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教育活动”简称为“课”,心中理念不变,称呼不是问题,过分在乎“活动”还是“课”反而说明我们有问题,说明我们没有专业自信,说明我们过于在乎形式主义的东西。学会听课,学会评课是园长和老师必须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下面我就以近日到某幼儿园听一位很有资质的幼儿园老师所设计和组织的“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每个人都会'噗’”为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评课。幼儿园教育活动名称应该追求简洁明了,让人能从教育活动名称中对本次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向一目了然本活动。撰写的基本格式可用以下公式概括:教育活动名称=年龄阶段+课程模式(某领域综合主题活动、某领域活动)+具体的课程内容(活动类型)一般情况,语言活动和艺术活动的音乐活动需要区别活动类型。语言活动分别有五大活动类型,即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早期阅读与文学作品,其中文学作品又细分为:童话、幼儿生活故事、自然故事、诗歌、儿歌、散文等;音乐活动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与综合活动。活动名称一定要标明清楚“年龄段”“领域”“活动内容主题”——三要素,缺一不可。“活动来源”或“活动设计意图”要说明本教育活动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幼儿兴趣来的,还是从社会要求中来的……或者是自己拍脑袋弄出来的。教育活动来源主要有: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事件、五大领域、社会要求、教师专业特长、爱好等等。一般倾向于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兴趣、需要,更并不是说来自其它方面就有问题。在这一部分要重点要说明:活动主题与幼儿兴趣的关系,与幼儿发展关系,与什么事件的关系,与社会发展要求——让大家觉得你所设计或选择的这一活动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大班小朋友看到小班小朋友吹泡泡,强烈要求老师让他们吹。不能简单地像小班小朋友一样“吹”而要发现“泡泡里面有什么”等。为什么想到选择设计和开展这一活动。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之前,不应生搬照套别人的活动方案,而要有自己对活动设计的思路,这即是设计意图的产生。设计意图通常表述本次活动设计的选材原因即生成的背景,对整个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路等。选材的背景可以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也可以是师幼互动随机的发现,亦或是幼儿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请看下面的案例:这几天,班里有个孩子带来了一只好看的钟,它上面有很多卡通动物图案,转动时还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对它爱不释手。当时恰逢班上在开展“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活动,其中就有预设的“钟表店”这一学习活动。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对钟表有所了解,并体会钟表能让人们更好地掌握时间。[孩子兴趣引发,且与主题相符合]大班绘画活动“最带劲的拉拉队员”,其生成的背景即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表现能力:“幼儿绘画人的头像一般只能画出五官的位置,除了让眼睛与嘴巴上翘或下弯来表示笑脸和哭脸外,很难表现出各种丰富的表情。为了让头像变得灵动丰富,我试图让幼儿观察人物在特定的'加油’情境中的脸部特征,并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嘴巴、眼睛瞪的变化,为以后画出各种丰富的脸部表情打基础,使幼儿的绘画更有表现力,于是,我设计了'最带劲的拉拉队员’活动。”[活动需要,课程拓展需要]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每个人都会“噗”的来源:(注:噗就是放屁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