝舞”的歌姬苏十六梳的“单刀半翻髻”也是盛唐极其时髦的发饰,手上的玉镯也是造型精巧,因为一部《长安三万里》带火了“柘枝舞”。再比如长安的亭台楼阁,花雨满城;塞外的金戈铁马,血染疆场。
要问高适们为何而战,年轻时也许是为了封侯拜相,为了出人头地。当经历了安史之乱,黄鹤楼被焚毁,题诗板上的诗歌被焚毁;扬州河里的船只被倾覆,歌舞升平被倾覆;长安的繁华不再,诗歌的殿堂不再,李龟年也去流浪了。高适们终于懂得了,他们不是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战。他们是为了大唐,为了长安,为了诗歌,为了知己,为了李白而战。
长安三万里,何止是长安呀,是诗意能抵达的九州方圆。
李白,也不仅仅是那个李白,是千年诗歌的精神所在,光芒所在。
而我们,在追光……
作者简介
张学英,笔名三月雪,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现客居北京。做散淡的生意,过闲适的日子。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烹文疗饥慰伤。对黑土地情有独钟,生于斯,长于斯,文字常萦绕于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