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章 重上历史课

 居宝堂 2023-07-25 发布于北京

第十二章 重上历史课

“不奇怪,希望你们家燕王长命百岁,千秋万代。”

姚自哉听了我的话,哈哈大笑起来,笑过之后从袖口里掏出一枚玉佩,确切地说是墨玉佩,是一块墨玉雕成古剑的形状。姚自哉示意我拿着,我便伸手接了那玉佩。

“陆先生既然是开古玩店的,一定见过很多古玩玉器吧,这块玉佩,不知道您是否见过?”

我拿着那玉佩仔细的欣赏起来,这是一块和田墨玉,整块墨玉漆黑如墨,颜色均匀,质地细腻温润,是上等的籽料,玉佩的造型应该是仿了欧冶子巨阙剑的造型,双面手工雕刻,剑镡吞口处雕的是一个兽面,兽口中吐出剑脊,浑然一体,十分精美。类似古剑造型的墨玉佩我倒是虽见过,都没这块好,不过这块玉佩明显是新作,算不上古玩,只能说是精美的工艺品,我在手中把玩了一阵,摇了摇头便要还给姚自哉。

(姚自哉给我的那块)

哪知道姚自哉却不肯收回,反而问我:“陆先生你真的没有见过这块玉佩?”

我见他问的那么笃定,便又仔细想了一会,“嗯,确实没有见过。”

“这倒有些奇怪了。”

“哪里奇怪?这玉佩有什么讲究吗?”

姚自哉表情严肃的看了我一会,“这块玉佩名为巨阙睚眦佩,是朱允炆设计的。”

“啥?建文帝设计的?他还有珠宝制作的爱好?”

“他为什么设计这块玉佩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玉佩朱允炆叫人制作了两块,一块留在天师府,另外一块传给了他的子孙,历代皇帝均随身佩戴。陆先生喜欢就收下吧。”

“算了吧,这么贵重的东西你还是自己留着吧。”

姚自哉微微一笑道:”陆先生别紧张,这只是一块仿品而已。”

“仿品?”我当然知道这是仿品,仿来干嘛?难道你们家燕王平时戴这个过瘾玩吗?

“嗯,这是我找人按照那块玉佩仿制的,虽然工艺不差,但再精美也只是一块仿品。”

“帝王的玉佩,就算是仿品也值很多钱吧?”

“价格不菲,但是有价无市。”

“为什么?”

“我们这里是明朝啊,皇帝的玉佩,谁能戴?谁敢戴?要杀头的!”

“哦,对对对,那是不敢戴。不过你不是反叛吗?还在乎这个?”

“我是不在乎,不过我并不喜欢这块玉佩,难得陆先生喜欢,就当作见面礼吧。”

“这怎么好意思,而且,等一下,你不是想要我那块翻天印吧?”

虽然我也不知道那翻天印有什么用,但是那也不是我的啊,我也不好做主就送给姚自哉啊。

姚自哉道:“陆先生多虑了,我是觉得这块玉佩和你有缘,我相信你有机会见到那块真的玉佩。”

见到真的玉佩?那不是要见到现在这个什么皇帝或者天师吗?我真的一点兴趣也没有啊。

不过这巨阙睚眦佩确实非常漂亮,我又仔细看了一会儿,看着看着又觉得仿佛真的在哪里见过,可是却又完全想不起来。


姚自哉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

我想了一会实在没有头绪,很抱歉的对他说:“我依稀有点印象,但是暂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东西。”

“没关系,那陆先生正好可以把这块玉佩你就带在身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想起来呢。”

“那我就收下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姚自哉那么肯定我见过这块玉佩,反正白来的好东西不要白不要了。我本想把那玉佩带起来,可是转念一想,万一被人看见拉我去砍头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把它小心翼翼的放进口袋里。

接下来我跟姚自哉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沉默中,或者准确的说是我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中,我实在不知道要跟这位造反军师说点什么,而姚自哉却十分有兴趣的盯着我看,似乎下一秒我就要说出他想知道的事情。我假装很自然的避开他的目光,眼神不自主的朝着龙柜望去,心里暗暗琢磨如果我冲进龙柜去能不能马上回到我自己的世界去。

正在这时,姚自哉突然道:“陆先生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呢?”

我一下想起来,对啊,我是用了李老板的龙柜才来到这里,我的目的是找出李老板的真实身份。如果我就这么回去了,要怎么跟李老板解释呢?这种经历回去讲给他们听他们会相信吗?或者,我的眼神又回到姚自哉身上,要不我就跟李老板说他是这个燕王的参谋?可是姚自哉这种猛张飞的造型和李老板那文弱书生的造型实在差的太远了。

“陆先生?你在想什么?”

“啊,我想,我想知道燕王朱棣是怎么失败的?”话一出口我就觉得不太对劲,朱棣造反失败,虽然朱允文没有杀他全家,但是想必子孙后代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估计说起来都是泪啊,我怎么会问出这个问题。姚自哉的表情似乎也愣了一下,我正想再找补几句挽回一下,没想到姚自哉竟开心的哈哈哈大笑起来。

“好,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太好了。陆先生果然是那诗中的应谶(chèn)之人。那我就讲讲靖难之败。”

什么应谶之人,这是怎么个意思?我还没来得及问清楚,姚自哉已经讲了起来。

“根据明史上记载,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携靖难之兵攻至南京城下。建文帝朱允炆先是在左顺门杀了燕王的内应徐增寿,又随即赶到金川门诛杀了朱橞、李景隆,接下来朱允炆只带了一个随身便登上了金川门城楼,将这三个内应的人头丢下城去,然后怒斥朱棣不尊先祖遗训,起兵造反,罪大恶极,朱棣深感愧疚,遂退兵三十里,而十日之后各地勤王之兵到,燕王朱棣被活捉,燕王朱棣与朱高煦被处死,一个月后朱高炽投降,燕王一族先是被软禁在南京城中临时搭建的燕王府内。随后朱允炆赐死了朱高炽,由其长子朱瞻基继承了燕王封号,不过把封地改到了江西道,并下令其子孙后世不得离开江西一步。”

这有点不科学吧?虽然我也知道史书里面肯定多少有点问题,但是这部分有问题的也有点太明显了吧?

“陆先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姚自哉看出我的怀疑。

“我是觉得燕王带兵已经攻到了南京城下,城破之日就是他登基之时,竟然会被朱允炆骂了几句就退兵不再进攻,看来朱允炆的口才不错啊。”

“怎么可能!”

“那姚先生你的意思是这里面另有隐情?”我有点控制不住对于历史真相的八卦之心。虽然这个历史跟我知道的完全不同,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

“根据姚家的记载,当时朱允炆虽然只带了一个随从登上城楼,但是那一个随从却打败了当时朱棣带领的十万大军,因此朱棣才撤军三十里退守龙潭,后来其实朱棣想要带兵渡江退回北平,没想到却离不开龙潭。”

“为什么?”

姚自哉叹了口气,“因为他们被那个随从困住了。”

再见吧,要不是我怕你那个随从玲珑杀了我,我现在站起来就走了,顺便帮你叫一个精神病院的救护车!一个人困住十万大军,我看的那些仙侠传也不敢这么写啊。

“你不相信是吗?”

“完全没有,我是不能理解而已。”

“相信我,陆先生,你很快就会知道,我说的才是真相。”

“好吧,那后来呢?”

“建文五年,朱允炆着手准备迁都北平,筹备十八年,最终在建文二十三年正式迁都北平,三年后朱允炆驾崩,他的儿子明世宗朱文奎即位,年号咸宁。陆先生,这跟你知道的历史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了”,我有点激动的大声说道,“明明是。”我突然发觉自己说漏了嘴,连忙闭上嘴,姚自哉听了眼睛一亮追问道:“明明是什么?”

“明明是,明明是我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我到底在说什么啊!

“明明是朱棣打进了南京城做了皇帝是吗!历史被改变了是吗!”姚自哉突然变得十分激动。

“啊?你怎么知道啊?”

姚自哉看着吃惊的我,一下子就恢复了平静,他有点狡黠的笑道:“在你问这句话之前我只是怀疑而已,不过现在我已经很确定了。”

。。。竟然是诈我,这个张飞款参谋竟然如此狡猾,我平时还觉自己的挺聪明的,在这样的老油条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啊,看来以后我说话要注意了。现在他是不是发现了我的身份-一个穿越者?接下来会怎么办,拿我去做实验?应该不会这么无聊吧?难道要带着我去见皇帝,要求皇帝把皇位还给燕王的后人?这太儿戏了吧?

姚自哉冲我笑了笑:“陆先生别多心,这六百年来我姚家穷尽一切想找到当年靖难失败的原因,看来到我这里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总算是可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姚家?姚,姚广孝?这个姚参谋是姚广孝的后代?姚广孝不是和尚吗?

“姚先生你是姚广孝,道衍和尚的后人?”我把重音放在道衍和尚四个字上。

姚自哉点了点头道:“姚自哉自然是姚广孝的后人,燕王兵败之后,道衍和尚就逃出北平,到河南白马寺避难,之后又从白马寺还俗去了南京暗中保护燕王子嗣。等到朱瞻基被发配到江西,又跟随到南昌前去辅佐,希望帮助朱瞻基夺回江山。可惜朱允炆奸诈狡猾,直到道衍和尚死前也没有任何机会,不过他老人家成立了一个秘密会社-桃源,以姚家人为主事代代相传,志在为燕王夺回江山。”

那就是说到现在也没成功呗?果然只有怨恨才是支持人类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那么你们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不太对劲了么?”我想还是避免说历史被改变了这类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有点十分不好的预感。


姚自哉道:“平乱之后朱允炆的所作所为与其初登大宝之时都大有不同。”


“他登基四年自己的皇叔起兵造反,他自己几乎被杀。重新掌权有点变化很正常吧?”

“这样说是没错,人是会成长不假。但是对于朱允炆来说,那不是一种普通的成长,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他做了什么特别残暴的事情?可是他并没有把燕王后人斩尽杀绝啊?”

“他并没有做什么特别残暴的事情,反而他后面所作所为都十分成熟稳重,稳重到了道衍和尚死前曾感叹,若燕王得天下,治国也不过如此。”

“那个,就是说建文帝也算是明君了?这也不算,不算坏事吧。也不能说明历史被篡改过啊。”

“陆先生别着急,听我慢慢讲。建文五年,朱允炆派自己的儿子去北平监督建都,宣布要在建文二十三年迁都北平,虽然朝中大臣极力反对,但是他一意孤行,并真的就在建文二十三年迁都北平了,并且将北平更名为北京。”

建文帝登基是公元1398年,那这里的建文二十三年就是公元1421年。而我们的历史上朱棣称帝是公元1402年,在永乐十九年夏正式迁都北平,那也是公元1421年,这两个时间上这么巧合恐怕还真的不是普通的巧合。即便当时迁都北平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势在必行,但是时间进程完全一样,不得不说让人会产生怀疑。

姚自哉看我自己默不作声若有所思的样子,问道:“陆先生你可是想到了什么?”

我赶紧摇头:“没有,我就消化一下你给我讲的这些知识。你继续,继续。”既然你这么爱讲那你就多讲一会吧,我也顺便整理整理思路。

姚自哉微微一笑道:“燕王朱棣若是登基,必然要迁都北平,巩固边防开疆拓土,顺便远离南京,北平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一个从来没出过南京城的人竟然也有这种远见和想法,不奇怪吗?这是第一。”

我点点头,这确实很有问题,历史上的建文帝既没有执政经验也没有带兵的经验,他爷爷大杀四方之后根本没给他剩下什么有用的人,靠他自己很难明白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过虽然在我学到的历史里是这样,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未必会相同吧,如果后来没有各种能人辈出,这个明朝怎么能坚持六百多年呢?

姚自哉继续道:“第二件事就是争议更大的天师监国。”

天师监国?听着怎么这么像昏君才会干的事啊?

“天师监国是什么意思?”

“朱允炆在修建北平紫禁城之时就在西南角处修建了一座天师府,在他去世的前两年便从乾清宫搬进了天师府,并且封他自己为护国天师,下旨他死后将由他的徒弟继承护国天师的封号,并且以护国天师之身份监国,辅佐皇帝治国。”

这我还能理解,毕竟在我那还有一个封自己为镇国公大将军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这天师平时都干什么啊?”

姚自哉道:“这里就是最奇怪的地方了,虽然说是辅佐皇帝治国,但是其实护国天师平时什么都不干。”

“连求雨保平安也不干吗?”

“哈哈哈,陆先生你理解错了,这个天师可不是那种骗子。”

“那是属于宗教性质的精神领袖?”

“也不是,”姚自哉道,“陆先生绝对想不到,这天师只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见一次皇帝。”

“去太和,哦,不对,是奉天殿觐见?”

“不,不是去觐见,应该说是接见,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可以到天师府去见一次天师。”

“哇,这么嚣张?”

“不止如此,只能皇帝一个人进入天师府。然后天师会赐书给皇帝,顺便交代一些事情。不过每年的时长不同,根据历年的经验来看,如果皇帝在天师府里待的时间短,那一年多半平安,待的时间越长,接下来那一年越是难过。”

“天师赐书?什么书?”

“陆老师你果然与众不同,一下子就抓到重点。天师赐书,赐的当然是天书啊。”

我以为姚自哉是讽刺我,可是他脸上却是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难道真的是天书?

“的确是天书,因为据说这本书上写下了接下来一年里皇帝要做的事情。”

“这么神奇,难不成这天师每天都在写天书,一年写一本然后给皇帝?那这天师也挺辛苦的啊?”

“如果是这样我也能接受,也配得上天师的称号,但是实际上这天书并不是天师写的,而是朱允炆写的!”

“这太夸张了吧?照你刚才说的,建文帝在位二十六年,死的时候不到五十岁吧?天师一年赐一本书到现在也得有五六百本了,他哪里写的完啊?”

姚自哉道:“这就要从朱允炆修建文大典说起了。”

“建文大典?”

“对。朱允炆平叛之后在建文五年就开始广召天下文人,命内阁首辅解缙负责,历时十年编纂了一部《建文大典》,这部典籍中包含了华夏历史上的各类书籍,初时便有23000余卷,而且朱允炆还要求每五十年就要增补,至今这部建文大典已经有接近40000卷了。”

。。。。那不就是朱棣的《永乐大典》吗?迁都,修典,把永乐帝的事都干了一遍,看来这个建文帝还真是有点问题。

“这是个好事啊,弘扬中华文化嘛。”

姚自哉摇摇头,“但是实际上建文大典的编纂解缙完全没有参与。”

“什么?解缙没有参与?”

“对,准确的说他只参与了一部书的编纂,这部书叫《帝经》!”

“《帝经》?”

“对,陆先生应该完全没听过吧?”

“我倒是知道有一部《黄帝内经》。”

“陆先生不要说笑,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部帝经有一共十二卷,五十本为一卷。每本为一年。第一本是咸宁元年,也就是1424年,这《帝经》就是天师每年年初赐给皇帝的那本天书,里面交代了每年应该做的事情。只要能按照上面写的去办,必能平安度过。然而据说这部帝经的第十二卷只有四十三本。”

我一边算一遍道:“1424年是第一本,十一卷是五百五十本,那就是1974年,最后一卷四十三本也就是2017年,难说这部经写道去年就结束了?那今年呢?天师没有赐书?”

“赐了,让他小心鬼道教主黄裳。果然七月份的时候黄裳带人冲进了紫禁城想要杀掉朱晟桢,可结果却是人间蒸发下落不明。”

“那看起来还挺灵验的嘛。”

“是很灵。不然怎么能叫天书,明朝怎么能延续六百年之久。”

“那你怎么知道是朱允炆写的《帝经》呢?”

“解缙帮朱允炆写《帝经》确有其事,写完之后解缙就因为纂书过劳而猝死,而当时跟随解缙一同编写《帝经》的十余位翰林在成书当晚被皇帝在文华殿赐宴,结果那一晚文华殿失火,那些翰林全部被烧死了。《帝经》则下落不明,变成了一个传说,后来的建文大典中都没有都没有收录它。不过从此以后皇帝每年就要去天师府领天书了。”

“那姚先生你只怎么知道的呢?”

“桃源自有办法,现在还不能告诉陆先生。”

好吧,其实我也不想知道的太多。

“如果真的存在帝经,按照你说的这种情况,这帝经好像是预知书啊,可是五六百年前写好的书怎么可能知道这五六百年每一年发生的事情呢?”

“除非写书的那个人知道这五六百年内都发生了什么事?”

我挠了挠头道:“不错,只有这个解释。可是就算是知道五六百年发生的事情,能详细到每一年,这也有点太恐怖了吧。”

“所以我才怀疑这历史被篡改过。”

不用怀疑,那是妥妥的被篡改了,而且这一切都跟建文帝朱允炆有关,一个本该在历史上突然消失的人竟然篡改了历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而这个姚自哉又怎么能那么确定历史被篡改了呢?

姚自哉见我不说话,问道:“陆先生可是想到了什么?”

“没什么,我只是觉得有点奇怪,假设那建文帝机缘巧合知道了朱棣要造反,杀了他的内应,平叛成功,然后好好当皇帝就好了,为什么要弄一个天师监国赐书出来呢?如果这天书只写到了2018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姚自哉非常肯定的说道:“因为他想让大明江山永固,但是他知道的也只到2018年而已。”

所以是一个生活在2018年的人穿越回了1402年然后化身成建文帝打败了朱棣,顺便把朱棣要做的事情都给做了,把后面五六百年的事情写下来留给他后面的皇帝们,让他们以此为参考保证大明江山代代相传?

我正想再问问姚自哉,却见他对我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又一笑道:“有客人来了。”

我的耳边响起了敲门声。

当当当!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