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陀:菩提无树何处惹尘埃

 辣农报告 2023-07-25 发布于湖北

全文精华,耐心阅读

佛教经典中曾有智者言道:“欲望无尽,众生苦海。”而诸多圣贤亦警示世人:凡心不明,恶即生焉。人之本性,纵有光辉之处,亦难免阴暗之心。

谓之阴暗,非贬义,乃人性之一面,需明察厘清。

然,当名分责权明晰,组织制度巧妙监督,方能控制欲望之泛滥,以达人尽其能之境地。

佛法旨在觉悟众生,教诲众生从欲望的轮回中解脱。

名利权位,虽是尘世之物,但若视之为幻化,不执不念,则人性之光辉得以显露。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言启示人们,尘世名利虽现,实为无常。

若能超越尘缘,不为物累,内心之光明自然照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心境恬静淡泊,不囿于欲望之纷扰。

身处尘世,仍能心如止水,不被诱惑所动摇,不被功名富贵之诱,人性阴暗之面便难得以滋长。

“巧言令色,鲜矣仁。”深意在于强调仁者之真诚善良,而非表面之虚伪欺诈。

人性欲望常因外界利诱而改变,若能守正不忘初心,则不致堕入阴暗心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偈语指出众生原本清净如镜,却因妄执种种欲望,使心生尘埃。

明白菩提无树、明镜无台的意境,正是达到舍弃欲望、还原本性之境地。

要想实现和谐的环境,须以慈悲心培养智慧。

释迦牟尼如是说:“善男子,汝等众生,性具菩提,本自具足,修所学道,常住慈悲,六度波罗蜜。”

即凡众生皆有成佛之性,只因迷惑所致,若修行六度波罗蜜,发扬慈悲心,欲望之阴暗面即能被超越,和谐自然来。

华严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经告诫人们戒除恶行,广行善事,从内心净化意念。唯有慎独慎微,自我约束,方能避免欲望之诱惑,还原本性的光辉。

如是如是,人性之欲望,不可切除,但明晰责权,巧设制度,人尽其能,和谐共生;觉悟菩提,超越尘域,阴暗之心化光明。

虚怀若谷,涵养慈悲,善行无极,人性阴暗,自得克服。于善修行,福泽无边。

当明心见性,悟透人性之阴暗,方能做到“不背叛,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从而达到不受欲望蛊惑,以清净之心行善积德。

细察佛教典籍、圣人之言,再融汇自己的领悟与感悟,能超越欲望之困扰,即是禅意生活的真谛。

名利荣辱,不过过眼云烟,世事沧桑,皆为瞬息。唯有内心的光明不灭,方能驻足禅心,修行禅意。

欲望无尽,譬如海水,唯有以智慧之船,驶向涅槃彼岸。

作者简介:奈先生,95后自由撰稿人,寻求比五官更正的三观。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要时刻保持正念,正心,用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在这里你会发现文字的魅力,和一颗充满真诚的心。在这里,你会有一个可以对话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