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芬芳溢流年(随笔)

 长白山6666 2023-07-25 发布于山东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张理坤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25日   14 版)

  儿时的玉米要到中秋前后才成熟,麦收完青青小苗就很快钻出地面,雨水滋润、骄阳曝晒下渐渐舒枝展叶、亭亭玉立。成片成片的青纱帐隐藏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忙碌的乡亲们在高过人头的玉米秸秆间穿梭,除草、施肥、驱除虫害,直到根须丛生牢牢抓住地表深入土壤,一棵棵身姿挺拔,粗壮的腰肢颀长的手臂,遮天蔽日几乎密不透风。

  那时候,年幼的我常常随着祖父小心翼翼钻进庄稼地,虽然照不到太阳光,但热浪袭人,一会儿工夫汗流浃背、浑身湿漉漉像水洗了一般。祖父戴着草帽,有时扛着锄头,有时提着镰刀,还有时背着喷雾器,低着头弯着腰左右开弓,杂草丛莽连根拔起、害虫疾病一扫而光,一株株玉米瞬间挺直了腰杆茁壮成长。

  调皮的我则东躲西藏,唯恐被叶子边缘锐利的细齿划到,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一道浅浅的血痕,我更喜欢到地头的水渠边大树下乘凉,习习的风夹着水的清凉,看到狗尾巴草忍不住捋一把编个帽圈戴到头顶,耀武扬威地逗逗青蛙、捉捉蚂蚱,偶尔降落下来喝水的麻雀、灰喜鹊也会成为我的玩伴儿。我玩累了,祖父歇晌了,便挑一棵并生的秸秆削去沾染着泥土的根茎,剥去青色的外皮,中间折断把翠绿细嫩的一段递给我。祖孙俩一人半根大口大口咀嚼,青涩里香甜的汁水滋润着唇舌,那份甜美绝不亚于甘蔗或者糖果。

  风调雨顺,玉米长出来了天缨,挂满了花粉在顶端招摇。不几日秸秆上结出了青玉般的小穗儿,种子一天天孕育丰满,沉甸甸直挺挺在母体上骄傲地耸立着。祖父经常到地里查看,伸手轻轻捏一捏判断一下长势,盘算着收获的时间。终于,玉米穗儿外皮由青绿变成焦黄,玉米须成了深褐色,意味着成熟、丰收的时节来临。当天晚上,父亲骑上自行车通知了姑姑姑父叔叔婶婶一应亲戚,母亲备好了西瓜、啤酒、肉菜之类。第二天清晨,大家伙儿陆陆续续赶到,带好干粮白开水,浩浩荡荡开启秋收大戏。三五亩地,一人一竖列,先掰玉米穗儿,一手握住秸秆,一手攥紧玉米穗儿,一拧一拽顺顺当当下来,一穗穗堆在一处,架子车一次次满载而归,在院子里堆成一座小山。玉米秸秆伐倒捆成一垛一垛的,大部分运到麦场晾干做柴火,烧锅做饭、春节点“大红草”便捷实用又寓意深刻。

  月光皎洁的夜晚,一人一个小板凳、一双手套、一把锥子,剥皮打捆,说说笑笑,忙得不亦乐乎。大约在国庆、中秋期间,吃几口香甜的月饼,听几首收音机电台播放的动听歌谣,还有父母讲述陈年的往事,不知不觉剥好的玉米穗儿干干净净、满地金黄。艳阳高照的白天,祖父搬来长长的梯子,一串串挂在墙头、树梢、屋顶,晾晒干透再集中脱粒,装袋入仓,秋收才大功告成。

  母亲总会挑选最嫩的玉米清洗干净,父亲打来清凉的井水把凉水倒进大铁锅,大火熬炖许久,直到香气弥漫,直勾肚里的馋虫。捞出来摆进箩筐,大人孩子一人一穗儿吃得津津有味。新打的玉米面熬成粥、做成窝窝头,这份甜蜜伴随着餐桌总要持续很久很久。

  玉米是经济作物,除了留一些做粥做馍,剩余的都卖给粮食收购站,换回来一叠花花绿绿的钞票,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我和弟弟最爱的零食、连环画书籍等全都有了着落。秋天的丰收决定着下半年的光景,玉米是温饱之外生活质量的保证。

  一晃三十年过去,春耕秋收的劳动经历已成往事,每当看到黄澄澄的玉米穗儿在市场上热销,我都会情不自禁驻足,和家人提上满满一兜,回家在电饭锅里煮一煮,从父母家拿来手工做的窝窝头,在熬上一碗玉米粥,和孩子们品尝着玉米主打新鲜的美食,回忆着辛苦而快乐的有关秋收的童年趣事,满满的幸福绽放在一家老小的笑脸,浓浓的乡土情结深深扎根心间,隽久永恒。

  责任编辑:谢宛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