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年纪被短视频消磨掉,怎能不令人忧虑?

 小桥流水1i79ra 2023-07-25 发布于河北

拿起手机准备看1分钟,转眼1小时过去了,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昨天,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谈到孩子刷手机上瘾的问题,引发广泛讨论,一度冲上热搜。读书的年纪被短视频消磨掉,一代人的成长全靠从手机中汲取营养,怎能不令人忧虑?

其实成年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每天手机使用时长超过3小时,35.4%的受访者感觉读书越来越少了。

从囊萤映雪到凿壁偷光,古往今来感人的读书故事不在少数。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多少人想读书,却无书可得。然而现在放眼望去,“2分钟读完一本书”的短视频代替了本该读两小时的书;“5分钟带你解读一本书”代替了本该沉淀5个月的知识。

读书成了刷书,阅读成了已读,有耐心读长文的少了,刷手机解说的多了。这一现象已经快速蔓延到孩子身上。据报道,不少孩子整天捧着手机不撒手,沉迷短视频的有之,沉迷游戏的也不少,不少家长在线求助孩子玩手机不读书怎么办。

对手机有多放不下,对书本就有多拿不起。当视频代替了阅读,解说取代了原著,无异于天天吃着别人嚼过的馍。沉浸于短视频、社交软件、游戏影音……肚子里没了墨水,不仅较真精神衰退,对文化的敬畏心也会下降,近来文字失语症、文字失写症频现,就是证明。随着阅读被手机的碎片化知识取代,本该通过阅读获得的严肃思考能力也将逐渐退化。当一切都向手机追寻,到底是我们在用手机,还是我们已被手机绑架?

“眼睛很酸很疼,可是因为沉浸其中,根本停不下来”,“我也知道看的都是垃圾,可就是欲罢不能”,“发誓再也不熬夜看手机了,可不看手机却总感觉落下一件大事”……有网友分享自己的刷手机心得,即便已经身体不适了,依旧在机械地刷着。

这种刷手机的方式,一定难以获得快乐。遑论一些没营养的短视频、低俗恶俗的段子、三观跑偏的爽文,难道不会侵蚀人的精神世界?尤其对孩子来说,在本该长知识的年纪,却被垃圾短视频、烂梗包围,读书种子成了手机种子,岂不堪忧。

为了在网络时代守住读书的阵地,不少有识之士选择借力打力。有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咬文嚼字,有高校老师入驻短视频平台在线授课,也有网友发布戒掉手机的经验贴。在手机里抵抗手机,如此初衷让人心生敬意。一部分人的努力,能否带动更多人?放下手机,打开书本,需要让社会充盈读书风气,带动更多人远离虚拟世界,拥抱真实生活。这是给读书种子一个发芽的机会,也是在帮文化延续生命力。

“蝴蝶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可以扇动着翅膀舞蹈;但气球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只能随风飘荡。烂梗就像气球一样。”这几天,一位老师引导小学生理解“网络烂梗”的视频引来无数点赞。蝴蝶与气球的故事对刷手机上瘾现象何尝不是一个启示:读书就要做蝴蝶,而且要帮助孩子做蝴蝶。只有学会御风而行,才不会被风吹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