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乡野美食

 杏坛归客 2016-12-18

                      记忆中的乡野美食                                                                                                     2015年9月28日香港文汇报

                                   记忆中的乡野美食                                                                                                                         茅根草

、                                    记忆中的乡野美食                                                                                                                                咂甜秆

                              记忆中的乡野美食                                                                                                           家乡的青纱帐                              

  儿时在农村,快乐的获得有时非常容易。尽管那时物质条件差,吃的食物粗劣,但我们孩子总能在田野里寻到美食,不花分文,就可大饱口福。这些美食看似身价低贱,不为人重,但却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至今想起它们,仍觉回味无穷。

   春天,万物复苏,草长花开,田野里处处生意盎然。然而此时,青黄不接,靠粮食为生的农家却最缺粮食,吃糠咽菜是常有的事。于是,我们孩子常常相约来到田间,拔茅根草充饥。

   茅根草即茅草。这种草常生长在河边沙地里,叶如长剑,开长穗状白花。当花穗未抽出时,就深藏在叶俏里,鼓鼓的像个小棒槌。将“小棒槌”轻轻拔出,剥开包着的嫩叶,便露出雪白如玉的嫩穗。放进嘴里一咬,糯糯的、软软地,淡淡的甜味中带一股泥土的芳香,像蜜糖却比蜜糖清香可口,似奶酪又比奶酪柔韧耐嚼。嚼着嚼着,嘴角泛起草色,心中却洋溢着收获的快乐。我们边拔边吃,不多会便清香果腹,神气倍增,于是又拍手唱起童谣来:

                      咕嘀(拔茅根时发出的声音)

                      咕嘀,

                      上山拉犁。

                      今年吃了,

                      明年还你。

    其实,卑微的茅草是不需要我们还的,它只懂得默默奉献;而我们这些“吃货”也没什么东西可还,只是小小的童心已经懂得感恩,感激茅草的无私奉献精神。

夏末秋初,各类庄稼竞相生长,田野里撑起连绵无边的青纱帐。这时,秸秆肥壮的春玉米已长到一人多高,且腰部结出了吐着红缨的棒子,这又为我们提供了“咂甜秆”的大好

机会。

   “甜秆”就是含有糖分的玉米秸。昔日在农村,糖是奢侈品,除了年节,平时很难吃到。而“甜秆”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糖源。当我们在田间帮大人干活,累了休息时,便带上一把镰刀,到玉米地里寻找“孤寡”。“孤寡”就是不结棒子的玉米。这样的玉米养分无果实可供,便贮存在秸秆中,成为含糖分最多的“甜秆”。将“孤寡”的秸秆从根部砍下,撸掉叶子,再劈去硬皮,便露出一节节脆嫩多汁的甜瓤。咬一口,慢慢咀嚼,那个甜啊,用我们孩子的话说,简直把牙都甜掉了!这“甜掉牙”的“甜杆”因地茬不同也有多种,如沙土地的砂糖味,粘土地的红糖味……但不管哪种味,都离不开特有的家乡味。这样的滋味妙不可言。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我吃过各种各样的糖果,但都找不到当初“咂甜秆”的感觉,品不出那种滋味。

当秋季高粱抽穗的时候,又有一种叫“乌霉”的美食在向我们招手。于是我们寻食的目标,又转向“打乌霉”上。

“乌霉”是高粱感染真菌后抽出的黑穗。这种黑穗状如圆棍,表皮灰白色,里面包着黑色的粉丝。现代科技认为,高粱乌霉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真菌多糖及膳食纤维等活性多糖,是理想的天然保健食品。但在当时,我们并不了解这些,只知道乌霉好吃易得,能够解馋充饥,所以一发现生着乌霉的高粱,立即把它的头割下来,掰下乌霉,大口吞食。那滋味,绵软带甜,越嚼越香,就像吃黑面包似的,吃上几块就饱了。然而吃过乌霉后,人人都成了黑脸包公,连牙齿都成了黑的。我们互相取笑着来到小河边,掬起清清的河水连洗带喝,不一会脸也洗净了,肚子也灌饱了,便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再吃家中的饭菜,反觉没了味道。

    冬天,田野里没了庄稼,草木都已枯萎,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哪里寻找美食?不过我们孩子总有办法。这时从树枝上摘“薄将”,便成为我们又一觅食之道。

薄将”即螳螂的卵鞘,学名叫螵蛸。深秋,雌螳螂将卵产在胶状的巢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的螵蛸。螵蛸半圆或椭圆状,灰褐色,有指头肚大小,像一间间玲珑的“小屋”,牢固地黏附在树枝上。这些“小屋”平时不易被人发现。但冬天树叶一落,则很容易成为我们猎取的目标。当我们嘴馋时,便跑到村边的树林中,以摘“薄将”为乐。将这些“战利品”从干枯的树枝上掰下,装满口袋,便高高兴兴地拿回家中,放到“锅头”里用热草灰焙烧。不多时,香味就飘出,,“薄将”烤熟。把它放进嘴里一嚼,便有一股淡黄色的液汁从鞘中喷出,绕齿沾颊,满嘴溢香。这样一边嚼着美味”,一边唱谣自嘲:“吃薄将,喝薄将,吃了薄将不尿床。不尿床,做新郎,干干净净娶新娘……”这童谣虽是玩笑话,但却不无科学道理。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小小螵蛸也堪大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就说过:“其子房名螵蛸者,其状轻飘如绡也。村人每炙焦饲小儿,云止夜尿。”这说明螵蛸是治疗小儿尿床病的良药。此外,中医还利用它治疗尿频、肾虚、冻疮等多种疾病。原来,这螵蛸既是美食,又是良药,其价值岂可小觑?

如今年纪大了,离乡日久,再也难见那些曾以微贱的生命滋养过我们的乡野美食了,但我对它们却非常怀念。因为在它们身上,承载着太多童真,太多乐趣,太多关爱,太多奉献,也承载着太多、太浓的乡愁。它们就像珍贵文物一样,当回望它们时,时间越久,越有审美价值。但这种美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任何现代版的美味佳肴所无法替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