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菲利普·罗斯与纽瓦克

 置身于宁静 2023-07-26 发布于浙江

把美国牧歌写成心灵哀歌的罗斯老爷子今天去世了,研究生三年,读了三年罗斯,从一开始对其男权思想的抗拒、腻歪到后来发现潜藏在其文本下的如鲠在喉、难以言说的深深怅惘悲哀。

又两年过去,老爷子或许当真去到了没有痛苦只有幸福的天上牧园,而我也长大了一些。

今天文章的正文,来自我毕业论文《“美国三部曲”中的纽瓦克书写》绪论“菲利普罗斯与纽瓦克”,纽瓦克是罗斯的出生地,是他一生矛盾挣扎与爱的起点。

图片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放一张眼神精明锐利的照片、还是笑容天真憨厚的照片)

图片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3.19—2018.5.22 )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评论家,其小说作品多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少数族裔尤其是犹太裔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因其作品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直露、语言幽默讽刺而饱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争议。罗斯的小说大多涉及他出生和成长的故乡纽瓦克市及纽瓦克人所面对的城市与生存问题,其代表作“美国三部曲”更是被美国学者称为“纽瓦克三部曲”。

图片

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美国牧歌》(1997)、《我嫁给了共产党人》(1998)和《人性的污秽》(2000)通常被称为“美国三部曲”,讲述了20世纪30到90年代生活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和纽瓦克的历史浮沉,其中的纽瓦克书写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菲利普·罗斯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他于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7年放弃攻读博士学位,专职写作;1962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驻校作家;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1992年退休后继续写作。他是学院派作家,也是编辑和评论家。从1959年处女作《再见,哥伦布》的出版,到2012年底高调宣布封笔,在其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出版小说及短篇小说集27部、纪实文学1部、自传1部、文论及散文集2部,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协会奖、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奖、福克纳奖、普利策奖、布克奖、索尔·贝娄美国小说成就奖、法兰西外国最佳图书奖等,被誉为美国当代的“文学活传奇”。自菲利普·罗斯始,纽瓦克结束了“纽瓦克没有作家”的历史【1】。

图片

菲利普·罗斯的故乡纽瓦克市作为美国纽约西部的航空枢纽和社会问题的集合地而被美国大众所知。纽瓦克是美国新泽西州最大的城市,它坐落于新泽西的东海岸,紧挨纽约,临近费城、波士顿和华盛顿,一批来自美国康乃迪克州的清教徒最早发现了这片新土地。1666年纽瓦克(Newark)建城,名字源于“新方舟”(New Ark)或“新事业”(New Work)。【2】

1815年企业家赛斯·博伊登抵达纽瓦克,他做皮革生意起家,自此纽瓦克飞跃成为十九世纪新兴的工业和制造业城市,皮革产业成为纽瓦克的支柱产业之一【3】,《美国牧歌》中利沃夫一家的创业史就是这段历史的折射。

19世纪,纽瓦克开始工业化,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20世纪,纽瓦克已经开始走下坡路。20世纪20年代,腐败损害了城市制造业的基础,纽瓦克的富裕家庭开始搬离。20世纪50年代末,已有十万纽瓦克居民(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离开了城市。紧张的种族关系、高额的税收耗尽了纽瓦克最后的元气,城市居民外流已不可挽回,住在纽瓦克市中心的仅剩靠政府扶养的穷人和黑人。1967年6月,纽瓦克发生了黑人暴动,暴乱的根源是种种城市的负面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纽瓦克成了美国白人逃跑之地与黑白大战之地的代名词。20世纪70和80年代,纽瓦克被布拉德·塔特尔称为“隔都的典型”【4】。直到2006年,黑人克里·布克当选为市长并开展一系列改革举措,纽瓦克才掀开历史的新篇章,但改变城市不良的形象尚需时日。

美国学者迈克尔·凯迈基认为菲利普·罗斯将美国的历史浓缩在了这三部作品中,把“美国三部曲”命名为“纽瓦克三部曲”更为准确【5】。菲利普·罗斯不仅在“美国三部曲”中书写纽瓦克,在其他多部作品中也对纽瓦克多有涉及,但他没有将纽瓦克囿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典型环境的范围,而是以大量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将“纽瓦克”人格化,他笔下的“纽瓦克”有着自己的“性格”,甚至可以与“历史”等同,也正基于此,国外有的学者将他的纽瓦克世界提到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同等的文学地位并展开研究。【6】

图片

对菲利普·罗斯而言,选择书写其成长的故乡纽瓦克和纽瓦克的社会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书写纽瓦克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书写家族在美国的成长史。

菲利普·罗斯对自己的家族在纽瓦克的经历多有提及,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窥见自他祖父移民美国后他的家族发展脉络。

菲利普·罗斯对自己的家族在纽瓦克的经历多有提及,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窥见自他祖父移民美国后他的家族发展脉络。19到20世纪,工业飞速发展的纽瓦克吸引了大批移民,在1880年到1920年间约有二十万移民抵达纽瓦克。

菲利普·罗斯的祖父就是在此时随东欧犹太移民浪潮抵达纽瓦克并在此安家的。菲利普·罗斯曾在1988年出版的自传《真相:一位小说家的自传》和1991年出版的为父亲写的纪实文学《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中介绍过自己的祖辈、父辈在纽瓦克的经历,他们的经历有着传承性和相似性。

菲利普·罗斯的祖父山德尔·罗斯是第一代移民,他原本在乌克兰西部的小城利沃夫学习犹太教义,准备到波兰当拉比,但他在1897年最终选择来到美国的纽瓦克,为了养活全家在一家帽厂工作了一辈子,1942年他死于二次中风,当时菲利普·罗斯7岁。兰德尔共生了十个孩子,除了最小的三个,其余的都在读完八年级后工作以补贴家用,菲利普·罗斯的父亲也在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孩子之列。祖父山德尔在儿时的罗斯眼里“只操意第绪语”、“沉默寡言”、“遥远而神秘”,他“从不浪费一分钱”,只每周五傍晚留出一毛钱为安息日剃胡子,祖父留下的传家宝是一只用来剃须用的灰蓝色瓷杯,这是他们家的第一代移民留下来的除了老照片之外的实物。([美]菲利普·罗斯:《遗产》(彭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5–16页)

菲利普·罗斯的父亲赫曼·罗斯是第二代移民,在贫困线上长大,青年时代赶上经济大萧条,为了全家简朴安定的生活在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了38年。他固执、勤劳、节俭,总是不可理喻地把钱存起来;从来不肯自己买报纸而是等他人传阅;为了三分钱的“有色人种险”在恐怖的夜晚到纽瓦克最穷的人家挨家挨户收钱;身为犹太人在职业生涯中遭受了集体性的歧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菲利普·罗斯在《真相》中对父亲公司反犹行为的影射,该公司总裁还召集“权威”在《纽约时报》上与他展开了一场论辩。赫曼让他的两个儿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保险公司繁重的工作退休后,他开始每周末和妻子一起去犹太会堂做礼拜,他的犹太信仰比年轻时更加集中地体现在犹太仪式中。1989年赫曼因脑癌去世。赫曼热爱纽瓦克,他在纽瓦克的生活经历和邻居亲朋“是他的《申命记》,他的以色列史”,无论他身在何时何处面对何人,总喜欢谈起关于纽瓦克的故事。( [美]菲利普·罗斯:《遗产》(彭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57–158页)

图片

纽瓦克见证了罗斯家族三代人的奋斗历程,纽瓦克在罗斯家的族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罗斯的祖父、父亲以及他本人都对纽瓦克有着深厚的情感,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无法断绝与纽瓦克之间的羁绊。在“美国三部曲”中,除了最初的三代人外,罗斯还增加了第四代移民的城市经历,书写了近百年的纽瓦克与四代纽瓦克人的城市经历。罗斯书写纽瓦克正是在书写自己的家族历史,以及千万与自己家族命运相类的美国少数族裔移民史。

图片

(《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1991)

(二)书写纽瓦克是菲利普·罗斯表达自我、反思社会历史的一种方式。

20世纪以暴乱和动荡著称的纽瓦克,通常并不被视作一座具有明显历史意义的城市。同样在纽瓦克长大的美国大众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认为纽瓦克和文学史的鉴赏是不相容的,他写道:“即使作为孩子,我们也能感到一种不确定性,我们的家乡缺乏特征……或许我们不知道它的平凡之处到底在哪儿,居住在那儿就像是居住在它的丑陋里。”【7】但与费德勒不同的是,菲利普·罗斯认为纽瓦克是一座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城市,历史上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如此不可思议地象征着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异化的灵魂。他认为纽瓦克可以成为文学媒介中政治争论的基础:“对于城市中心赤裸的描写是一种社会批评的形式,是一种揭发丑闻的创造性表达。”【8】

虽然菲利普·罗斯对纽瓦克价值的认识从一开始就与费德勒不同,但他对纽瓦克的社会历史与文学史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早在罗格斯学院时,十六七岁的他已经意识到其他描写地域的文学作品虽然优秀,但不足以成为他表达自我意识的借鉴,他在《自传》中写到他那时常常思考如何让纽瓦克成为自己表达的载体:“托马斯·沃尔夫的阿什维尔或者乔伊斯的都柏林,对我想写亲身体验的强烈欲望没构成任何启发。艺术该怎么植根于一个狭小的犹太纽瓦克一带?尤其这个地方还没有什么时空、善恶、表象与实在的谜团?”【9】

在接受关于《再见,哥伦布》的访谈时他承认:“在《再见,哥伦布》中,我的确抛弃过纽瓦克……当时我没能理解它到底是什么,事实上我故意模糊了边界。但十年之后(的1969年),我发现这些地方是我孩提时就深深熟悉着的——这城市、这高中、这周围——突然深深地冲击着我,像一份缪斯赋予我的礼物。”【10】

后来罗斯曾在一篇评论索尔·贝娄的文章中肯定了作者和地域之间存在激发性的文学关系【11】,至此青年罗斯终于从理论上认识到了纽瓦克对于自己的独特价值。罗斯将纽瓦克看作城市与社会、历史问题聚集的载体,书写纽瓦克的城市、历史问题即是菲利普·罗斯抒发自我、表达思想、反思社会的重要手段。

图片

(三)纽瓦克的兴衰源于美国的兴衰,纽瓦克的发展历程影射了美国的发展历程,书写纽瓦克也是在书写美国。

菲利普·罗斯一直在寻求在何种意义上书写纽瓦克,最终真正激发了他灵感的是纽瓦克的毁灭以及这种毁灭所隐喻的国家在某些方面的毁灭。在一次2004年的访谈中,他认为纽瓦克“可以代表我(的观点),我认为在当代美国,纽瓦克的命运也是许多其它城市的命运……巨大的工业城镇,苦干地、被充分利用的工人阶级……这座城市运转着,这些城市运转着。人民在另一个意义层面上运转着。所有都被摧毁了”。也是在同一访谈中,他还说“纽瓦克60年代末的暴乱结束了这座城市的生命……我去过——许多年后我开始自己回去走走。当它变得危险到不能一个人走时我叫上别人和我一起……我的意思是我被这种毁灭吸引了。我被我自己生活中的这种改变吸引,并且试着去描画它:我只是想着在不同的层面上让它复兴。……我想对其它美国人来说,在广泛的纽瓦克复兴中或许有一些有趣的东西”。【12】菲利普·罗斯想用再现纽瓦克毁灭的办法来寻求复兴纽瓦克的可能途径。纽瓦克的衰落代表了其它美国城市的衰落,纽瓦克的毁灭也为处于现代和后现代精神危机之中的美国城市提供了借鉴,罗斯的纽瓦克具有了美国书写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如上所述,纽瓦克在菲利普·罗斯的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书写纽瓦克,他既折射了自己家族在美国的发展史,又表达了自我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同时还通过再现纽瓦克的毁灭为其复兴提供可能,并以此为复兴美国提供思路。在他对纽瓦克的书写中,他反思了城市过度工业化对城市人的异化问题;反思了少数族裔民族性、美国性及二者的交流、碰撞、融合、冲突的问题,并探讨了犹太人、黑人等少数族裔往何处去的途径与可能性;他还反思了现代性、后现代性背景中城市的发展问题与城市人在大众传播社会、消费社会的生存状况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理解了他笔下的纽瓦克,才能理解他的作品,才能深入到他的创作思想和理念中去。

图片

【1】【5】【6】【7】【9】【12】Michael Kimmage:In History’s Grip:Philip Roth’s Newark Trilogy.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2012,p3,2012,p32,p3-4,p4,p178,p23–36,p25.

【2】【3】【4】Brad Tuttle:How Newark Became Newark : the Rise, Fall, and Rebirth of an American Cit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9,p16,p36–38,p52,pⅡ,p103,p140.

【8】Leslie Fiedler: “The Image of Newark and the Indignities of Love:Notes on Philip Roth”.in Critical Essays on Philip Roth(Sanford Pinsker edited),1982

Michael Kimmage:In History’s Grip:Philip Roth’s Newark Trilog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3.

【10】Philip Roth:The Facts: A Novelist’s Autobiography.Vintage International, 2004,p59.

【11】[美]菲利普·罗斯:《行话》(蒋道超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图片

《凡人》,2006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