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思维,让孩子在教育这场“长跑”中跑得更远更好?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26 发布于浙江

随着教育“素养时代”的到来,一线教学中,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如:怎么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学习中加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石。

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素养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科研师训中心主任汪志华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分享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些好思路、好方法,助力一线教学改进提升。








图片

本文共4828字,仔细阅读需8分钟

编辑/肖梅香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782篇原创文章


周三

专业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通过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哪些好的方法途径?


国家的教育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素养目标,毋庸置疑,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

传统教育以成绩是否优秀为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成长、家庭亲子关系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比如从我多年教学中观察来看,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事物充满热情,但是在一次次考试失败后,他们会自己给自己归类甚至放弃,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

当前提倡素养教学和素养评价,正是为了规避这类问题。

素养教育对教学至少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

1、育人从学生需求出发,以人为本;

2、不能以优秀为单一评价标准,要提倡合格教育,实现正向激励;

3、教育发展观,教学应该赋予学生知识以外的品质和能力,赋能未来成长。

图片

对于学生来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在我看来,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怎么理解呢?

首先,两个词的指向是不一样的,优秀可以是学习成绩很优秀,成年以后工作很优秀,它偏向一种能力、成绩、成效,这是单维、聚焦的。优秀是跟别人比较以后的结果,是有比例的,优秀的只是一部分人。

而幸福是一种综合体验,是自己和自己比。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能力一般,成绩一般,但一次比一次进步,就是一种幸福。

显然大部人不够优秀,但是也能幸福。

幸福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个体应当具备的人生价值观,现在的人恰恰缺少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就是在学生童年阶段就让他们拥有类似的体验,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学龄阶段的孩子幸福感从何而来?我认为应该是让学生既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又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幸福比优秀更符合当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图片

教了这么多年书,我有个体会,老师眼中的学生和活泼可爱的童年少年不能等同,比如我们去春秋游,哪怕读书成绩一般的学生表现得也非常活跃,而一旦进入教室考试的时候,他们的个性完全不同,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这就是传统教育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造成的问题。 

我认为义务教育本身应该是公平、合格的教育。不应该以优秀为单一评价标准,将学生进行区分。

合格教育就是达到一定标准都是好的,都能选择幸福的童年。现在我们一地将学生分为优秀和不优秀,中考、高考乃至社会的内卷的压力延伸到学校来,使得教育的竞争氛围太过激烈,这压抑了学生天性的释放和成长。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我个人是比较提倡淡化成绩的,如果评价只以成绩为主的话,那老师肯定无法感受到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优点。好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成绩之外,要能看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

图片

数学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一个评价标准,就是:学生成绩不一定要好,但一定要对数学有兴趣。

今年高考结束后,以前的学生回来看我,其中有一个男孩是体育生,高考数学成绩考了120多分。他和我说,还记得我教他的第一堂课,布置的数学作业是:从1数到100,其他班级的作业都是口算。

当时这个作业在他们那个年级学段,很多孩子是没有耐心坚持下来的,顶多数到一半。但他坚持了,并且完成了更高级别的挑战,数到了300。   

我这位学生说,还记得当时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完成,自己是其中一个,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觉得数学很有意思,不仅仅是计数和运算。所以这件事他一直记得,并坚持着对数学的热爱。

离开的时候,他和我说:“谢谢你,汪老师”。

我切身体会到,作为老师你教给学生知识,他可能早就忘记,但你引导他对学习产生的兴趣和动力,是潜移默化的。

如果教学以知识考核为第一要素,它更强调成绩。如果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品质,以素养为教学考核的第一要素,那么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幸福。

图片

教育最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老师应该怎么教?


思维,包括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有些人反应快,就是思维品质中的敏捷性好,有些人思维能力出众,碰到同样的事情,他能快速地用已有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沉淀下来的思维方式就是素养。

从知识走向素养,其中一个很好的抓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养教育强调的学科实践、综合学习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把知识作为载体,把思维作为目标,围绕解决实际情境问题开展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最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通过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以一个案例来作为说明。


例如:五年级学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材或作业本上会编排这样的题目:1/4>( )>1/5



一般人想到这道题就是用通分法,但实际上这道题目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启发式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发现。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本单元学到的“通分法”进行解题,变成10/40、8/40,得出答案 9/40。

结合学生答题结果讲清楚通分原理后,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该解题方法,还能得出多少个答案……比如分母通分为60、400、4000……

接着教师可继续鼓励学生换种思考角度,如采用分子扩大法(分子化为2、3、4、5……)、分数化小数法等(化成0.25和0.2)继续探索答题思路和过程。

……

教师一开始教授的是知识,但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法的过程,启发的思考是一种思维。通过变魔术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探索与呈现,能极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图片

那么,具体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我基于个人的经验提出两点想法。
1

基于学生认知特性,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解决


部分人对思维的层次等级有误解,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认为前者是低阶思维。她们对形象思维的认知是将核心放在具体的事物上,而未当作思维方式,也忽略了形象思维是真正能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我会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特性来进行思维教学:

众所周知,低学龄段的儿童如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初中之后才逐步转化为抽象思维,到高中形成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

按照这个认知规律,现在小学阶段有难度的深奥的题目都是从逻辑推理演绎视角去设计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学起来会比较难。

这时候,我们会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例如数形结合、直观想象都形象思维有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小学一年级有这样一道题:

珊珊有30个苹果,你有20个苹果,她给你几个,两个一样多?


这道题老师或家长如果基于现实情境来引导,转换成:“我比你少多少个苹果,你要给我多少个,我们才能一样多”。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掰手指算一算的事情,会有70%-80%的人能做出来。

但是数学是变式的,如果换成如下算式:

30-(  )=20 (  )



算式是高度抽象的,一年级学段的很多学生都会做不出来。

家长辅导孩子的思路,最常见的也是两边凑数,一个个去试。事实上,高度抽象的公式是可以具象化表达的,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画出长方形,在20和30处进行标注,并通过移动来代表加减,就能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从而让学生快速理解其中的抽象关系,建立找到答案的方法和信心。

图片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杯牛奶,第一次喝掉二分之一,感觉比较凉加水,第二次还是喝二分之一再加水,第三次也是,请问三次总共喝了多少牛奶?


此类问题属于数学应用题中的分数问题: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在图形演示的过程中,可以画出三个水杯,并进行多次等分标记,图形完成,也就能直观看到:

第一杯还剩二分之一牛奶,加水后,第二杯水占了一半,牛奶占一半,喝了一半的一半,就是四分之一;第三杯牛奶只剩四分之一,其它的都是第二杯剩的和新加入的水,不用计算水的份量,又喝掉四分之一牛奶的一半,就是八分之一。因此得出答案:1/2 1/4 1/8。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可以有适当的难度,但更需要他们探索找到解法的过程,将复杂抽象问题具象化后,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可感知的,从而不会被难度所打倒,也认识到问题都是能找到解法的,树立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图片

2

布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课后作业

好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分享我们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们学校五年级数学年段组织过一场学科实践活动,五年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些认知和概念内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我们的实践相结合呢?

我们根据疫情期间的生活背景,以3-4个学生为一组,发起设计“口罩收纳盒”的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有几个要点可以培养学生相关素养和能力。

一方面,收集各种口罩收纳盒,了解它们的形状、材质、容量(体积)及外观。从而形成对口罩收纳盒的基本认知,这个过程就需要用到图形、体积计算等知识,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怎么设计更加美观和便于存储、拿取?思考如果是你自己去设计,还有哪些优化空间。这个过程又将图形和美的教育以及处理现实生活的问题相结合。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起个性口罩收纳盒设计,并对此进行评选和展示交流。这个过程是培养创造力以及鼓励正向探索、尊重个性表达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图片

巧借生活情境,在亲子互动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家长,我认为当下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陪伴方式。

以辅导作业为例,家长用的是以前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是抽象化的,小孩子很难理解,一遍遍地教,孩子还是学不会,最终以情绪宣泄为结束,损害家庭关系,也不利孩子成长。

其实如上文所述,家长辅导作业运用的是抽象思维,而老师的教学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因此更符合小学生认知特性,容易被接纳和理解,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学习教师的思维教学方法,带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思维课程的体验和学习,将玩和学融合在一起。这里列举两个我们家的日常教育案例供参考。

小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

一串完整的珠子,珠子有黑有白,是按一定的规律穿成的,现有部分珠子被压在盒子里面(如下图),请你先找找珠子的规律,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盒子里面有几颗珠子?

(2)这串珠子共有多少颗?


以抽象思维来解题:这是白珠子中间穿插黑珠子,规律是白珠子之间的黑珠子是按照1,2,3,4,……等逐渐递增的,白色珠子始终只有一个。

拆分组的话,黑白珠子的比率是1:1,1:2,1:3……一直到1:8。联系盒子外的珠子数量可以看出盒子内部是完整的1:5,1:6和一部分的1:4,1:7,最终盒子里是有21颗珠子。图中显示的珠串有45颗珠子。

图片

如果家长按照上述思路这样去讲解,孩子理解起来会很吃力。

我是这样做的,取出围棋的黑白棋子,和图片中一样排出来,这个过程就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排列规律,白色几颗,黑色几颗,依次记下来,等排完,孩子也就发现并理解了珠子的排列规律。

接着可以将盒子灵活移动,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孩子多次找规律给答案,既巩固学习成果,这个过程,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还是良性的,就像玩亲子游戏,做作业、亲子互动、育智等多重目标都达到了。

去年秋天,我带小儿子出游。当时我们学校语文思维课有一节的主题是:找秋天。于是将其应用到家庭教育中。


出门前,我引导我家孩子:今天我们要出门去找秋天,那秋天出门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呢?

小孩马上回答要穿长袖,因为天气凉了。

这时候,我顺势提醒他,可以用手触摸下地板,看看秋天的地板有什么变化,和其它季节相比有什么不同?

孩子体验后回答我:冬天的地板是冷的,秋天和冬天不一样,是凉爽舒适的。通过这个动作,他就能认知和体验到季节特点与差异。

图片

接着是出门坐车,我们想让孩子对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具体的认知和感受,于是引导他看树上的果实、林中的落叶,到了田野里,还带他去挖番薯,让他明白土地也孕育累累硕果。

到了野外,看到水稻已经收割完毕,因为以前经常带他过来,田野在春、夏、秋的生态景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次一到,他就能感受到这种直观的变化,对作物从种植、成长到收获的过程也有了一个感知。

在收割完毕的稻田里发现小青蛙,小孩一定要去抓,抓的过程中有很多趣事,青蛙会跑掉,一跑掉,我就问他,现在还剩下几只,顺便把基础的数学知识也学了。

这个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小案例,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让教育贴近和结合生活去开展的可能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和创造者这种可能性,从生活落脚,从陪伴出发,启发孩子思维,引导孩子学习。

图片

在现代教育中,优秀与幸福之争是热议话题,似乎选择了优秀就和幸福无关,学习就会充满了压力与竞争。

但我认为,教育是场长跑,起步太快中途容易退赛;教育要有长期发展观,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品质,养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教育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受生活幸福的过程;素养教育的落实,就是让享受幸福和优秀可以兼得。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认知到,走向优秀的路径可以有很多种,就提高成绩而言,不一定是做习题,可以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出发。人生和学习一样都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品质和能力的逐步培养变得更好,从而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石。

作者 | 汪志华
编辑 | 肖梅香
统筹 | 孙习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