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的最后挽歌(上)明皇

 旧时天气 2023-07-26 发布于新疆

壹:灭霸的人口理论小幽默

摆拍,是门大学问。

统计,是门大学问。

上一季南北归一中,在南朝第一人精刘骏的史料中,你能看到大量摆拍的诏书,“爱民”政策堪称南朝之最,各种各样的“尤弊之家,开仓赈给”,“尤弊之家,量贷麦种”

图片

但是在他的治下,刘宋的东方各郡经常连年干旱饥荒,买一升米要几百钱,建康也达到了一百多钱,江东饿死率十之六七。(宋之境内,凡有州二十二,郡二百七十四,县千二百九十九,户九十四万有奇。东方诸郡连岁旱饥,米一升钱数百,建康亦至百余钱,饿死什六七

仅仅旱灾就饿死了那么多人吗?是“饿死”的呢?还是刘骏的另一些兴趣爱好弄的呢?(自晋氏渡江以来,宫室草创,朝宴所临,东、西二堂而已。晋孝武末,始作清暑殿。宋兴,无所。上始大修宫室,土木被锦绣,嬖妾幸臣,赏赐倾府藏

要知道他统治时期南国没有兵火啊!

要知道那是自古流油的江东啊!

要知道大半条长江线都在他手上,长江沿线可是中国最不可能饿死人的物流线了!

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他死后被清算了,刘宋也不长,所以他本传中,史官给的总评倒是比较中肯,所谓“劳苦自己以利天下,这是尧舜之心;利己又利万物,是中等君主的水平;耗尽民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是桀纣之行,纵观刘骏之世几乎到了将民力用尽的程度!你刘骏虽有周公之才之美,却最终死后还是以动乱告终,你那堆聪明劲到最后还是一场空罢了!”(史臣曰:役己以利天下,尧、舜之心也;利己以及万物,中主之志也;尽民命以自养,桀、纣之行也。观大明之世,其将尽民命乎!虽有周公之才之美,犹终之以乱,何益哉!)

刘骏这种摆拍其实很好察觉,毕竟给国家祸害废了,但某些人,因为极厚的前人荫资和幸运的时代关口,导致了本身是猪的她也跟着飞到了天上。

统计,是门大学问。

来看看武则天和俩儿子留下的烂摊子吧。

武则天先生在后世被拢吧政绩的时候都会夸她这么几点,说她在“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呼吁“劝农桑,薄赋役”,为政的重点就是对地方官的劝课农桑提出了考核要求,对于均田制瓦解大背景下的民户逃亡也比较宽容,政绩的直观体现就是户口数从永徽三年(652)的380万户增加到了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53年的时间增长了235万户,圣主啊!

咱们详细的写了这个自私自利到极致的女人的上位之路,简单的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全国各州县都得安排上的大云寺和她修的那一个个中国历史最大规模的木构建筑排场,还有她修的各种各样的荒谬福报以及黑暗恐怖混乱肮脏的政治生态下,可能出现就烂她一个屋子,整个天下都美好的可能吗?

就从她最直观的政绩,户口上来看!

半个多世纪涨了235万户口,楞一看觉得这增长不小是吧,这块武则天的遮羞布很了不得是吧,实际上要是没有这货,户口数绝对要涨的更多!

刚终结乱世打下天下后的半个世纪,其实是理论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间,当年人们吐槽复仇者联盟的编剧没文化的时候就说过,灭霸消灭50%的人口后,剩下那50%会因为各种得吃得喝而让人口数量迅速升回来。

50%恰巧是速度增长最快那档!

在有限资源环境中,对于不受控增长的单一物种来说,其增长符合逻辑斯蒂增长,也就是当耕地资源被饱和分配,当人口数量吃掉了所有的物质盈余时,也就是物种数量趋近环境的最大承载量了,这个时候的增长率趋于0,生态系统是饱和的,是增长不动的。

但如果一下把数量降低一倍,这个时候资源相对来说就多了一倍,种群的增长率会迅速提升到最大值,很快种群数量又会趋近于最大承载量。

图片

这个曲线告诉我们,种群的生物数量的增长并不是呈一个线性的增长,而是一个s型曲线的增长,当生物的数量处于环境最大容纳程度的一半的时候,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

图片

所以说灭霸将所有的生物数量砍去一半,其实是帮人类重新回到了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点。

宇宙第一猛男,文化课不过关。

图片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一件事:每次天下大乱后的重新缝合,都会迎来一个咋干咋有理的,躺着就能人口大爆发的黄金岁月。

因为人口少,因为大量的田地荒着,所以人口很轻松的就能蹭蹭往上涨。

作为对比,来看看东汉历代的人口、土地资料。

图片

光武中元二年(57年)到和帝元兴元年(105年),48年,不到半个世纪,人家从427.96万户涨到了923.71,涨了近500万户!

东汉这表是最容易和唐做对比的,刘秀死那年的中元二年时天下已经打下来二十多年了,前面是著名的王莽祸国;对比你永徽三年接班贞观时代,前面是杨广祸国,完完全全是一模一样的节奏。

你的起点是380万户,他的起点是428万户,人口基数基础也是差不多的,东汉的生产能力和你此时远远比不了对吧!你比他先进了600年,更大的便宜还在于此时南方已经经过了两晋南朝的大开发,你比东汉的可耕面积还要大,商品经济要更发达,运河体系要更丰富,但人家户口涨了500万!你涨了235万!

武则天这半个世纪叫有政绩?

咱也别光整一个例子,显得冤枉她,再来个数据,来看看版图远远小于大唐的大宋,人家在终结五代十国混乱后是个啥造型,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宋仁宗时期人口数量的非常重要的史料,可以间接看出宋仁宗时期的国力之盛,宋仁宗曾问包拯历代编户人口的数目,包拯经过认真考证后回答道:“太祖建隆之初,有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开宝九年,渐加至三百九万五百四户;太宗至道二年,增至四百五十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七;真宗天禧五年,又增至八百六十七万七千六百七十七。陛下御宇以来,天圣七年户一千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庆历二年,增至一千三十万七千六百四十;八年,又增至一千九十万四千四百三十四。拯以谓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

太宗至道二年(996)到真宗天禧五年(1021),短短25年,北宋已经从451.42万户增至867.77万户了。

这前面半段还处于辽宋战争时期,直到1004年才澶渊之盟的。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时已经到了1016.27万户了,至此基本到达了人口最大承载量,等20年后的庆历八年(1048)才往上增长了70万户到达1090.44万户了。

所以从数据来看,北宋在安定稳定的政治生态下,仅仅用了三十年就从451万户突破了千万达到了人口的最大承载量。

你在那么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杨广祸国把水利都给你修了还把天下土地产权证都烧了的大背景下,在贞观之治这么好的底子下,半个世纪长了那么点人口,区区235万。

这是利国还是祸国?

为啥这人口在这么优越的底子下却窜上不去?

因为老武特务治国随便杀呗,因为全国各地防邻居都像防贼一样的大内耗呗,因为老武修福报的徭役把百姓都压垮了呗,因为她造万象神宫和大粗柱子那堆面子工程把钱都吸走了呗,因为不光百姓都成穷鬼了连四夷都薅成葛优跟你拼了导致国防成本又要倒逼苦一苦百姓了呗!

图片

来看看狄仁杰的那堆上疏:

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乃上疏曰:······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徵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为远戍方外,以竭中国,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

时河朔人庶,多为突厥逼胁,贼退后惧诛,又多逃匿。仁杰上疏曰:······今以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以此为事。

老百姓在武则天时代,面对她的无穷欲望和哪哪都是窟窿,活的太难了!

为啥节度使要上马?为啥李隆基这辈子都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当然老李日渐腐化堕落是一方面,但初衷却是因为此时的国防压力已经渗透到内陆了,已经“今以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了!

他需要钱去解决已经崩盘边缘的国防问题!

武则天这辈子对大唐的“政绩”,归了包堆一句话:她透支了大唐的底蕴!

再来看看武则天所谓人才方面的巨大成果。

老武对科举情有独钟,大量的开了口子,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还首创了殿试制度,考进来的干部们都是天子门生。

科举是个好东西,但最好的社会状态永远是上下层的有序流动。

多好的东西,都需要有序,都需要渐进。

老武由于这辈子要干的事太多,所以没时间渐进,用的都是猛药,追求的是轰塌旧官僚,自己再新起一个炉灶,毕竟她要当皇帝。

她不光对科举开口子,准确的说,她抓紧一切办法扩大自己的特务治国统治,她令人瞠目的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这种我选我的官叫“试官”,也就是你说你牛逼,那就给你个岗你先干着,看看你后续表现。

大量的酷吏其实就是这么上来的,比如那位著名的来俊臣。

毕竟斗人最立竿见影能出成绩。

武则天掌权的时代,官僚膨胀堪称泛滥,而且她带坏了太多人,后面她儿媳妇学习婆婆好榜样时比她还不值钱。

李治时代的宰相刘祥道对于人才这事就说过相当深刻的话:今之选司取士,伤多且滥,每年入流,数过一千四百,伤多也。杂色入流,不加铨简,是伤滥也。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 即知共厘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

饱学苦修之士,浩然之气的都少,更别提你现在大帮哄的扩招了,那都可能是有德行的官吗?

老武不管那个,德行这东西对于她来说是诅咒。

因为越是正气之人,越看不得她这个。

你这是特务治国啊,这是多操蛋的政坛啊。

老武要的,就是一群没有德行的妖魔,帮着她去干最缺德的事,用残忍震手段震慑,鼓励全民告发分散矛盾,从而帮自己得到那个皇帝的虚名。

官员的质量再搁一边,还有一个关键点:你知道官僚机构膨胀后对于国家的包袱有多大吗?

扒了老妖怪的底,再来看看三郎吧。

由于武时代的洛阳权力极其集中,导致了地方官要么选用年高才疏者,要么都是被贬外放的,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正月,为了扭转重京官而轻外任的观念,为了重整政治生态,李隆基在正月特别签发文件,从京官中选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京官与地方官有序流动,成为日后的政治规矩。(春,正月,壬申,制:“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

很快正月里,李隆基将第二刀砍向了已经被武后、韦后、太平弄臭了的宗教,还大法以本来面目。

老武在的时候,以她为主导命全国给她一个人修福报,李显的时候皇亲国戚竞相营建佛寺,并大量申请和尚编制,大量的富户强丁都剃头装和尚逃避徭役,再赶上那几年连官儿都满天飞,更不要说和尚牌照了,这年正月在姚崇的建议下,李隆基对假和尚专项展开严打,清查并勒令还俗者一万两千余人。

二月十九,李隆基再发敕命:从今以后各地均不得新建佛寺,原有佛寺已毁坏应修缮的一律上报,批准以后才能再修。(丁未,敕:自今所在毋得创建佛寺;旧寺颓坏应葺者,诣有司陈牒检视,然后听之)

就此李隆基把全国的寺庙编制给框了,许出不许进!别再折腾百姓了!

当年七月,又一个指示下达,所有公务员系统及家属不得与僧尼道士来往接触!(禁百官家毋得与僧、尼、道士往还)

这一套组合拳,我相信无论是佛祖还是天尊,都会相当感激李隆基的。

像老武这种“对接仙人”的土壤不能再给了,全天下都是大云寺,但那都是宣扬她的弥勒下生统治合法性的。

宗教的作用是劝人向善,是优化社会风气,那它的从业人员素质注定就要很高,无论寺庙还是僧徒,编制都需要管控。

寺好建,有智慧的方丈不好找;

像好塑,有德行的僧众不好培养。

严进严出,快还正法一个本来面目吧!

五月初三,因岁饥,李隆基罢黜了所有员外官、试官、检校官,与此同时规定以后这三种官除非是立有战功或者是由皇帝降下别敕特行录用,吏部和兵部一律不得注拟。(五月,己丑,以岁饥,悉罢员外、试、检校官,自今非有战功及别敕,毋得注拟)

所谓“员外官”,就是国家规定正员数额之外的官员,本来多用以安置退免官员的,没有实事养老用的,李治永徽五年置,此后开始不断膨胀。

所谓“试官”,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武则天时代奇葩的选官制度,用来针对我选我的自荐。

所谓“检校官”,就是未经正式流程授予,由皇帝敕令直接任命的,这是李显一朝的遗产。

这是多少历史遗留垃圾啊!

此次李隆基“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后,在转过年来再次重申人才政策:“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我不需要再用官员编制对自己的合法性进行收买了!

我是太宗皇帝重孙!我是唐隆先天救唐中兴之主!

爷得国正!

这天下跟老子重新打下来的没啥区别!

所有那堆讨好和收买在我这都没必要!

那么多的垃圾祸害下,爷救国来了!

与此同时,李隆基还将刀砍向了武则天疯狂开口子的科举制度,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

制度是好制度,但你有那么多的编吗?有那么高的财政来养吗?

自武则天开始的从宗教祸国到官员体系的一系列错误开始被李隆基纠正。

人家不是光大刀砍,还细致抓,开元四年时,李隆基对新选的县令们进行了突击考试,直接都召集到宣政殿上以如何治民为题命他们各作策文一篇,其中只有鄄城县令韦济词理最佳,李隆基特意将他升为醴泉县令,剩下两百多人没达要求,暂缓上任,甚至扔了四五十人回家重新学习去,吏部侍郎卢从愿被降职为豫州刺史,李朝隐被降职为滑州刺史。(或言于上曰:“今岁选叙大滥,县令非才。”及入谢,上悉召县令于宣政殿庭,试以理人策。惟鄄城令韦济词理第一,擢为醴泉令。余二百余人不入第,且令之官;四十五人放归学问。吏部侍郎卢从愿左迁豫州刺史,李朝隐左迁滑州刺史)

李隆基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和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三等依次定优劣,作为升降依据。

官员系统是这个国家治国的根本,“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开元二年七月初十,针对此时整个社会的奢侈浮华风俗,李隆基下达文件:皇宫内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都由有关部门负责销熔以供财政支出;凡属珠宝玉器、锦绣织物的奢侈品均在殿前焚毁;宫中自后妃以下一律不得使用以珠玉锦绣制成的物品!(上以风俗奢靡,秋,七月,乙未,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

七月十三,李隆基再发敕命:百官所用的腰带、酒器、马蹬等物品,三品以上的可用玉来装饰;四品官可用金来装饰;五品官可用银来装饰,五品以下都给我免!今后全国均不得采集珠玉,纺织锦绣织物,违犯者杖刑一百!李隆基还下令撤消了设于东西两京的织锦坊。

上行下效。

领导的喜好经过官僚阶层的一层层传导后到了民间就是百倍的力量。

领导喜欢雕梁画栋,岭南的运木船只就会一艘艘排除万难的往长安运;

领导喜欢荔枝生鲜,岭南的生鲜配送就会跑死一匹一匹快马。

年轻的李隆基直接把这口子给你停了。

从今往后,全国禁止内耗,全国不许在这种烂七八糟的奢侈品竞争上再耗国力,国家已经重伤三十年了!眼下强敌环伺八面都在找我要钱!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元盛世起航了。

开元之治作为李隆基这辈子的重要政绩,其实被后世认可的,名气最大的,是开元元年至开元八年。

除了领导英明外,还有一个重要群体有重大加分,政事堂中的宰相们。

这段时间理论上来讲政事堂中有姚崇、刘幽求、魏知古、卢怀慎、薛纳等好多宰相,但真正重要的,核心的,是两人。

也就是有唐三百年的四名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的姚崇和宋璟。

姚崇就是姚元之,此时为了避“开元”的讳,又改名了。

准确来讲,这四位贤相,都是那种给前朝混乱的政治局面刹车梳理改风气的引导者。

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主要帮李世民精减官吏,裁去冗官,节省国家开支,在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的时候对前朝的法令、礼乐、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宽厚平和为宗旨去简化律令,除去了隋的苛酷刑法,自房玄龄等更定的律、令、格、式此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到了姚崇和宋璟这,也是梳理前朝烂摊子,给政治风气转舵的作用。

李隆基前面干的那堆肃清垃圾,清风正气,都是在姚宋二相的时代完成的。

开元的前四年,基本上是姚崇一个人的独角戏,史载“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人家为啥这么受重用呢?

人家确实有能力,前后三次为相,每次都兼兵部尚书,人家姚崇甚至对边境地区的戍兵营地和侦察哨所乃至士卒马匹仓储器械的数量,都默记于心,李隆基刚即位时一堆不会不知道的,但姚崇无论是民生还是国防总之你随便问,就没有能问倒的。(元之吏事明敏,三为宰相,皆兼兵部尚书,缘边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默记。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

不光有能力,还极有担当。

前面李旦登基后姚崇就和宋璟取缔了数千“斜封官”的牌照,前面李隆基的那堆吏治改革也是在姚崇的帮助下完成的。

千万别觉得人家这担当只会得罪人,武则天时代,老武曾与侍臣谈论周兴、来俊臣主持刑狱后造反的案子铺天盖地,老武装傻问是否有冤狱。

姚崇看准时机进言道: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多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给自己求功的冤案,您派大臣去查问复核,这帮大臣也都不能自保,哪里敢翻他们定好的案子!如今酷吏已诛除,我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不会再有谋反的人了,若是查出来了有谋反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责!(元崇对曰:“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

在那种政治恐怖下,在武则天的喜怒无常下,姚崇希望扭转政治生态中的冤狱横行。

虽说把一家子都豁出去了这事不地道,虽说是看准了机会才张的嘴,但这真能看出一种担当。

成事需要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担当与智慧,缺一不可。

武则天大悦道:以前的宰相都顺从周兴等人,使酷吏得逞,让朕成了大坏蛋。你说我心坎去了!赏!(则天大悦曰:“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其日,遣中使送银千两以赐元崇)

开元四年(716),山东蝗灾,当时在武则天断杀放生装神弄鬼的熏陶下,当时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灭蝗,希望把蝗虫祈祷走,眼睁睁的就看着蝗虫吃粮食。

姚崇上奏道:灭蝗这事不难,这货趋光,晚上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就能灭尽,现在是百姓们光烧香了,不动手。随后派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时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乃遣御史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执奏曰: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随后拒绝御史指导,不肯应命。

姚崇大怒,牒报倪若水道:刘聪是篡逆之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修德可免,那就就说明你现在作为刺史没有德行!现在你坐看蝗虫把粮食都吃了,将来大灾时将何自安!

在没德大帽子和维稳追责下,倪若水只能配合灭蝗。

当时朝廷对于这事争议很大,都认为驱蝗不便,李隆基也拿不准主意,随后问姚崇。姚崇说:都是一群腐儒!不知变通!古有蝗灾时如果啥都不管,最后就是草木俱尽,牛马啖毛,人相食;现在山东蝗灾已经让河北河南没有储粮了,要是放任不管就是流民遍地,关乎国家安危!您有好生之德,您不需出敕,臣出牒走流程即可!除不掉您就罢臣的官!

领导您不需要担责,将来无论好坏罪过都是我这宰相的,连文件上都不会留痕,一下子说李隆基心坎里去了,一句话就得到了李隆基的支持。

这是大智慧。

为了救民把责任揽自己身上。

这是大慈悲。

李隆基虽然同意了,但黄门监卢怀慎还是有不同意见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门监卢怀慎谓崇曰: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今犹可复,请公思之)

圣母婊太多了!人特么都活不下去了,你搁这扯好生之德!你反正挨不了饿呗!

姚崇道:楚王吞下蚂蟥,他的病就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上天降福给他。赵宣子至贤,杀其恶犬,孔丘圣人,不惜祭祀用的羊。他们都志在安定百姓。如今蝗虫本可驱除,但若任其成灾把粮食吃尽百姓该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卢怀慎张不开嘴了,也没人敢再和姚崇哔哔了。(崇曰:楚王吞蛭,厥疾用瘳;叔敖杀蛇,其福乃降。赵宣至贤也,恨用其犬;孔丘将圣也,不爱其羊。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今蝗虫极盛,驱除可得,若其纵食,所在皆空。山东百姓,岂宜饿杀!此事崇已面经奏定讫,请公勿复为言。若救人杀虫,因缘致祸,崇请独受,义不仰关。怀慎既庶事曲从,竟亦不敢逆崇之意,蝗因此亦渐止息)

从灭蝗这一件事,能看出来政治生态的重要性了吗?

老武断杀禁渔猎的不杀生修功德,蔓延个几十年,整个政治生态就会忘了百姓的口粮有多重要。

要没有姚崇,天下转年不知要死多少百姓。

但死的百姓,和庙堂上那帮的功德计算公式没有关系。

姚崇自己活的很简朴,连房子都没有,寓居罔极寺,有一段时间请病假,李隆基遣使问饮食起居达数十次之多,政事堂的另一个宰相源乾曜奏事如果合心思,李隆基就说:准是问的老姚。要是不和心思,就得问:你咋不和姚崇商量就胡擂!乾曜随后就跟李隆基道歉您圣明!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姚崇这辈子自己以身作则的有担当有风骨,但没管好他的俩儿子,其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广交宾客各种收礼,其主书赵诲为姚崇所亲信,受胡人贿赂被举报后李隆基亲自过问后下狱当死,随后姚崇出面营救,李隆基虽然给了面子,但不高兴了。

姚崇随后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宋璟替自己。

李隆基随后将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但依旧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阁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

姚崇为相,重在务实求真的扭转政治风气,宋璟为相,出名在在择人授任,根据才能不同让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李隆基甚敬惮之。

贞观时期规定: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官入朝奏事,必须有谏官、史官随同,有过失则及时匡正,无论善恶均记录在册;诸司奏事均在正衙,御史弹劾百官时须头戴獬豸冠,对皇帝仪仗读弹劾奏表,那时候的政治风气天晴日朗。等许敬宗和李义府这帮打手上场后,朝政开始变的隐秘不正,官员奏事大多是等人少时屏退左右搞秘奏,监察御史和谏官都不在旁边了。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可以风闻言事的张嘴就能随便弹劾,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御史可以互相弹奏,啥下三滥的招都能试出来,宋璟为相后,在开元五年力主恢复了贞观旧制。(贞观之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慝。及许敬宗、李义府用事,政多私僻,奏事官多俟仗下,于御坐前屏左右密奏,监奏御史及待制官远立以俟其退;谏官、御史皆随仗出,仗下后事,不复预闻。武后以法制群下,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相倾覆。及宋璟为相,欲复贞观之政)

最终李隆基敕书:今后凡事如果不是必须保密的,一律对仗奏闻,史官也要按贞观时的旧例加以记录。

总体而言,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姚崇善随机应变圆转如意的完成难题,宋璟善守法持正令百官各司其位,二人虽风格不同,但哥俩一块共事好多年了,没有内耗,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二人每进见,李隆基都是要起立迎接的,走的时候还要送送,等后面李林甫为相时,虽宠任过于姚崇宋璟,但礼遇跟这俩天差地别了。

李林甫是三郎的奴才。

姚崇宋璟则是国家的宰相。

在李隆基的知人善任和姚崇、宋璟先后的努力下,开元之治的局面开始出现,但是到了开元八年正月时,宋璟被罢相了。

开元八年(720),宋璟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苏颋建议严禁私铸的劣质钱,此时江、淮间恶钱尤甚,随后派了监察御史萧隐之为特使去搜查禁绝劣质钱。

萧隐之下来后严急烦扰导致江淮怨声盈路,李隆基随后贬萧隐之官,力主禁恶钱的宋璟和苏颋也被牵连罢相,宋璟拜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策勋上柱国,跟姚崇一样,给了高待遇养老去了。

李隆基是个相当聪明的皇帝,他用宰相都是围绕某个时代的特殊使命择人而用的。

如今政治风气慢慢扭转过来了,国家的“节流”已经做的相当好了,架构也搭建成功了,姚崇和宋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眼下有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老哥俩解决不了。

“开元”的“开源”难题。

也就是钱的问题。

姚宋这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贤相,是让政治有序,国家太平,百姓安定的贤相。

但是,他们没法迅速搞钱。

宋璟这次罢相的导火索,本质上就是对钱这事捋不明白。

宋璟去查抄收缴“恶钱”,这就使得本就货币不足的市场更加通货紧缩。

为啥江淮地区的恶钱情况尤其严重?

因为那里的经济发展更快速,交换更频繁,钱不够用。

搁别的时代,姚宋这种名相那是必须用到死的,但李隆基真没那个福气。

他奶奶,三伯,三婶,爹,姑姑,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多,眼下的边防线上,急需大量的利润增量去填窟窿。

该说说“洛阳彪哥”武则天先生的国防战绩了。

图片

贰:节度使出现的时代土壤

老武!别跑!!还有项成绩没说完呢!!!

来看看“天可汗系统”在她手中是咋崩塌的。

崩盘的第一个环节,是原本西方的乖宝宝,吐蕃。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死了,年幼的芒松芒赞继赞普位,由大论(吐蕃宰相)禄东赞辅政。

之前我们说过,整个青藏高原上大多数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高原上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只是一些大山之间的河谷地区,理论上来讲,这种脆弱的土地和环境是产生不出足够的能量来养育文明的,哪哪都是大雪山,无论农耕还是游牧的收益都很低。

总能量低也就意味着你文明的容错度小,你没有足够的冗余去抵抗客观的天灾和主观的试错,很容易被团灭,一次次推倒重来也就意味着文明的发展将始终在初级徘徊。

吐蕃王朝之所以能够兴起,除了气候整体回暖的时代机遇外,更得益于王朝建立初期领导人们的优秀素质。

松赞干布从大唐那里娶到了文成公主启动了文明原始轮,第二届班子的禄东赞为吐蕃开辟了独立自主的利润增量之路。

这位禄东赞,是当年松赞干布派来出使迎娶文成公主的外交大使,深得咱太宗赏识,太宗甚至想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禄东赞往吐蕃埋钉子,但禄东赞以“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的理由礼貌回绝了,后来吐蕃与大唐的重大外交事项都是由这位讨喜的外交官进行友好往来的。

深深见识过大唐气象的禄东赞对于吐蕃腾飞的命脉相当明白,必须要将吐蕃对接到世界的舞台上,必须得有大量的经济利润去完成吐蕃内部矛盾的摆平,从而使雪域高原成为一个强权整体。

一次次的出使长安让他明白了“天可汗体系”的精髓,利润分红对于联邦制度极其重要!

他盯上了吐谷浑。

显庆四年(659),太宗死的十周年后,禄东赞开始对吐谷浑展开大规模战争,其子钦陵率军开始一次次出征。

龙朔三年(663),吐蕃将吐谷浑彻底打出了青藏高原,河源郡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残部投奔凉州,禄东赞随后一直住在吐谷浑故地,招抚吐谷浑旧部进行消化吸收。

吐蕃占领丝绸之路的南道了。

这是吐蕃能够成为中国史唯一的一个雪域高原强权政体的最关键保障!

禄东赞开始了对这条生命线的消化,史载禄东赞“东赞不知书而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别看人家不看书,但天赋高到能明白那些最智慧的道理,人家用兵有节制,达到了战略目标后知道停下,吐蕃在他这届政府中彻底完成了质的蜕变。

贞观时代,为啥太宗一定要把吐谷浑打成傀儡还记得吗?

因为青海道,也就是丝绸之路南道很重要!

图片

没指望南道多能挣,而是南道控制在手里就能保证北道的百分之百安全,从而保证北道能安全持久的挣到百分之百!

这回人家吐蕃对接到世界大舞台上了,人家不仅能分享利润了,还能随时冲下高原对你的北道产生巨大威慑。

对于这个巨大威胁,李治两口子没啥大反应,因为那几年要筹备封禅,当时宰相阎立本给出的理由是:老百姓吃不上饭,这仗没法打。(帝刈吐蕃之入,召宰相姜恪阎立本、将军契苾何力等议先击吐蕃。立本曰:民饥未可以师)

最终李治两口子风风光光的封了禅,随后李治就下令铸了“乾封泉宝”新钱,以一当十,等一周年后全部废止旧钱。(五月,庚寅,铸乾封泉宝钱,一当十,俟期年尽废旧钱)

浪这一趟的人吃马喂外加各种赏赐已经把国家家底掏空了,国库没钱了,没办法只能耍流氓的直接官方通货膨胀,改抢了,然后紧接着这次货币抢劫不到一年后经济就崩了,最后又只能废了这以一当十的钱。(自行乾封泉宝钱,谷帛踊贵,商贾不行;癸未,诏罢之)

这次封禅,坐视吐蕃巩固住了青海道,也成为了天可汗系统崩塌的源头。

乾封二年(667),禄东赞去世,其长子赞悉若继任大论。

人家禄东赞生的这几个儿子还都个个是好样的,把着军权分据地方完成了吐蕃政权成为强权的最后一步,击败大唐!(吐蕃自论钦陵兄弟专统兵马,钦陵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赞婆则专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常为边患。其兄弟皆有才略,诸蕃惮之)

咸亨元年(670)四月,禄东赞之子钦陵打下了安西四镇(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焉耆),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全部占领。

图片

这回李治两口子傻眼了,来钱道儿让人堵死了,不管不行了,李治任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西征吐蕃。

薛仁贵率军进到河口后击破一支吐蕃军队,随后看守辎重的郭待封听说后眼红了,不听薛仁贵将令带队前来争功,被钦陵率军截击,俘获了唐军的全部军粮辎重及大量唐军将士,郭待封逃跑,薛仁贵听说后赶紧急退大非川,被钦陵调集全军围攻,唐军大败,薛仁贵求和,钦陵同意后放了俘虏唐军,至此吐谷浑复国希望被彻底熄灭,日月山(共和县与湟源县界,前有湟水,后有青海湖,自古为进藏门户)以西彻底为吐番所控制。

来钱的道不仅没要回来,大唐不可战胜的神话还就此被打破了。

仪凤三年(678)九月,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李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十八万抵青海湖再与钦陵决战,结果一战下来唐前军被全歼,刘审礼和王孝杰被俘虏,李敬玄直接就跑了。

此战后,唐派娄师德出使吐蕃讲和,双方在日月山相约互不相犯。

调露元年(679年)二月,吐蕃最高领导芒松芒赞去世,钦陵与吐蕃外戚国舅麴萨若拥立芒松芒赞之子器弩悉弄。

李治听说后第一反应就是接着去打,但被裴行俭劝停了:钦陵当政,大臣和睦,无法图谋啊!

倒是趁着吐蕃政权换届的这个时候,裴行俭西去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三镇并平了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叛乱,于碎叶城别置碎叶镇。

至此,唐在调露元年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新的安西四镇。

这一年虽然光复四镇,但北境彻底崩盘了,你不仅没利润安抚人家,还老薅人家,人家后突厥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搞起来了。

图片

北境从此开始脱离大唐的控制。

永淳元年(682年),钦陵出兵进犯唐朝柘、松、翼等州,再燃战火。

垂拱元年(685年),钦陵兄赞悉若与其本家族的芒辗达乍布互杀,赞悉若遇害,最终一系列权力博弈后,钦陵继任为吐蕃大论。

垂拱二年,忙于换房本让酷吏斗人的武奶奶浪风抽的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这安西四镇皆罢。

转过年来人家钦陵就率兵攻入了西域。

永昌元年(689),反应过来武周也不能没有丝绸之路的老武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哥俩统三十六总管出征吐蕃。

结果不够现眼的,韦待价出去这一趟狼狈失据,士卒饥馑,赶上大雪非战斗减员惨重,老武大怒后将韦待价流放浦州,阎温古处斩。

转过年来,老武又命文昌右相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吐蕃,但老岑因为反对立武承嗣反对老武满世界建大云寺还没到任就成了政治犯,这次西征也就此拉倒。

长寿元年(692),老武再次出击,万幸这次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于龟兹重置安西都护府。

这次老武不浪了,遣军三万人常驻四镇。

你当初弃它也不干啥······

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蕃四万众奄至凉州城下,都督许钦明初不察觉,轻军出城结果遇到阻击,拒战良久力屈被杀;三月,钦陵和其弟赞婆大破王孝杰于素罗汗山(今临洮东),随后钦陵遣使要求谈判。

九月,此时还是右武卫胄曹参军的郭元振随吐蕃使者到达吐蕃野狐河(今青海察汗乌苏河)与钦陵会,钦陵提出讲和条件,撤去安西四镇的戍兵,并以突厥十姓之地(今新疆境内)辖属于吐蕃。

老武方面商议后,提出吐蕃退出青海故地以交换武周退出突厥十姓之地。

双方此次和谈不了了之。

此次回朝后,郭元振建议用离间计来瓦解吐蕃,咱还是干咱们朝最擅长的斗人吧。

老武批准。

具体过程就不说了,唠个结果,圣历二年(699)二月,赞普器弩悉弄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杀其党羽两千余人,并召钦陵兄弟来朝,吐蕃就此内战,钦陵兵败自杀,其弟赞婆率部千余人降周,钦陵之子弓仁也率七千余帐归降武周。

至此,吐蕃中兴的节奏到此为止了,武则天时代对吐蕃的唯一成绩,就是挑起吐蕃内斗干掉了钦陵。

后来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其赞普自往讨之,卒于军中,随后诸子争立,最终年仅七岁的器弩悉弄之子弃隶蹜赞被立为赞普。

此时已到神龙元年,吐蕃使来告丧,李显为之举哀,废朝一日,不久吐蕃请求通婚,李显以所养雍王李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

你不服行吗?

显总那届政府以惊人的天赋走错了内政外交的每一步。

眼瞅他那国势衰退,内乱明显,你应该积攒实力去夺回青海道啊!你咋还能嫁给他大唐公主让他狐假虎威呢!

图片

等李旦即位后,李显时代护送金城公主去吐蕃的鄯州都督杨矩被吐蕃贿赂,替吐蕃上表奏请水草肥美的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黄河河曲处)为金城公主汤沐地。

此时正值“太上女皇”太平公主实质控制朝政时期,表示公主的排面一定要足,就此批准送出了肥沃宜牧的九曲之地,随后人家吐蕃开始不断率兵入寇了。(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

李世民死后的半个多世纪,西边的大体动态就是吐蕃吞并了吐谷浑故地,并多次截断丝绸之路北道,并在李隆基上位前靠着唐奸的帮助往陇西方向拓展了一大步。

说完西边,来看看北境。

自公元630年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以来,虽然中间出过薛延陀的小插曲,但北境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一直表现比较乖。

在李世民死后三十年,在李治越来越半死不活,武则天日渐当家做主的英明领导下,失去了丝绸之路的大唐在突厥那里也失去了敬畏,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辖的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等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随后二十四州突厥酋长纷纷响应,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永隆元年(680)三月,趁着最后一波老将星还没全部陨落,太宗军校出来的裴行俭在去年重置了安西四镇后这一年又来北境平事了,率军大破突厥于黑山,阿史那泥熟匐为其部下所杀,突厥叛军余众退守狼山后又迎立了颉利可汗从兄之子阿史那伏念。

开耀元年(681)秋,阿史那伏念在裴行俭的打击和担保下投降,但宰相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否了裴行俭的承诺杀了阿史那伏念。

裴行俭叹道当年西晋平吴时王浑嫉妒王濬之事自古至今被认为可耻!这次杀降算是彻底毁了大唐的信誉了!(行俭之功不录。封闻喜县公。行俭叹曰:“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则后无复来矣)

这次牛逼的外交政策使得突厥同志们今后开始跟大唐死磕,裴行俭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

这回没人能擦屁股了。

永淳元年(682),阿史那骨咄禄集伏念亡散残部再次挑起反旗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

弘道元年(683)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妫州;三月,围单于都护府,杀司马张行师;五月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

光宅元年(684)七月寇朔州;九月,武则天命最后的名将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但同年十二月,程务挺因为替此时已经被打倒的裴炎申辩而被武则天弄死。

程务挺被杀后,阿史那骨咄禄开始血虐北境,在垂拱二年(686)把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打的全军覆没,气的老武把阿史那骨咄禄改名为了“阿史那不卒禄”。

这位“阿史那不卒禄”在十年时间中东征西讨,攻打大唐北境、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面对这么一位公害型势力,武则天愣是一点办法没有坐视突厥一步步做强做大。

诸夷她使唤不动了,因为这些年把人家薅的跟葛优一样,能打的又全被斗死了,比如前面的程务挺,突厥听说他死了家家户户给乐的呦,还尊重的为这个帝国名将立了祠;比如对战吐蕃和突厥都有上佳表现的名将黑齿长之,就是被周兴等诬告谋反后自杀的。

在北境乱了之后,东北方向同样所托非人,对于老武来讲,当年前男友联合蛮夷剿蛮夷的思路是完完全全看不懂啊。

你得利用游牧民族看眼前收益的特点给他们好处,让他们出兵,让他们始终觉得你有利可图还弄不过你,从而乖乖的当仆从军,但百姓在老武这都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手都伸到四夷那了,公元694年还专门针对四夷搞了收钱专项,武三思带着四夷酋长请求给老武建那大粗柱子,主要的钱要从诸胡这出。(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以姚璹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公元695年四月建好了,随后这年契丹人家那边就闹灾闹饥荒了,但营州(治今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不赈济,反而视契丹首领如奴仆,还多次欺负凌辱辖区的契丹部属,人家契丹人怒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初,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人)和孙万荣(契丹人)起兵反周,攻陷营州,斩杀赵文翙,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孙万荣被任命为主帅率军东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契丹各部不堪唐官欺压纷纷前来投奔,契丹军在10日内便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武则天的捞钱专项和人事认命成功的将契丹诸部凝结成了一个整体。

武则天对这事的第一反应是改名,将李尽忠改成李尽灭,孙万荣改成孙万斩,随后多次派兵讨伐,但根本弄不过人家。

此时突厥中兴之主的阿史那骨咄禄已经病逝,其弟阿史那默啜立为可汗后和武则天修复关系成为了武周的“归国公”,趁着这个机会,阿史那默啜给武则天下了个套,遣使上言:请还河西降户,咱马上率部为国家讨击契丹。(默啜遣使上言:'请还河西降户,即率部落兵马为国家讨击契丹。'制许之)

武则天同意了。

无论是前面的罢四镇,还是杀降,还是此次以降户换取后突厥的出兵,老武在外交上堪称鬼才。

当年李世民的外交态度是啥?

颉利可汗想拿梁师都换契丹,太宗说归附我的我就要对人家负责,梁师都我自己打,我绝不拿小弟做买卖!(贞观二年,其君摩会率其部落来降。突厥颉利遣使请以梁师都易契丹,太宗谓曰:契丹、突厥,本是别类,今来降我,何故索之?师都本中国人,据我州城,以为盗窃,突厥无故容纳之,我师往讨,便来救援。计不久自当擒灭。纵其不得,终不以契丹易之)

你再瞅老武这揍性。

最后的敬畏与体面也扔掉了。

天可汗系统在此刻算是彻底崩塌了。

阿史那默啜的运气很好,出兵的时候正赶上李尽忠病死,随后大破契丹,发了笔人口财。(默啜遂攻讨契丹,部众大溃,尽获其家口,默啜自此兵众渐盛)

契丹的这次叛乱前后历时十三个月才在突厥和武周的联合作战下艰难平定,连一直四处救火的名将王孝杰都被孙万荣弄死了。

就此跟契丹的仇算是彻底结下了。

武则天遣使册立阿史那默啜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但还没任命呢,人家后突厥又打灵、胜二州了,只不过被武周屯将所败,随后赶紧低身段遣使者谢,请为武则天之子,又说自己有闺女,请愿嫁王,又求六州降户,粟田种十万斛,农器三千具,铁数万斤。

所谓的六州降户,是咸亨中期突厥诸部落来降附者,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河曲六州降人。

老武这回也觉得不合适了,宰相李峤也说快拉到吧,随后阿史那默啜怒了,抓了使者司宾卿田归道。

于是纳言姚璹等请求答应后突厥,老武又软了。

武周丧权辱国的把人家后突厥要的物资和降户乖乖给人送了过去。

北宋末年的既视感频繁出现。

698年六月,武则天命武承嗣次子,武家最帅的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娶阿史那默啜的闺女,结果人家阿史那默啜不干了,我要的姑爷是皇室诸王,是有李家血缘的,这来的算是个什么东西!

其实就是人家找个茬又反了,阿史那默啜自将十万骑南向攻击静难、平狄、清夷等军,静难军使慕容玄崱以兵五千投降。

老武出离愤怒,据说要发兵45万来跟老耍她流氓的阿史那默啜开战,但此时阿史那默啜已破蔚州飞狐,进残定州,杀刺史孙彦高,焚庐舍,乡聚为空。

武则天又怒了,下诏能斩阿史那默啜者封王!捎带脚还把人家名字改成阿史那斩啜······

最终阿史那默啜看到周军主力要来了,随后将从赵、定所掠男女八九万全部坑杀,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应抢尽抢,诸将皆顾望不敢战,独狄仁杰以兵追击,最终没追上。

后面后突厥折腾了好几年,武周一点办法没有,让人家各种抢各种打。

长安三年(703)六月,阿史那默啜给武则天提出了新要求,要嫁其女给皇太子之子为妻。

在国内牛逼轰轰的武则天现在人家让她咋撅着咋撅着,臭不要脸的又一次同意了。

她的寿命其实真要是再长点,靖康之变提前四百多年上演真不是事。

没皮没脸啊。

这次点头后不久武则天就被革命了,李显上位后阿史那默啜本着先打你再要价的旧有态度进攻灵、原、会诸州,掠陇右牧马万余匹。

李显跟阿史那默啜又打起来了,取消与后突厥的联姻计划,并悬赏能斩获默啜者封王,授诸卫大将军。

景龙元年(707)十月,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趁阿史那默啜全军西攻突骑施(西突厥部)的时候夺取漠南,留下了所有轮换兵并在屠杀铁腕下六十天内在黄河北筑了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令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三城首尾相应,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设置烽候1800所。(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尽擒之,一时斩于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俱就)

景云二年(711)正月,阿史那默啜遣使请和,这辈子就没硬过的李旦同意。

先天元年(712)六月,唐左羽林大将军孙佺等在袭击奚与契丹时被俘,奚人把他们送给了阿史那默啜。

阿史那默啜把唐将杀了,随后李隆基即位了,废除与阿史那默啜的婚约。

拜武后的英明领导,此时李唐的国际环境如下:整条丝绸之路笼罩在吐蕃的窥伺和随时打击下,北境是已经把胃口吃肥了的后突厥,东北的契丹和奚族尤其是契丹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这就是李隆基接的烂摊子概况。

很多仗到了李隆基时代,已经不得不打了,而且再想重塑当年李世民的天可汗信仰实在太难了,毕竟你言而无信杀降,毕竟你抽血奴役无恩泽,毕竟你拿降户当礼送,这也就意味着,你的出兵成本再也不可能像当年的贞观时代那样,大唐仅仅出少量精锐带着儿子们东征西讨了。

开元二年(714),李隆基上位后准备先拿东北开刀。

武则天时代现眼后,营州直接被奚和契丹攻陷了,随后营州都督就一直寄居治所于幽州东渔阳城,当地有一种呼声说靺鞨和奚等族其实是希望再度归降大唐的,因为唐不建营州所以没有机会去投靠效忠,被突厥所侵扰,所以依附之,若唐复建营州,则一个个就又回归祖国怀抱了。

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使薛讷听说了这事后奏请击契丹,复置营州,李隆基这刚接了班也一直想扬眉吐气一把,以姚崇为首的宰相班子都不建议,但李隆基把薛讷提拔为了同紫微黄门三品,率兵击契丹,高调要求东北开战。

薛讷与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兵六万出檀州击契丹,结果被契丹伏击,屠的死者十之八九,薛讷被当地人民亲切的称为薛婆。

当年十月,吐蕃大军十万寇渭源,东北现眼的薛讷又被李隆基派到了西北战场和太仆少卿王晙等出战吐蕃,这次唐军没有再现眼,王晙率七百勇士伪装夜袭吐蕃军,吐蕃军认为唐军主力赶到自相践踏死了一万多,随后王晙紧追并再选敢死队夜袭吐蕃军,吐蕃军大乱,薛讷也率主力赶到展开追杀,杀数万,扼住了吐蕃东进的势头。

这一年东北和西北的两场大战,拉开了李隆基的玄宗一朝的战争序幕。

从西到东,李唐的整条国防线压力极重,四夷没有一个拿你当回事的。

府兵制度此时已经彻底坍塌了,本来边境搞试点进行军事改革就是了,但武周政权不自信的独特性又使得老武对洛阳之外所有的强兵心怀警惕。

在她的利益最大化中,军队的窝囊和无战斗力反而是她能稳固统治的最优解。

后突厥让我怎么撅着都行,因为我还是皇帝;边镇要是有的战斗力,掉过头来打我那可怎么办!

所以宁可外战外行!最好府兵烂透!只要我这皇帝能当到死,一切的代价都可以承受!

大唐变不变成大宋我无所谓!

图片

面对已经烂透了的国防与外交,节度使就这样作为李隆基无可奈何的解题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叁:节度使的解题思路,玄宗朝的聚敛基因

太宗贞观十年,对府兵制度做了规划设定:诸府总曰折冲府,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

关中的折冲府占了天下军府的四成,突出强干弱枝,以关中制天下,全国的兵员都是府兵,农时在家干活,国家征调就出征或宿卫京师,府兵分散在各地,平时由各地都督府负责管理和训练,等哪里需要征讨的时候,由当地的都督进行征调和训练,由中央派下来的大将带着队伍出征,这样大将和士兵们不会有感情,防止了武将造反。(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这有两个好处:

1、财政方面中央不用过多考虑;

其实每个王朝都有基因,李唐从根儿上,就有着外包的基因。

2、有效的防范造反问题。

所谓的“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是指行军征讨的时候会从中央给你往下派大总管,各地的大都督实际上是没有出兵指挥战争的权力的。

比如此时已经被契丹暴乱抢走的营州上都督府,虽然领营、辽、昌、师、崇、顺、慎共七州,但只管这些州的训练,所谓“掌所管都督诸州城隍、兵马、甲仗、食粮、镇戍等”

地方都督不仅不管民政,连主动出击打仗的权力都没有,行军征讨时有中央安排的行军大总管,所谓“行军大总管者,盖有征伐,则置于所征之道,以督军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隋唐祖源的六镇之乱开始,一代代的演化过程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事太多了,所以基因里对防范大将作乱这事看的非常重。

不过这样虽然起到了“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的作用,但注定会牺牲战斗力,因为临时的大总管和府兵们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再加上平时管地方府兵的都督们没有征战指标考核,所以府兵平时的日常管理也就那么回事,这就导致的在老一代将星们都陨落后大唐战斗力的断崖式下降。

比如武则天掌权后的对外战役那都打成啥样了,老武除了给人家改名字之外根本没办法,裴行俭死前虽然抢回了安西四镇还摁住了突厥,但死后突厥就完全撒丫子了,打契丹的那次叛乱武则天可是三度兴师,但主帅分别是武三思,武攸宜和武懿宗这帮不会打仗的二逼亲戚,虽然带出来了四十多万大军,娄师德和王孝杰还都是对阵吐蕃的名将,但几乎每战必败,王孝杰甚至直接战死沙场,要不是后突厥偷袭了契丹,东北的叛乱根本不知道最后会闹成啥样。到了李隆基时代依然如此,虽然薛讷能击败在钦陵死后开始走下坡路的吐蕃军,但东北方面薛讷根本就打不动人家,那是被狂屠成“薛婆”的。

外交的软弱和外战的战绩已经开始让北境幻想长安洛阳的繁华了,也因此,改革军事制度成为了李隆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步,就是改变临时派去的大总管不了解当地局势和地形以及和地方府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

防边将造反这事此时已经不是首要任务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你得打的赢,你得把这四处火起的现状都摁下去,你得让周边异族不敢再想造反就造反。

总之一句话,现在要重塑大唐国威。

当年太宗用的府兵为啥这么所向披靡?

因为大唐的一场场立国战就是人家李世民打的嘛!因为人家是领十二卫大将军的大唐府兵主席嘛!人家无论和将还是和兵那都是经历过一场场战役血与火的搏杀下来的感情嘛!

想要战斗力彪悍,必须兵要识将,将要识兵!

在天下大一统彻底安定后,其实在武则天这个扛腰的王朝中期时代,应该在她的手中放宽对边境将领的管控,把军权和训练打包为一个整体,解决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问题,你只要控住财权,派出监军,并定期将领轮换,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王朝中期的边防任务。

之前府兵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之所以要卡的死,因为从西魏到北周到杨隋乃至隋末的六十四路烟尘,一场场迅速的王朝更迭和政变让将领们的心都野了,像侯君集那种和太宗打天下的骁将心里是做着梦的,但等天下坐久了,开国勋臣都死了之后,后面的将领是没有这个威望和胆子的。

王朝中期的主要工作是防“司马懿”,边镇将领就没必要管那么严了,因为他不知道天下是咋打下来的。

但武则天在她该开口子的时候,因为自己把老李家给篡了导致根本不敢信任边疆。

她担心地方将领们有了兵后就该跟她这赝品来劲了。

虽然此时边镇也不知道咋打天下,但她怕天下心念李唐从而一呼百应。

所以老武宁可外战外行,宁可让阿史那默啜一次次对她羞辱与勒索,宁可四夷在她的身上挖呀挖呀挖,种丧权辱国的种子开靖康之变的花。

挺大岁数的她也不想总撅着,但她没办法。

谁让她啥啥都得要呢。

全民互相揭发告密让大量的民间矛盾自我消化形不成一个整体去造她的反;全军战斗力拉胯形不成战力让她不会被暴力推翻,什么叫顶级的利己魔王?

图片

北境那么大,慢慢卖呗,一点点割地赔款呗。

等老武和她那做梦的儿媳妇都滚蛋后,唐隆政变后,李隆基就已经开始动用自己的力量给边境放权了,开始着手将训练和出征的职能合二为一了,把行军大总管的权力逐步转移给各边镇,过程很科学,讲究个过渡,先派大将以行军大总管的身份到边镇留下来,担任这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统筹防务,这种行军或镇军大总管都赐有旌节,有权节度管内所有的驻军,对驻军将领可以军法从事,所以职衔上多标出“持节”两个字,名字也慢慢往节度使上过渡,比如景云元年十月时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等景云二年四月时,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此时节度使还不算正式的地方官,只有都督才是有品级的地方官,比如刚刚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的薛讷要兼幽州都督,贺拔延嗣要兼凉州都督,随后从景云元年(710)到开元九年(721)这十二年中,除了“岭南五府经略使”之外,著名的“天宝十节度”中的九个,也就是范阳(原幽州,景云元年(710)置)、河西(治凉州,景云二年(711)置)、河东(治太原,先天元年(712)置)、北庭(治北庭都护府,先天元年(712)置),陇右(治鄯州,开元二年(714)置),安西(治龟兹,开元六年(718)置)、平卢(原营州,开元七年(719年)置)、剑南(治成都,开元七年(719)置)、朔方(治灵州,开元九年(721)置)这九个节度使已经全部设置完成,接过原先行军大总管的权力。

图片

整个边境线的九个军镇雏形已经通过节度使的任命形成了。

将调整完了,接下来是兵的改革。

像府兵这种制度,最能发挥战斗力的状态仅局限在政权疆域还不大的时候,比如当年东西魏对打时,主战场就在河东和洛阳,根本没多远,所以府兵闲时农耕,战时出征还是能兼顾到的,一旦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就会繁重到将原来制度上定的轮休时间打破,大量的边境府兵被强留从而形成大量的兵怨。

太宗时代府兵的地位是很高的,有战功那是真提拔,真帮你阶层跃迁,而且征调并不频繁,也不会扣着你没完没了,更多的仗都是四夷的儿子们为主力去打。

但到了武后时代,当兵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宿卫京城的府兵们甚至常会被领导和贵戚们借走为家役,在外征战的府兵更惨,随着大唐的疆域越来越广,很多府兵出去这一次就不知何年何月再回来,出去打一年仗这田就荒了,因此土地兼并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量府兵们失去了土地,战死士兵的抚恤也不到位,有爵位的高级军户不会亲自上阵杀敌,没有爵位的普通军户又很难保住自己田产不被侵占,等回来发现老婆孩子都不知哪去了,大量的府兵家庭的田地被兼并走了,府兵制作为以免赋税的土地来换取世袭兵员的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大量的府兵开始逃离户口。

在府兵制的崩盘外,唐的另一个兵员补充制度也濒临破产,唐前期会在战役前临时征募兵员,又称募兵、募人、征人等,这部分兵员平时是没有无固定建制的,战时如果需要由兵部发符通知地方州县征募,选户殷丁多,人材骁勇之人应募,装备由州县负责,不足则自备和亲邻资助,口粮由朝廷供给,服役期间免除本身租庸调和杂徭,战事结束,解甲归田。

听上去就是府兵的翻版,区别就是装备和军粮由朝廷出了,兵没瞅见有啥好处呀,为啥要去应募呢?

因为大唐前期有着很多当兵的突破阶层改变命运的案例,比如说著名的薛仁贵,就是李世民出征辽东时应募的兵。(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将改葬其先,妻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仁贵乃往见将军张士贵应募)

太宗作为天下军人的总代表,对于兵募军功授勋极其重视,还是参考薛仁贵,那真是一场仗下来一口气从底层火箭窜升到中上层建筑了。大量底层百姓的兵募通过战争青云直上的广告激励着更多的兵募去为国征战走向正循环,但太宗走了以后,给兵哥哥们撑腰的就没了。

毕竟国家财政就那么多,老武得留着养酷吏搞斗争,得留着修万象神宫,得留着修比万象神宫还高的天堂装她的大佛福报,还得留着大量扩招官员编制巩固自己的统治,兵哥哥们的待遇对于老武来讲是最先被舍弃的,不仅突破阶层快拉倒吧,连军粮吃穿都成问题了。

当年太宗用在薛仁贵这种鼓励男儿为国征战的钱被老武用在了奖励来俊臣周兴和索元礼上。

太宗时代想阶层跃迁,要么读书,要么征战;

武周时代想阶层跃迁,要么告密,要么酷吏;

越来越差的待遇和环境也就没人愿意再响应国家的兵募了。

但树欲静风不止,四夷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老武说到底还是需要兵员去装样子的,既然没人自愿兵募了那领导们就改成了强行征发。

这种强行征发不用说也知道,战斗力不可能高,当一回兵不仅上升通道没有,还不知道要当多久的兵,就算没战死,等你再回到家乡后通常也失去了土地和资源,也被断根了。

图片

但老武对这种募兵效果很欢喜,因为兵和将不是一条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府兵还是兵募,无论是兵员意愿还是训练,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也就意味着,不仅将领制度需要改,兵员制度也得改!

大唐前期的“府兵+兵募”的兵员体系,开始往地方募兵制过渡。

府兵和兵募都是从全国各地调,其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兵役时间没准,上升通道关闭,等用完人家回去就没有根儿了,现在都从各边镇募兵,本乡守本土,不用再担心万里出征了,也不用再担心断根儿了,不用再整什么闲时农耕练武,用你时为国征战了,全部职业军人领工资。

虽然上限还是没能改观,但下限给你兜底了,开元八年八月时李隆基下诏,命幽州刺史募兵两万作为地方常备兵,不得杂使,租庸调资课全部免。(敕幽州剌史邵宠于幽、易两州选二万灼然骁勇者充幽州经略军健儿,不得杂使,租庸调资课并放免)

紧接着中央禁军自己开始试点了,开元十一年,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召募壮丁充任禁兵,募兵不再负担徭役,并指定给与优厚政策,随后大量的流民出来应募了,仅仅十天就得兵十三万,分别隶属于各卫,兵农分离就此开始铺开。(初,诸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姚宋二相外,开元前期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宰相张说帮李隆基完成了相当重要的两步。

李隆基即位后,张说本来因功拜相的,但斗争水平还不够,被姚崇给挤兑走了。

开元六年,张说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开元七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

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为了迅速熄灭可能造成的大动乱,张说只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因此安定了诸部之心。

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张说率兵讨伐大破康待宾,乘胜追击时跟着一块叛乱的党项一看情形不对反戈一击灭了叛军。张说安抚党项流散,使各安其业并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

一次次军功后,张说凭实力拜相,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依旧修国史。

开元十年,张说任朔方节度大使巡视边防五城,处置兵马,平叛了康待宾余党,随后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分配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在从幽州到朔方的走了一遍后,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奏请裁军二十万让屯军回乡务农。(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一口气裁军三分之一,李隆基对此比较犹豫,但张说道:臣久在疆场,熟悉边事,大量的兵员现在都成了军将的杂使营私了,御敌制胜不在兵多,陛下若以为疑,臣以阖门百口为保。以陛下之明,四夷畏伏,必不虑减兵而招寇!

张说用自己的担当一口气又给李隆基减轻了20万边军的财政包袱。

开元十一年时,张说又主导了前面说的京城府兵改革。

等募兵的试点越来越多,发现地方这种募兵制度的战斗力提高相当显著。

1、本乡守本土这很符合人性,人都是愿意保卫自己家乡的,你让铁岭人去吐鲁番为大唐而战这种意义就很缥缈。

2、不用再考虑生产的事了,完完全全就是全职兵,训练会有保障,战友们之间也熟悉,和将领的感情也升温,之前军队兵和将相互不识的弊端也得到了改变,士兵不需来回轮替,将领也不用频繁调换,这就保证了军事训练的专业化和持续化。因此士兵的士气高涨,军事素质提高,这就使得地方边境战斗力开始攀升。

等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五月,李隆基下诏颁布了《命诸道节度使募取丁壮诏》进行了官宣: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利害,计兵防健儿等作定额,委节度使放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於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

首先每个边镇的兵员数额是需要政事堂批的,而且上述要求的是“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目标是在异族和流民中招募,原有的国家户口是不能动的。

一边解决就业和不安定因素,使得“逋逃之人,必争出应募”,还将日渐枯竭的兵源问题解决了。

总的说来还减轻了这个国家的负担,所谓“人赖其利,中外获安”,甭再整啥全国性兵员的大调动了,之前国家每年征发大量的兵募前去戍镇,严重耗损了社会劳动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士兵变为职业兵后长期固守一境,地利全熟不会被四夷欺负外地人的偷袭,国家不需要征发大量兵募前去戍边,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不用经历兵役轮替之苦。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关中和洛阳募兵禁军保卫中央,整个国家就预留些片警维护治安,边境自己募兵提高战斗力,这样成本和产出最优。

最明显的就是自从节度使开始确立,募兵制开始试点后,之前一直现眼的东北战场局面开始改观。

东北战区恢复了控制奚、契丹的营州,并以此为基础分设了平卢节度使,一步步的开始更减少了奚、契丹对内陆的威胁。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后三年,可突于杀邵固,立屈烈为王,胁奚众共降突厥。公主走平庐军。诏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击之。遣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偘大募壮士,拜忠王浚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副之,帅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八总管兵击契丹。既又以忠王兼河东道诸军元帅,王不行。以礼部尚书信安郡王祎持节河北道行军副元帅,与含章出塞捕虏,大破之。可突于走,奚众降,王以二蕃俘级告诸庙)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隆基调一直对战吐蕃的张守珪移镇幽州,迁任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卢龙节度副大使,不久又加河北采访处置使,仅仅一年后,契丹就被张守珪率领幽州军大败了,其首领屈剌与可突干被更是被张守珪用计做掉。(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馀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剌、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开元初年,张说的《论幽州戎事表》还说“臣熟闻幽州兵马寡弱,卒欲排比,未可即用,城中仓粮,全无贮积”,不到二十年,幽州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能够摁住契丹和奚了。

准确的说,从此时开始直到唐末,东北军区就没再让契丹啥的再横起来。

眼瞅边患都快要命的时候,先解决活下来的问题,李隆基的“节度使+地方募兵”制度行之有效的解决了武则天时代国防要死的问题。

但是,出现了仨问题:

1、意味着节度使正式有了募兵之权,慢慢兵与将的感情会过于深厚。

2、除了边镇和中央禁军之外,整个国家是没有啥武备的,因为府兵制彻底崩盘放弃了。

3、费钱。

出现了这仨问题不假,但眼下叫事吗?

先救命吧!

隐患啥的都是后话,先把江山坐稳了再说吧。

想落实地方募兵,就得解决军费膨胀的问题。

府兵制最大的优势是啥?

省钱啊!都府兵自理了!

结果边镇都改为职业军人后,开元中期军费二百万,天宝时猛增至一千二百万,而且不能啥事都指望转移支付,地方上招募的最重要一件事就得有钱。

史论上说:节度使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諜,外任之重莫比焉,重点体现在了军事上,实际上节度使掌握征兵权后,财权就是下一步中央必须得开的口子,因为没有足够的财权进行赏罚这战斗力的提高也属于天方夜谭。

还是以东北战区举例,开元十五年十二月,幽州节度使李尚隐就又带了河北支度营田使;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节度使李适之又加河北海运使;天宝元年十月,除裴宽为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支度营田河北海运使,已后遂为定额”。

不过即便地方上的节度使开始变成了一个个军权财权的统一体,实际上风险还是可控的。

因为李隆基设计了监察制度。

下一节我们会说李隆基的家奴问题,他派出的太监监军的权势可比节度使高多了。(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故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贵宠与力士等。杨则持节讨伐,黎、林则奉使宣传,尹则主书院。其余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硃光辉、郭全、边令诚等,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功德主当,皆为委任之务。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

况且你个军区就算造反能有多大实力?

安禄山最终闹出大乱是有很多其他因素助攻的。

整个节度使的诞生土壤与解题发展捋下来,我们会发现,钱这个问题,成为了李隆基为了解决国防问题而从他登基第一天就极其关键的刚需。

他没腐化堕落前,就已经对钱无比眼红了。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玄宗朝的一步步由贤相时代往聚敛时代的过渡。

历史是演化的,李隆基对钱的欲望如此;

对他的家奴情感,也是如此。

图片

肆:三郎建构的极乐幻境,宦官的全盛时代到来

宋璟被罢相后,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入阁。

跟着源乾曜一块登上历史舞台的,是玄宗朝第一个帮李隆基解决开源问题的技术性官僚,宇文融。

宇文融,永徽宰相宇文节之孙,开元初为富平主簿,明辩有吏干,源乾曜为京兆尹时看上了这孩子,后来拜相后将其提拔为了监察御史。

开元九年(721),李隆基看到了开源问题的解决人选,监察御史宇文融进言说天下户口逃移太多,弄虚作假现象太重,希望启动户口普查。(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

宰相源乾曜爱宇文融之才,随后推动了这事。

二月初八,李隆基敕令有关部门研究普查流民户口的办法。

最后方案确定如下:各州县逃亡的户口,允许在百日内自主申报,或编入现住地的户籍,或发文书回原籍贯地申报户口,过期不报者,查出来一律迁徙边地安置,官民有藏匿户口的也照此法处置。(制: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过期不首,即加检括,谪徙边州;公私敢容庇者抵罪)

宇文融做为此次查户口运动的大使,专门负责抓逃移户口及藏匿的黑田,查出来的弄虚作假者甚众,工作搞得卓有成效,宇文融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伪滥,朝廷深以为患。融乃陈便宜,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令融充使推勾。无几,获伪滥及诸免役甚众,特加朝散大夫,再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宇文融后又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别巡行天下,新编入户籍的户口免六年赋调,但需要每丁要一次性缴纳一千五百文钱,就当上户口的手续费了。

一般来讲,皇帝专门往下派一件事搞指标的时候,这事往往就干的有点过,这帮使者到了地方就各种发大招,各地州县也是本着不能得罪领导自己要出政绩的心理去苦一苦百姓。阳翟尉皇甫憬上疏言其状,结果被一心搞钱的李隆基贬为盈川尉。各地州县也开始数据造假,甚至把本来的户口数当新增户口往上报,总之,这次运动全国增加户口八十余万,土地也基本相当。(使者竞为刻急,州县承风劳扰,百姓苦之。陽翟尉皇甫憬上疏言其状;上方任融,贬憬盈川尉。州县希旨,务于获多,虚张其数,或以实户为客,凡得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

到了年底,新增了数百万缗的税收,宇文融把这部分收入都走了李隆基的小金库,由此龙心大悦。(岁终,增珉钱数百万,悉进入宫;由是有宠)

每个王朝中期都会出现户口藏匿的问题,古代查户口开源这事也注定会出现些民生问题,这其实很难评判对错。

但新增利润入宫这事,开了个很坏的头。

三郎的欲望逐渐被摧起来了。

准确的说,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李隆基也就当了十年。

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李隆基通知全国,明年十一月十日封禅于泰山。

皇位刚稳当了几年,开始飘了。

开元十三年十月十一,车驾从东都出发,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四夷酋长陪同,车队每次休息时,数十里路上人畜蔽野,后勤队伍数百里不绝。(辛酉,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被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

只要是封禅,对国家的消耗就小不了,你瞅瞅那数百里队伍的人吃马喂,更不要说还要对四夷酋长给与物资馈赠,要对百官皇亲进行封爵赏赐,这都是巨大的财政包袱。

封禅是皇帝的大成绩,所以百官也得得到大肯定,旧例就是封禅后自三公以下均迁转一级,这次封禅是在宰相张说的力荐下推行的,张说还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给自己的亲信安排为了能跟李隆基上山的工作人员,这种待遇的官员一口气都提到了五品。(及登山,说引所亲摄供奉官及主事等从升,加阶超入五品,其余官多不得上)

这其中包括了张说的姑爷郑镒,后来李隆基有一天看郑镒穿着五品红色朝服疑惑道:你咋升那么快?

郑镒比较尴尬,旁边李隆基的戏子黄幡绰调侃道:此泰山之力也。

今天我们有的地方管岳父叫泰山,来源就是这次封禅。

刚封了禅,李隆基又极度渴望军功,准备打一直不听话的吐蕃,但张说建议道:吐蕃无礼确实应该给平了,但如今已经连续兴兵十余年了,甘、凉、河、鄯等州不胜其弊,虽王师屡捷,但得不偿失,成本上一直在失血状态,听闻其悔过求和,还是同意吧,以缓和边境的成本。

这在李隆基看来很不开心,哪哪都没条件你窜动我封禅!

李隆基说:等我和河西节度使王君㚟讨论下。

张说退下后对源乾曜道:王君㚟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我说的没戏了。

等王君㚟入朝后果然请李隆基发兵。

去年冬天,吐蕃大将悉诺逻入寇大斗谷进攻甘州(治张掖)刚刚进行了劫掠,王君㚟推测悉诺逻军队此时一定疲乏,毕竟大斗谷的地形和环境不是闹着玩的,当年杨广差点死在这,随后带兵偷偷跟在后面,又赶上天降大雪,吐蕃军出现了大规模冻死冻伤减员,随后经积石军(贵德县西)西归。(去冬,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君㚟度其兵疲,勒兵蹑其后,会大雪,虏冻死者甚众,自积石军西归)

这个时候王君㚟抢先派人从小道入敌境把路边草都烧了,等悉诺逻到了大非川后马匹因为得不到草料死了一半多,王君㚟随后和秦州都督张景顺率军追击,在青海西追上了悉诺逻,趁湖水结冰踏冰而渡击破了悉诺逻后军,获其辎重羊马万计而还。王君㚟因此被擢升为左羽林大将军,王君㚟之父以少府监待遇退休。扬眉吐气后李隆基愈发追求边功。(君㚟以功迁左羽林大将军,拜其父寿为少府监致仕。上由是益事边功)

但很快刚刚大胜的王君毚被之前关系不合适的回纥伏击而死,河西陇右震动,李隆基随后又命萧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萧嵩上任后还是使出武周时代杀钦陵的计策,鉴于悉诺逻的威名很盛,萧嵩用了反间计,说悉诺逻与大唐勾结,吐蕃赞普召而诛之,吐蕃就此开始在玄宗朝走下坡路了。(悉诺逻威名甚盛,萧嵩纵反间于吐蕃,云与中国通谋,赞普召而诛之;吐蕃由是少衰)

开元十七年(729)三月二十四,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克了吐蕃的石堡城(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

这个石堡城是吐蕃的重要据点,是吐蕃入侵唐境的咽喉,石堡城拿在手中,大唐的陇右防区与河西防区就轻松了一大块,此战后河西、陇右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上闻之大悦,始改石堡城为振武军,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

图片

石堡城的丢失使得吐蕃在开元十八年(730)认怂求和亲了。(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

战略安全打出来了,李隆基也终于决定缓和西北战事,命皇甫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

吐蕃赞普大喜,把贞观以来的大唐敕书都拿出来表示友谊源远流长,十月,赞普派大臣论名悉猎随皇甫惟明入朝进贡,并上表道:您的吐蕃外甥世代都娶天朝公主为妻,咱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之前是张玄表等首先带兵侵犯掠夺咱这关系才越走越远的,外甥深深懂得什么是尊贵卑贱,怎么敢做出失礼的事呢!由于边将挑拨我这才得罪了我敬爱的舅舅大人;我屡次派使者入朝想说明真情,都被边将阻挡了。如今承蒙您派使臣来探望公主,外甥我快高兴死了,我这届赞普要是能修复和舅舅您老的关系我死而无憾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吐蕃就此做回了外甥。(自是吐蕃复款附)

李隆基的这次扬眉吐气,其实相当偶然。

因为咽喉重镇的石堡城不是那么好拿下来的。

当然他的愿景是好的,为了国防战略空间毕其功于一役,打这个石堡城也是李隆基的顶层意见。(先是,石堡城为吐蕃所据,侵扰河右。敕祎与河西、陇右议取之)

但这么一座重城,李祎到岗后决定带兵去打时同志们都不同意。

十年后石堡城又丢了,身兼四镇节度使的一代名将王忠嗣也被李隆基要求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说这城三面险绝,只有一径可上,真要打得死数万人,我不能拿兄弟们的脑袋铺自己的路,李隆基震怒,王忠嗣随后被贬官,不久暴病而死。

接他班的哥舒翰倒是不敢不死磕的最终打下来了,但六万三千将士最终死了数万才惨胜拿下的。(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翰进攻数日不拔,召裨将高秀岩、张守珪瑜,欲斩之,二人请三日期查克;如期拔之,获吐蕃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

其实这次形势也是如此的,但李祎喊了一堆口号,表示领导要求了,人臣不能怕艰险,大不了我就死在战场上!(祎曰 :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

最终是李祎的运气真的棒,偷袭力战后拿下了这个原本小概率能夺回的重镇。

并非说这仗不该打,而是这仗的底限其实目前大唐承受不住。

刚刚封禅完,西北战区又已经连战十多年了,如果因为打这座要塞死上数万人,甚至还没能拿下,那短时间内西北的防线就塌了。

抚恤金是问题,重新招兵形成战斗力更是问题,“节度使+地方募兵“的成效已经展现出来了,大唐的武德又开始澎湃了,但国家目前承受不住刚刚所说的攻打石堡城的下限。

更深一层次的危机在于,李隆基一步步走的太顺了。

他独掌乾坤后就没有一次不是心想事成的。

这种幻象,最终潜移默化的以他为中心改变了整个上层建筑的模样。

人在无限的欲望放纵下是会变的,三郎如此,所有人其实都是如此。

图片

比如李隆基的家奴爱将王毛仲,在被他放纵二十年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

王毛仲,本高丽人,其父游击将军王求娄犯事全家没为官奴,王毛仲从小就被分配到李隆基这做家奴。

王毛仲聪明有悟性,李隆基为临淄王时便常服侍左右是其贴身保镖。

等李隆基回长安后开始结交万骑中的军官,王毛仲相当明白主子这是要干啥,对军官们也相当客气恭谨,李隆基觉得这个奴才将来能干点大事。(玄宗在籓邸时,常接其豪俊者,或赐饮食财帛,以此尽归心焉。毛仲亦悟玄宗旨,待之甚谨,玄宗益怜其敏惠)

但是吧,李隆基很快发现看走眼了。

唐隆政变时,这机灵鬼没敢出来。(及二十日夜,玄宗入宛中,宜德从焉,毛仲避之不入)

直到大局已定的几天后王毛仲才冒头,但李隆基也没怪罪,依旧破格提拔为将军。(毛仲数日而归,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

由此也能看出来,李隆基的政变本钱有多薄。

立场已经试出来的奴才因为能力问题都舍不得扔。

王毛仲也确实有点东西,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家不仅有将军之威,负责养马的工作成效还颇为显著。(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苑中营田草莱常收,率皆丰溢,玄宗以为能)

等到先天政变时王毛仲没再跑,靠着威望突袭斩首控制了北军,因功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五百户。

当初隋末大乱时,隋朝官马都被各地土匪抢走了,大唐开国之初只在赤岸泽得马三千匹,随后太仆张万岁在陇右靠着这些种子搞起了马匹繁殖。

在老张辛苦下,到了麟德年间官马数目达到七十多万匹,共分设八坊四十八监,当时的市场价一匹细绢就可以买到一匹马。

等垂拱以后,官马完蛋了,李隆基接班时官马仅仅还剩二十四万匹。(是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垂拱以后,马潜耗太半。上初即位,牧马有二十四万匹)

这可不行,此时整条边防线都是脆的!各条战线都在要马!李隆基还是派了王毛仲去解决这个问题。

王毛仲到岗后就解决的官马草料的盗窃问题,准确的说应该是解决了官马养殖的黑产业链问题。(毛仲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刍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

到了开元十三年的时候,官马数量已经上涨到四十三万匹了。

战马数量的上升更直观的体现就是开元初期的一系列战争大唐开始打的好看了,后来突厥低头后李隆基在朔方展开互市,大量购进马匹与官马进行杂交展开优生优育提升战马质量。(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对于这个能干的家奴,李隆基给的赏赐极其封侯,前后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开元的前十五年,“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李隆基仅仅给了四个人,分别是皇后之父,姚宋二相和这个王毛仲,还派张说写过政策性歌颂作品以赞美肯定。(自玄宗先天正位后,以后父王同皎及姚崇、宋璟及毛仲十五年间四人至开府,又敕张说为《监牧颂》以美之)

李隆基对于他的家奴自己人,待遇给的是极高的,甚至宠的有点过分,举个王毛仲嫁闺女的例子,李隆基问他缺啥,王毛仲说缺嘉宾,李隆基问:张说源乾曜这帮你请不到吗?王毛仲说这都没问题,李隆基道我知道了,也就一个人不给你这脸,肯定是宋璟!明天我帮你办这事!(王毛仲有宠于上,百官附之者辐凑。毛仲嫁女,上问何须。毛仲顿首对曰:“臣万事已备,但未得客。”上曰:“张说、源乾曜辈岂不可呼邪?”对曰:“此则得之,”上曰:“知汝所不能致者一人耳,必宋璟也。”对曰:“然。”上笑曰:朕明日为汝召客)

这种级别的恩宠开始给王毛仲惯出毛病来了,日渐骄纵,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都靠着王毛仲的权势多行不法,甚至王毛仲开始直接找主子要兵部尚书的官儿了,李隆基没搭理,但王毛仲居然敢不满了。(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霍国公王毛仲恃宠,骄恣日甚,上每优容之。毛仲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亲善,福顺等倚其势,多为不法。毛仲求兵部尚书不得,怏怏形于辞色,上由是不悦)

兵部尚书手中是有最直接的军官推荐权的,尤其中下层军官。(五品已上送中书门下,六品已下量资注定)

你想干啥?你不知道当初是我领着你们造反的,不对,匡扶社稷的吗?

这群帮着李隆基上位的军官由于自身的见识和学识问题,确实品不出自己的生态位。

政局混乱的时候,旗帜众多的时候,你们确实有价值。

如今天下太平那么久了,你们有啥投机资格吗?

接近权力,以为自己拥有了权力。

图片

对于这群不识好歹的有家之奴,李隆基不是没有后手,他还有无家之奴的选择。

图片

当年太宗时代专门定下制度,宦官不置三品官,最大的领导不过四品,后来老武接了班也不待见太监,哪哪都不好使,到了李显时代,宦官开始编制膨胀到了三千多人,七品上的千余人,此时五品以上官员还是少,等到了李隆基这,他很早就明白了信谁都不如信自己的家奴,尤其是没有家的太监们,宦官中他觉得是好使是人才的甚至会授予三品级别的左右监门将军。(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棨戟)

所谓监门将军,职责如下:掌宫禁门籍之法。凡京司应入宫殿门者,皆有籍。左将军判入,右将军判出。若大驾行幸,即依卤簿法,率其属于牙门之下,以为监守。中郎将,掌监诸门,检校出入。

李隆基很早就已经将宦官纳入到禁军体系了。

李隆基对于家奴们其实是一碗水端平的,他惯着王毛仲,他也惯着自己的宦官,他常往各地派特使基本都是宦官担任,沿路经过各州官员们都竭力奉承,各种送礼,长安附近的田园三分之一都在宦官的手中,最受宠的杨思勖和高力士分掌内外,杨思勖多次率兵出征是玄宗朝早期堪称最拉风的将军,禁宫中则由高力士侍卫安保。(奉使过诸州,官吏奉之惟恐不及,所得赂遗,少者不减千缗;由是京城郊畿田园,参半皆在官矣。杨思勖、高力士尤贵幸,思勖屡将兵征讨,力士常居中侍卫)

对于王毛仲的不知道姓啥,其实掌管人事工作的吏部侍郎齐浣曾经对李隆基提示过,当时王毛仲已经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姻亲,过去的北门将官走王毛仲的关系纷纷都起飞了,慢慢北门禁军已经有了王毛仲私兵的趋势,齐浣说:葛福顺典兵马,与王毛仲婚姻,小人宠极则奸生,若不预图,恐后为患,希望陛下三思。况且腹心委任何必非得选王毛仲,高力士小心谨慎,又是阉官,便于禁中驱使。臣虽说了不该说的,但也是出于一片忠心,臣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希望圣上您自己考虑就别跟别人念叨了。李隆基道:你先撤,你的忠义朕知道,现在还没到时候。(时开府王毛仲宠幸用事,与龙武将军葛福顺为姻亲,故北门官见毛仲奏请,无不之允,皆受毛仲之惠,进退随其指使。浣恶之,乘间论之曰:“福顺典兵马,与毛仲婚姻,小人宠极则奸生,若不预图,恐后为患,惟陛下思之。况腹心之委,何必毛仲,而高力士小心谨慎,又是阉官,便于禁中驱使。臣虽过言,庶裨万一。臣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惟圣虑密之。”玄宗嘉其诚,谕之曰:“卿且出。朕知卿忠义,徐俟其宜)

齐浣说的这位高力士,本名冯元一,长寿二年(693年)因岭南流人谋反年幼阉割后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送进了宫里,武则天看见这孩子觉得机灵,再加上长得周正,让他侍奉左右,但不久因为一次小过错被老武鞭打赶出。

这应该是老武的PUA大法,跟上官婉儿一样,想用你前先摧毁你灵魂,得走一波家奴的驯化流程,被赶出来后宦官高延福看这孩子不错收为养子,从此改名,因为高延福出自武三思家,所以高力士也常常往来于武三思宅邸。(内官高延福收为假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来三思第)

之所以说这很可能是老武的PUA,是因为高力士的这个爹性极谨慎,所谓“内侍事主四朝,历官七政,专良恭肃,著美纶言,冲谦俭让,得名朝列”,这个有武三思背景的聪明人不是看准了领导的用意是不会认这个儿子的。

高力士也在他这位再造爹娘这里悟明白了一个宦官最重要的生态位:忠心谨慎。

作为没有退路与后代的宦官,一生的荣辱都是和主子绑在一起的,一定要忠心,要谨慎,眼要活,嘴要严,才能成为主子的左右手。

一年多后,高力士被武则天再次调入宫中,这次回来后高力士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谨慎保密,能帮领导传诏敕。(岁余,则天复召入禁中,隶司宫台,廪食之。长六尺五寸,性谨密,能传诏敕,授宫闱丞)

图片

后来经历了神龙景龙两场政变,武家的根儿基本拔干净了,失去了依靠的高力士在景龙中期看准了李隆基,在这个潜龙还酝酿的时候抱上了大腿。(景龙中,玄宗在籓,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

唐隆之变后,高力士开始成为了李隆基的左右手,日侍左右,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政变中高力士是亲自下场带队去兵变的,因功破格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初又给了禁军权限,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由于同是一个家奴生态位的,本来宦官们就嫉妒王毛仲的恩宠,结果王毛仲自己还狂的没边,甚至像高力士这个级别的宦官王毛仲都不当回事,像低品级的更是羞辱如仆从,最终在开元十八年,高力士终于找到了必杀的机会。

这一年王毛仲生了孩子,李隆基派高力士赐了一堆礼物,甚至授其子五品官。

等高力士回来后,李隆基问:那小子高兴吗?

高力士道:王毛仲抱着他儿子对我说,我这儿子怎么就做不了三品官呢?(对曰:毛仲抱其襁中儿示臣曰:此儿岂不堪作三品邪!)

一下子李隆基就急眼了,怒道:铲除韦氏时这小子就有二心,朕宽宏大量不想说他,今天竟敢用生的小瘪犊子骂闲街!给他脸了!

高力士随后补刀道:北门禁军的那群家奴如今给的官太高了,相互勾结将来会出事的,不如早除去。(力士因言:北门奴,官太盛,相与一心,不早除之,必生大患)

开元十九年正月十三,李隆基突下文件,表示王毛仲对他不忠且有怨恨情绪,降职离开领导岗位,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都降职贬为远州别驾,王毛仲四子均降职为边州参军,受牵连者数十人,王毛仲走到永州时被李隆基赐死。

绝对核心的权威下,皇帝清洗一批禁军的将军能有多难。

至此,李隆基也修补了自己统治的最后一个隐患漏洞,禁军从此开始被李隆基安排给了宦官和极其忠诚谨慎的军官分掌,宦官也就此开启了有唐以来的全胜时代。

李隆基手下的太监权贵如云,杨思勖持节讨伐,黎敬仁和林招隐奉命出使宣达,尹凤祥掌管书院,其余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人分任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等,皆为委任之职。这帮宦官做监军则权力超过节度使,出使地方则令各郡惊惧担心官位,出去这一趟不发一笔大财是不答应的。(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其郡县丰赡,中官一至军,则所冀千万计,修功德,市鸟兽,诣一处,则不啻千贯,皆在力士可否)

这群宦官中,最核心的还是那位高力士,所谓“皆在力士可否”。

之所以有这个权势,因为李隆基开始懒了,每次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给高力士,有小事高力士就给你批了,大事才会找到李隆基。李隆基更是表示有高力士在身边我这觉才睡的踏实。(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其实高力士手中最值钱的不是什么“小事便决之”。

而是“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

他决定着你的审批时间和李隆基是否批准的成功率。

一份文件他给你压几天,对于你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一件事他在旁边给你嘚嘚几句,对于你就是天堂到地狱。

图片

整个玄宗朝中后期几乎所有你耳熟能详的参赛者,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这都是走了高力士的门子。(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

对于高力士,太子要喊二哥,诸王公主都得喊爹,驸马辈要喊爷。(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

甭看那么大的权势,但高力士牢牢的谨记在李隆基那当奴才的生态位,一辈子谨慎小心,一切以李隆基的喜怒做出判断,只要领导皱眉头了,即便要办的人是至亲至爱,那都是袖手旁观不说一句话的。(又与时消息,观其势候,虽至亲爱,临覆败皆不之救)

宦官当秘书,做安保队长,虽然避免了为外朝宰相或皇子所利用,避免了神龙政变大臣利用禁军,避免了景龙政变太子利用禁军,避免了唐隆政变藩王利用禁军,确实对稳定中枢政局让人们淡忘曾经动乱政变的朝政惯性起到了作用,但却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

太监这个群体,对主子的讨好是没有上限的,因为他们的所有权势皆来源于此;

太监这个群体,对整个官僚系统和黎民苍生又是没有下限的,因为他们不用为上述群体负责。

图片

李隆基一步步给自己搭建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幻境。

所有传到耳中的信息,都是伟大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想啥来啥的。

在这个导向下,他遇到了那个对他谄媚歌颂顺从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宰相。

整个中国史的拐点,即将在这对“君臣两相宜”中开启倒计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