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话《伤寒论》第09讲:桂枝汤证2(桂枝加葛根汤)、细说“葛根”

 real寿元调养 2023-07-25 发布于山东
内容提要:1、解释《伤寒论》条文6.14、6.15,重点讲述了桂枝加葛根汤;2、通过《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和实际经验,详细解读“葛根”。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胜昔,网名Water,今天带给大家“茶话《伤寒论》”第9讲。上一讲花了很大力气,援引《黄帝内经》讲述了什么是风,这一讲我们又回到桂枝汤。进入话题之前,先回答一个提问。有朋友问我应该怎么学习把脉?我认为,学习把脉跟学习其它知识是一样的,不外乎2个要点,一个是理论正确,另一个是平时多实践。讲脉法的书籍,《三指禅》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强烈推荐,这是我目前为止见到的讲脉法讲的最好的著作。另外,《四圣心源》的“脉法解”这一篇也写得非常好,也推荐学习。很多中医培训机构把《濒湖脉学》做为教材,因为这本书内容简单清晰,便于教学,但这容易产生误导,比如壮火食气则脉弱,这并不是虚证或寒证,再比如妇女产后的一些状况则不可拘泥于脉象。再者,学习脉法不一定需要老师,我就是自学的,常常给自己和身边人把脉,根据书上的描述多区分体会,尤其生病的时候多对比和平时的不同,时间久了自然了然于心。中医也罢,脉法也罢,重在传意。至于左右手寸关尺沉浮中,及脉象沉、浮、迟、数、紧、缓、弦、洪、滑、涩、细、微、结、代、芤……等,以及真脏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之类,和中医理论是一体的,这个功夫则在中医理论上。得到脉象比较容易,只要稍有中医基础,即使完全不懂把脉,(我认为)十几分钟大不了个把小时就能学会识别脉象,脉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根据脉象判断身体偏差,这个没有多年扎实的中医功底是胜任不了的。但是,对于自学中医的朋友来说,只要懂得识别脉象,后边学习中医理论会明晰很多。

第1个话题:桂枝汤证2(桂枝加葛根汤)
【6.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条与【6.02】重复。太阳病提纲本来就有头痛,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虽然没有“脉缓”二字,而脉象必然浮缓。
【6.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林本电子版原文“项背强儿儿”,我们参照宋本把“儿儿”改做“几几”。注意,“几几”这两个字是因为要照顾汉字排版和电脑排版而改成这个样子的,“几几”二字之前出现过如英文字母“n”的汉字,有些《伤寒论》版本干脆把这两个字写成“八八”,至于这个字最初的样子已无法考证,大体上就是像汉字“几”字但没有最后一笔翘上去的勾。有人认为这个字应该读“jǐn”,就是我们现在“紧张”的“紧”字的意思,也是可以的。“医者,意也”,对于中医学习,读音并不重要,重在传意,只要理解意思就行了。大多数注家都认为“强几几”的程度比“强痛”严重,就是肌肉拘紧、疼痛、不柔和、难以活动。下一句“及汗出、恶风者”,宋本和康平本的“及”字是“反”字,有人认为背项强几几首先应该考虑葛根汤,这个“反”字把辨证结果导向于桂枝加葛根汤证。我对此不敢苟同。中医诊病的首要心态就是清空自我,不能轻易因为症状或自我偏好而先建立起某种倾向,这不是仲景的做派,所以这个“及”字应该比较合适。
  桂枝加葛根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差别是,桂枝加葛根汤证在桂枝汤证的基础上以“项背强几几”为主要特点。太阳提纲本来就有“头项强痛”,只是不严重,在桂枝加葛根汤这,“头项强痛”已经发展成了“项背强几几”,情况比较严重了,所以加了4两葛根。不难看出,葛根在这里是针对于程度较为严重的脖子、肩背的强痛。从药量变化来看,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都是3两,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桂枝和芍药都减少了1两变成了2两,说明弱化了桂枝和芍药而强化葛根。梳理一下,太阳中风就是脉浮缓、发热、自汗、怕风,如果脖子和后背不太难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脖子和后背疼痛、活动困难,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证。多了一味中药葛根,解决了脖子、后背强痛的问题。在实际中,脖子和肩背的强痛是无法量化的,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依靠个人感受而不是数值指标),这种情况下,通过药物的加减来解决,药量的大小由经验来决定。在这里,以桂枝汤打底,葛根用量的多少根据“项背强几几”的程度来决定。
  最后一段煎服方法,“右六味”,右的意思是右侧,因为古书是从右到左竖向书写的,“右六味”就是右边写的这6味药,变成现在的表达就应该是“上六味”,出版社为了保持古书原貌没有改过来。我小时候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校长有一次开大会说古代好学的人总能“一目十行”。我那时候就自己试过了,32开的书一行将近30个字,一行按20个字算,10行也有200个字,一眼认出来200个字,谈何容易?就算毛笔字书写比较稀疏,一行按10个字来算,那也得有100个字,我当时想着天才就是天才,一眼能认出100、200个字,就是和我们不一样!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才明白,古人书写是竖向的,“一目十行”也不过认十个字而已,和我们差不多。
  汉代的一斗是10升,之前讲过,汉代一升合我们现在200毫升,所以汉代一斗合我们现在2000毫升。注意,汉代升和斗之间是10进制,而汉代的斤和两之间是16进制,即汉代16两是一斤,半斤就是8两,“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这段话翻译过来,用2000毫升的水先煮葛根,等水蒸发掉(五分之一)400毫升,然后捞走飘浮在水上面的沫子,再放入其它5味药,煮到能大概够过滤出大约60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然后过滤,趁热喝200毫升,盖上厚被子捂汗,不需要喝稀粥,休息、禁忌和桂枝汤一样。我们看,总共用了2000毫升水,最后蒸发成了600毫升的药,说明水的蒸发量是很大的,超过了2/3。汉代煎药蒸发量这么大,我们现在煎药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
  煎服方法中有一个“去上沫”,这个话不一定对。我做过实验,单味葛根煎熬,在水沸腾翻滚的时候水面上有泡沫,但是葛根块还是沉在底部,熄火以后水不翻滚了,汤汁的沫子就不见了,葛根块仍然沉在底部。在桂林本《伤寒论》9.43“三阳合病”这一条“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中有“……,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并没有“去上沫”。不知道古人表达的是在水沸腾翻滚的时候掠去上面的沫子,还是传抄错误。

第2个话题:细说“葛根”
  如果我们按照《伤寒论》条文一条一条翻译解释,那么桂枝加葛根汤这条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中医给人喝中药治病,最终落到实处的是药物,葛根这味药为什么用在这里,什么时候必须要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懂了,才能避免那些“死套路”层面的僵硬。葛根有两种,一种是柴葛根,一种是粉葛根。我们老家(陕西秦岭山脉)的葛根都是柴葛根,就是说,葛根的根挖出来以后,根的断面里面没有粉质的那种成分。我小时候跟着我舅舅他们上山给牛打草,每次遇到葛根,就把葛根藤缠绕的树枝砍下来(不这样做的话够不着),然后把葛根叶子捋下来带回去做为牛的草料。野生葛根通常都是一簇一簇的生长,藤蔓缠绕在附近的树上,非常茂盛,远看几乎看不见被缠绕树木,只能看见浓密的葛根叶子,夏天比较热的时候,葛根藤蔓下面也比较凉快。葛根藤长得比较长而且韧性很好,不像野葡萄的藤蔓一样容易折断或者受伤,也不像猕猴桃的藤蔓那样坚硬。粗的有镰刀把那么粗,但大多都如指头粗细。葛根藤在那个年代常用来代替绳子,大多用在室外或一次性的场合。农村盖房子的时候绑脚手架,基本都是用新鲜的葛根藤从中间破开当绳子用,非常结实。葛根花也有人采摘,用做解酒。
  与甘草、桂枝、芍药相比,葛根并不是《伤寒论》中常用的药味,我们试着从《伤寒论》中解读一下葛根。先查找桂林本《伤寒论》中所有用到葛根的方子,再逐条解读,最后再归纳总结:
【05.47】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guó)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解释:“阴痹”就是寒、湿一类的骨痛,按一按不能缓解疼痛。“著(着)”就是覆盖、在、挨着的意思,在这里是邪气滞留。腘(guó),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
这句话的重点在“肩背颈项引痛”。

【06.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重点在“项背强几几”,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一条。
【07.0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就是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了3两麻黄和1两桂枝,也可以看做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减少了1两芍药和1两桂枝,增加了葛根和麻黄。简单理解,“无汗”用麻黄,“恶风”用芍药,“项背强几几”用葛根。
【07.0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太阳证应该向外发汗而愈,如果不能得汗,则郁遏阳明胃气,胃“装东西”这个功能受到干扰,出现下利。打个比方,太阳就是销售,阳明就是仓库,结果“太阳”这个销售员的工作出现了障碍,大量滞销的商品堆在仓库增加了仓库管理员“阳明”的负担,然后仓库管理员“阳明”倾向于货物出多入少,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促进排出,下利就是这么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仓库管理员“阳明”不希望太多货物入库,就会出现呕吐。葛根汤的下利和呕吐,用这样的类比,很容易理解。
【07.0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桂枝汤证应该汗解,被误下伤到脾胃,所以下利。外证未解,而中气又伤,进一步增加了营卫汗解的压力,所以脉促。就好比夫妻供养孩子在外上学,本来学费都凑不够,结果家里老人又生病了,两头花钱,各种忙碌,焦头烂额,虚症的脉数、脉促都是类似的原理。脉促,就是脉跳动的频率高,跳动的序列中会停顿一个节拍。脉促常常会发热,但热只是现象,在这里,“焦头烂额”才是促脉的寓意。
后一句“喘而汗出”,表邪因为误下内陷变成了热,热伤到了肺所以“喘”,这里的“汗出”是热引起的,这时候,脉象仍然是数脉或者促脉,这真的热,这时候就可以用苦寒的药“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有人问,这里的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有没有下利?很可能是有的,“表里”的整个“里”都是热的,热利的可能性很大。热利就是热性腹泻,一般都有里急后重的特点,“里急”就是憋大便能够忍受的时间很短,“后重”则是肛门周围坠胀重痛、排便不尽的感觉。葛根在这里用外散的方式清热。

【07.36】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二两(炙),芎䓖二两,当归二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葛根五两,桂枝三两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奔豚”这个名字怪怪的,“豚”就是小猪,就是吃猪肉的那种小猪,“奔豚”就是奔跑的小猪。我自己没有患过这种病,最早是看到陆渊雷的解释,后来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这段描述比较完整,略有修改,读给大家听听。“患者自己自觉有气从肚脐下方(也就是少腹)向上冲,冲到胃脘部,胃脘部有胀满,有恶心的感觉;冲到胸部的时候,就会胸闷、憋气、心慌、心跳;冲到咽喉部的时候,就会感到窒息欲死,好像有人掐住了他的脖子;还有极个别的病人,冲到头部的时候,他就出现了突然的昏厥,不省人事,但这种情况不是太多,每次发作的时候,患者自己的感觉大多非常恐怖。发作时间不长,这个气又回归本位,就又像常人一样好了。”。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奔豚一共有3种记载,奔豚汤证是其中的一种。奔豚汤可以理解为桂枝加葛根汤去掉生姜大枣加了芎䓖、当归、黄芩、半夏,黄芩半夏泻热降逆,主要作用于肺胃;芎䓖当归增加了血的供应。葛根在这里的作用是润筋。
“奔豚汤”看着有点熟悉吧?当归、芍药、芎䓖、地黄就是我们熟知的“四物汤”,在奔豚汤中,就差个地黄了。
【09.4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连三两,黄芩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这里的“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在康平本和宋本中不存在。这里的三阳合病的自利,应该也有两种情况,一种和前面“太阳阳明合病”一样,是表邪郁遏阳明胃气,解表则利自愈;另一种是内传化热,这才是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证,在实际中需要谨慎区别。
【12.13】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霍乱”是剧烈的腹泻、腹痛,“霍乱”的“霍”有“挥霍”之状,就是说,看上去已经不顾一切了,形容非常严重。脉数和脉急的差异,脉数是频率快,比如本来每天送一次牛奶,现在每天送3次牛奶,这就是脉数。脉急我认为就是停留的时间短,比如串门,每天来一次,他以前是每次来呆半天,现在是每次来呆一个小时,频率没有变,但是停留的时间变短了。脉急而促,来得频率高,待的时间短,这是热造成的,所以用苦寒药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与桂枝证误下“喘而汗出”的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证是一样的。
【12.3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进一升,得汗停后服。

“口噤”指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这句条文的原理,身体中的津液不足,经脉不柔,太阳伤寒以后,阳明上逆,郁而不降,所以胸满口噤。葛根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润经脉,另一个是降阳明。
“小便反少”,很多人一看到小便少,就立即想到是肾的问题,又或者想到脾的问题,或者又想到疏泄的问题,……,我说中医没有这么简单。想想看,人的清窍在五官,浊窍在尻(kāo)尾,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样才能保证各自正常运转。所以,耳朵眼睛功能不够,多与清气不升有关,如果浑浊、不清晰,则多与浊气上攻有关;反过来,大小便的问题,功能不够,多与浊气不降有关,功能异常,多与清气下陷有关。这里小便少,说明功能不够,该降的没有降下去。阳明脉“挟口而环唇”,阳明不降,这个功能就发生异常,则“口噤不得语”。
顺便说一句,男性过了中年就尿得越来越近了,说明是身体的降机变差了,加强降机就好了,中医里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男同胞根本不用担心。
【16.20】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桔梗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林本《伤寒论》的竹叶汤和宋本《金匮要略》的竹叶汤有区别。宋本中条文没有“脉弦数”,但方子中多了附子、桂枝和防风。
这里的中风是产后中风,不是太阳中风。阳气上升到头面而不能下降,所以脸红、头痛,汗出是因为热,喘是因为热伤肺。葛根在这里的作用,清散郁热而降肺气。

  总结起来我们看到,葛根在桂林本《伤寒论》中有3个用途,一个是“项背强几几”,解决脖子肩背僵硬疼痛、转向困难;另一个是清热散热,解决热性腹泻;还有一个是降阳明,解决气上冲胸、口噤,当然也包含葛根有清润的作用。之前讲过,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是芍药向内而收,太阳伤寒麻黄汤证是麻黄向外而发,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都有“项背强几几”,都可以配葛根,既然如此,是不是说明了葛根具有对“项背强几几”明确的“靶向”作用。这样理解对不对?不要这样去理解!这样理解的话,就进入了西医的思维模式。只看到了果,没有看到因。
  另外,“项背强几几”作用于人体的上半截,对于下半截,我们看宋本的《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方子在桂林本《伤寒论》中是“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桂林本中只有桂枝、芍药、知母、甘草四味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桂枝芍药知母的关注点在膝踝,而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即桂枝芍药葛根)的关注点在颈项、肩背,对于“强几几”这类问题,是否说明知母用于下而葛根用于上?
  我们试着理解一下葛根。《神农本草经》言“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葛谷就是葛根的结的种子。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一切生命都是阴阳交济的过程,对于植物而言,根就是把土中的营养(也就是阴)向上面的枝叶输送,枝叶则把空气、太阳中的成分(也就是阳)向下面的根茎输送。葛根藤蔓很长韧性好而且枝叶茂盛,说明葛根把阴性的成分向上提升得非常远,这就是“起阴气”;而且让整个路过之处能够清凉湿润,这就是解决“消渴、身大热”。因为葛根的根部和枝叶及生长环境没有偏潮湿或者偏干燥的特性,说明葛根整体的阴阳特性是对等的,这就是性“平”。“止呕”在这里怎么理解呢?因为整体阴阳对等,阴性的东西能够有力地上升,那么阳性的东西必然能够强有力地下降,就比如一个稳健的公司,新员工能够快速提拔,那么不用想,事物的背面,老员工很可能也会被快速地解雇。也就是说,清凉可以从下向上,那么温热也必然会从上向下,两者的能力大体相同,能够起阴气,那么必然能够降逆冲,这就是止“呕吐”的原因所在。至于“诸痹”,藤蔓类的植物大多具有这种功效,而且葛根清凉发散,则更有润筋的作用。我们看,如果没有亲自见过野外的葛根,仅仅凭文字性的东西就很难理解。就算是看图片,现在的图片大多也不靠谱,大多数植物中药图片只有中药本身而没有生长环境,已丢失了很多信息。人体的运作就是社会秩序,脏腑就是社会中的机构、行业,而中药就是社会中的人,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用对了,事半功倍,用错了,事倍功半,也可能惹祸上身。
  关于葛根,我亲自尝试过《伤寒论》中的大多数方子,对于单味中药也亲自尝试过很多。所以,对于葛根的体验我得出了3点经验,供有心人参考。
  第一,葛根具有较强的解酒作用。酒的特性是湿热,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喝酒危害极大。自己很有体会,小时候还好,喝点酒感觉非常舒服,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喝了酒以后酒感觉难受,先是下咽的时候食管灼热,然后是胃部灼热,接着想吐,一觉醒来,全身肌肉疼痛。因为我自己不能喝酒,所以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就比较留意这个问题,后来我得知酒是湿热,然后我就尝试用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来解酒,结论是,效果非常好。黄连泄心(胃)热,黄芩泄肺热,葛根清散经脉、阳明之热,又可以降逆止呕。需要解酒的朋友不妨参考参考。
  第二,葛根对风疹有明显作用。风疹一般出现于立夏之后,风疹的原理可以参考《四圣心源.癞风根原》“若风气相抟,势力均平,风强而外泄,气盛而内闭。风强则内气不能尽闭,气盛则外风不能尽泄,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之内,是谓瘾疹。气之不透,泄郁而为痒。痒者谓之泄风,又曰脉风。泄风者,风之未得尽泄,而遗热于经脉之中也。泄风不愈,营热内郁,久而经络蒸淫,肌肉腐溃,发为痂癞,是名癞风。”,这里的“气”指的是卫气,也就是说,在人的皮表,风邪向外而发,卫气朝内而闭,当两者都很强而且势均力敌的时候,风不能外发所以“郁”而为痒,不能正常开泄所以一抓一片红肿。葛根能够把内郁的热透出去,所以对风疹有作用。
  第三,柴葛根的药效不如粉葛根。柴葛根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等地;粉葛根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有人说,柴葛根偏重于清热、解肌、透疹、止泻;粉葛根偏于生津、止渴、解酒、解毒。我试过,不论何种功效,柴葛根都不如粉葛根,这是我个人体会,仅一家之言,望高明者指正。

  这一讲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