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与误解

 雅语精辞 2023-07-25 发布于山东

理解与误解(原创)

      王书桂

人生需要沟通,需要理解。

长途跋涉,多有颠簸,只有理解才能相互敬重,相互支持,风月同天,共襄盛举;

岁月如磐,悲欢离合,只有理解才能艳阳高照,春风十里。战胜波涛汹涌,平稳上岸。幸福感油然而生。

 理解可涵盖许多领域,只要承担责任,或处在困难和逆境中才会感到它的价值和珍贵。

被人理解,则可同心合德、一心同功,倍感亲切给力;理解别人,则能感受胸怀坦荡,诠释朋友的真正含义。

误解是认识与对象的错位,是云山雾罩的幻影,是南辕北辙的对接,是子虚乌有的空穴来风。

 人们往往怨恨误解,甚至会由此抱恨终生。对事业受挫,爱情创伤,知交零落,形单影只都归咎于误解所致,认为有小人作梗,晦气撞腰。

岂不知,被人误解,交集中多有看错人,表错情,自诩清高行为。不了解别人,交浅言深,言谈有失分寸。 口无遮拦,言过其实,往往遭人反感。

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看人看事没有正确立场。只念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前行中会处处掣肘。被人误解还有另因。在共事同行中,曾与别人发生利益纠葛,使理解的天平向误解倾斜。

《孔子家语》记载:某日孔子要出门,眼看天快要下雨,但他手边没有伞。有人说,你的学生子夏正好有伞,可以向他借。孔子不肯。为什么呢?孔子解释:子夏的缺点是吝啬。如果我开口,他碍于情面勉强相借,那就是强迫他做不愿意的事。而如果他不借,他的名声又会受损坏。所以我不向他借伞,一是不让他难受,二是保全他的名声。

孔子对子夏的包容,践行了他提出的交往之道:“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即推崇对方的长处,有意识地掩盖对方的缺点,这样交往才能长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与人交往,何必求全责备、洗垢求瘢呢?

 理解与误解都不过是对人对物的认识,通过结识达到相知,作出臧否判断。因为理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惧千里迢迢,高山流水去觅知音;因为误解,咫尺天涯,人心相背,孤家寡人,不可向迩。

人们希望别人理解,担心被人误解,又往往误解别人,平添心结愁绪。当误解转化为矛盾时,不难发现,难以说出口的原因,往往是心胸狭隘,固执己见所致。

要人理解是心中需要阳光照耀;怕人误解恰恰是心中有阴霾遮挡。只要堂堂正正,就有光明正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总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只要品行端庄,正气凌然,又何惧流言蜚语、尺短寸长呢?

凡是嘈嘈切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者,是掩盖了本来面目,做戏给人看的。

误解是对人或物的误判,是理解的障碍。能征服人心的,永远都不是伪装,而是厚道!能感动人心的,永远都不是花言巧语,而是行动!假象可能会蒙蔽一时,但绝对不会长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俗话讲,“纸里包不住火”,所谓人间崎岖,人心炎凉,都会在时光的回照中廓清。如果有过风雨同舟;有过相濡以沫,有过同呼共命的遭遇,还会再有误解吗?经过暴风雨后,人们不会再去误解彩虹;走过雪山草地,也不会再有人去误解阡陌小径……

倘若从另一侧面看,无论误解来自何方,都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忧心忡忡。委屈了你,也可能会成全你。如果你曾卓荦不群,领先一步,你的努力奋斗,换来了成功,你的坦荡,你的人品,赢得了喝彩,那些误解都会烟消云散。曾被人误解,也许是人生必须逾越的湍流和坎壈,是必须穿越的世俗通道。

理解是阳光,是晴空郎朗的艳阳天;误解是雾霾,是阴风阵阵的连阴雨。人们相互理解着,心照不宣,同舟共济,在困难中支持相助,产生诗和远方。同时,人们在前行中不断消除误解,驱散雾霾,寻找光风霁月,柳暗花明,共结来缘。

2023725 09:48: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