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鐘山記》鈔記

 企愚書櫥 2023-07-25 发布于湖南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現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經湖口,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此時的東坡剛好度過烏臺詩案之風波,未免不心有餘悸,亦對此冤案存有抱屈之情。

作為遊記,本文的寫作頗具特色,它從實地考察入手,求證石鐘山得名之由來。篇終一句“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既道明了作文之由,同時也曲折地表達其心中的抱屈。文章一開篇,作者便直接交代了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之說,然後宕轉筆鋒,提出“是說也,人常疑之”。其緣由是即便將真正的鐘磬放置水中,哪怕有大風大浪也無法使之發聲,更何況是石頭呢。而後便提出李渤之說,他從實地考察的角度在潭上獲得兩塊石頭,然後扣擊石塊,南面的石塊發聲函胡,而北面的石塊發聲清越。乃至鎚子停止扣擊,那石塊聲音還在響騰,經久才止。其實,石頭本身可以作磬,各地均有不同材質的石磬,而此處何以要叫做石鐘山呢,可見李渤之說更易使人產生懷疑。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東坡從黃州舟行去臨汝,正好其長子蘇邁也要去饒州赴任,便順道送兒子到了湖口。當地的寺僧命小童在石鐘山的亂石之中取了兩塊石頭,敲擊時發出硿硿之聲,對此東坡不然不會採信。就在當夜月明之時,東坡父子乘小船到達石鐘山的絕壁之下,目睹奇石疊起有如猛獸奇鬼。而石山上的棲鶻聽到人聲便驚起,撲扇着翅膀飛向雲霄之間,還有鸛鶴的發聲,酷似老人邊咳邊笑。顯然,如此夜景,雖然獨特,但其情境也足以使人毛骨悚然了。正當蘇軾父子心動欲歸之際,有大聲發自水面,“噌吰如鐘鼓不絕”。由是,東坡細心考察,發現這裏的山石到處是穴罅,其空穴也不知其深淺,當大風浪捲進石罅中時,便有了涵淡澎湃之聲。然後回舟至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之時,有巨石橫亙中流,石山大致可坐百餘人。這巨石中心常有空隙,週邊也多竅穴,因與風水相吞吐時,發出窾坎鏜鞳之聲,與先前的噌吰聲互相應和。那噌吰之聲,似是周景王的無射鐘聲,而窾坎鏜鞳之聲,又酷似魏莊子的歌鐘。經過實地考察,方發現古代人並未欺騙後人,也獲得了石鐘山得名之真正來由。

在結尾之處,東坡發出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之歎。他認為酈道元的看法與自己略同,但是《水經》一書的記載語焉不詳;而採用斧斤敲擊石頭得聲者實在淺陋可笑。誠然,東坡在此貌似評論前人得失,殊不知其間包含了作者對烏臺詩案的“臆斷”之感喟,只是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