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鉴稀世珍币“大夏真兴”,认识其材质,书体,携刻和铸造工艺特征

 天府源泉 2023-07-26 发布于四川

  在我国的古钱币中,有一枚“大夏真兴”钱币,据考为十六国时期大夏国主匈奴人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公元419年)所铸。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北部立国,国号称“夏”。


  公元419年,赫连勃勃带兵攻占长安后改年号为“真兴”,“大夏真兴”钱币应铸于此时。 其形制如莽钱,内郭重好(笔者注: 重叠成方双环状的内廓,这是币钱的典型特征,待后详述),国号、年号同铸于钱文,系古泉一最,亦为我邦发现之最早纪元钱。

一、关于此种钱币的历史背景与传说:

      早些年,收藏圈传说的故事把“大夏真兴”钱说得挺神秘,说这钱存世仅七枚。

    ①一枚来源于刘燕庭,此人系清代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生卒于1793-1852年。他在所著的《古泉汇考》一书中有按语云:

    “大夏真兴”币最早发现于清代嘉道年间,先系陈钟溪氏得自甘肃,后赠于吴门顾湘舟。刘燕庭于道光甲午年获顾氏于墨本见寄(笔者注:顾湘舟把币钱币的拓图墨本寄给了刘所见)。

      顾氏收藏此泉多年,其后辗转归吴县泉家周仲芳所有。周氏身后,其子将此泉持售给“南张北方”(笔者注:民国时期的钱币收藏大家,南方有个“张叔驯”,北方有个“方药雨”)”之“南张”上海大收藏家张叔驯先生。三十年代末期,张携所藏精品出国赴美。张叔驯去世后,他的夫人把这一批藏品全部卖给美籍华裔大收藏家。这位藏家及后人去世后,组成了一个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张叔驯的全部珍泉都由该基金会保管,在《泉币》杂志上发表拓本的这枚大夏真兴钱也在其中。

     ②第二枚来源于李佐贤著书《古泉汇》中,并列入“无考品类”中。

     注:李佐贤(1807—1876年),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县左家庄人。清代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钱币书画鉴赏家,诗人。

      此钱原为李氏藏品,其后罗振玉获李氏《古泉汇》十六函原品,“大夏真兴”亦在其中。后经罗氏考证,将“大夏真兴”断为十六国“大夏”赫连勃勃之“真兴”年间所铸,终有论断,学人拱手信服,后人均持此说,因此罗氏颜其居室曰“赫连泉室”。

(注: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江苏淮安人。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

     ③后天津大收藏家方药雨以重值获得罗氏旧藏。1934年春,上海陈仁涛“绿雪馆”又获得方氏全部藏泉(钱)。5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绿雪馆”全部藏泉,此枚李氏旧藏亦在其内。     

      在40年代,方药雨重新收藏古泉,又获一品“大夏真兴”钱,此泉得自北京,钱文夷漫不精,建国后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此系第三枚。


  天津博物馆藏“太夏真兴”拓本钱径2.3厘米,穿宽0.8厘米。(采自杜金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丝路货币》,《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S3期)

     ④另有郑家相先生(我国早期钱币学研究专刊,中国泉币学社出版的学术刊物《泉币》总编辑)于1944年中国泉币学社第147次例会上,展出一品“大夏真兴”钱,供同好欣赏,此为面世的第四品大夏真兴钱。此泉后归上海大家沈子槎先生收藏,亦于1954年上海泉家祝寿泉帖上出品,此泉后在1959年捐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此为第四枚。

     ⑤第五枚是陈仁涛旧藏。1955 年,国家文物局将购买的陈仁涛旧藏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国博藏沈子槎捐赠太夏真兴 此钱有内外郭,钱文为隶书,铸于夏真兴年间(公元419-424年)。钱径2.3厘米,穿宽0.8厘米,郭厚0.1厘米,重2.2克。(照片由国博提供,拓本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第129页)



  ⑥国博藏鎏银太夏真兴钱。(沈子槎藏)径2.35厘米,穿宽0.74厘米,郭厚0.1厘米,重2.5克。(照片采自《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萃》第42 3页,拓本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第130页)这是第六枚。

     ⑦1988年甘肃天水又发现一品“大夏真兴”钱,此钱出于1946年间,沉寂四十年。1989年杨鲁安、卫月望先生相继鉴定,一直被甘肃武威某藏家收藏,此泉后录入《甘肃历史货币》《甘肃钱币选粹》二书中。此为第七枚。现藏于靖边博物馆收藏。


  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建立“大夏”,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417年联合东晋攻灭当时北方最大国家后秦,次年从东晋手中夺取关中,一跃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恐怖的霸国。“真兴”是赫连勃勃所用四个年号中最后一个,其时的大夏国国势最为强盛。由于夺占关中,获取许多财富和战利品,因此“大夏真兴”用料讲究,铸工精美,但这种钱长期以来一直鲜为人知。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夺取长安城,由原来的大夏天王、大单于改称皇帝。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公元427年,北魏攻取统万、长安,赫连昌逃到上邽。公元428年,魏军进攻上邽,俘虏赫连昌。赫连定逃到平凉自称皇帝。公元431年,“大夏”被吐谷浑灭亡。

      按这段历史,“大夏”王国和它的钱币“大夏真兴”最多就存在了24年(407-431年)。铸造和流通时间短的“大夏真兴”,如铸造量寡,体小轻薄,又“鲜为人知”,于现世二百多年而盛名不衰,存世至寡,如凤毛麟角,当今该是何等珍贵!

       但随着国内不断地发掘和发现,现实层出不穷的“大夏真兴”币似乎又在破除此钱的“无比珍贵”之誉,其实此钱存世并不止几枚!

      笔者非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靠互联网公开信息,仰人鼻息地对此钱的历史背景暂且表述至此。

      撰写本文主要的意图是想以积四十余年来极难收藏之三枚“大夏真兴”钱为研究样本,结合前述已被钱币收藏家认可的钱币图样,讨论“大夏真兴”钱本身的特征,包括钱币的材质,钱币布局结构,币文书体,铸造工艺特征,存世包浆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对此钱的比较实际的辩伪存真。

    二、先展示几枚私藏品的图样及几何、物理参数:

     1、直径22.5mm,厚1.6mm,穿7.5mm,币文高0.6mm,重3.7g。除去中穿,币文凹陷的计算重量,计算材质比重约13g/cm³,结合钱币表面色泽,推测材质可能是金银合金。



  2、直径22.0mm,厚2.2mm,穿6.5mm,币文高0.5-0.7mm,重5.2g。除去中穿,币文凹陷的计算重量,计算材质比重约12g/cm³,结合钱币表面色泽,推测材质可能是金铜合金。



  3、直径22.2mm,厚2-2.2mm,穿6.4mm,币文高0.7mm,重5.01g。除去中穿,币文凹陷的计算重量,计算材质比重约12g/cm³左右,结合钱币表面色泽,推测材质可能是金铜合金。



  三、钱币的铸造材质和表面氧化特征

     从文前介绍的前人发现的“大夏真兴”钱的数据看(数据不完整),仅有中国博物馆藏一枚有数据,直径23mm,重2.2克,厚度不详。但根据同规格钱币推测,可能是“铜”质比较可靠!而自藏品的材质是金银,金铜合金币。

      这种用材比较符合赫连勃勃在“大夏”“真兴”面国势最强,用料讲究,铸工精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纪念币”,以炫耀自己强大地位的实际。

      第一枚藏品是原滋原味的,我推测银多其他重金属比例稍底,导致钱币表面凸起部位银光闪闪,精致精美的状态。在币面地章上有泛银颗粒黑褐色氧化物,在币背有绿色和褐色氧化物。

      而第二,第三枚钱币在初获时被污秽物包裹,不见其真实面物。清洗后显出重度鎏金或金铜合金铸造物的本色。在地章和币面凸起部分都呈现出金质体颗粒结晶状态,金光闪闪,自然,坚实,能历经1800多年而仍金壁辉煌而令人赞叹!

      这两枚钱币的含金量在60%左右,是那个年头比较时兴的金币比例。

    四、钱币的图样布局结构特征

      1、钱币“大夏真兴”四字均公整地排列分布在中穿口上下左右位置,

“大”,“夏”二字接缘离廓,“真”

“兴”二字接缘,接廓。

      2、钱币中心穿口为阔穿,穿径在6.5-7.0mm之间。

      3、内郭重好或单廓。但从公布的几枚早期发现的同款币中三枚系内廓重好,有两枚单廓,我的藏品人三枚均为“重好”,则有重叠成双方环状的内廓。我认为,这是“大夏真兴”钱铸钱的绝和,纵观已知的古钱币,这种“重好”内廓是钱币之唯一!反过来,内廓非重好的“大夏真兴”钱值得研究。

     这种“内廓重好”的双廓肉细,宽度约0.2-0.3mm,两廓肉之间的凹陷线条宽不足0.1mm,“重好”线条均匀,正常浇筑的结果是几无粘连,这种携刻和铸造工艺在2000多年前是非常了得之功!令仿造难度大。

    五、钱币币文的书写,携刻和铸造工艺特征

     1、 钱币上文字书写有隶书韵味,此处“太”字同“大”。钱币的“太”字有写成“大”的。这可能是不同铸模携刻字的差异或因铸造工艺的差异。“太”字中间的“、”的位置也可能与钱模携刻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但我以为,只要中间是“重好”廓,“太”字有“、”为“太”,无“、”为大,“、”的位置有少许差异不影响对钱币真伪的判断!

      2、“太”字的一横较长,几乎与钱币上部外缘相接但实际未接。仅左一“丿”之端头与外缘接,右“\”尾加长上扬,均与穿廓上框离开。“撇”的尾部与穿廓上框端持平,而“捺”的尾部长过穿廓上框近2mm。

      3、“夏”字为减笔书体,“夏”之上部中“目”减化成“日”,且“日”

之最下一横还“隐起”,特别细,短,浅,如铸造不好,可能不见。“夏”之下部,原一个“攵”,变换为形如

“女”,左一“丿”未出上一横,而这一横与“夏”之上部并未接,中间有一个非常细(约0.2mm)的分豁。这也是此钱携刻和铸造工艺上的一个亮点,伪品多难以逾越。

      4、“真”字也是被减笔的字。

“十”字头的一竖简化成一竖一横,竖之上端头与内穿廓接,“真”字中间的“目”,总共是四横,简化成只有两横,还有“隐起”,如铸造工艺不到位,中间两横可能非常浅淡。“真”

字“目”下一横和底部两点非常完整。两点短头与在缘相接。

      5、“興”字系繁体减笔,保留了

“興”字上部的大体结构,但少去了8-9短横笔,保留了下部一横,左右两点成“八”字。一横左右端与外缘和内穿廓框相接。

      以上币文的减笔,简化,携刻,铸造均有相当的工艺难点。为防伪之难度,难以置信!

    6、这种钱币面外缘肉宽均在1.5mm左右,比较均匀,而币背的外缘均不太规整,有偏圆和偏心的状态,一部份肉厚,一部分肉细。且币背的内穿廓均较宽,离地章的高度浅,有边缘漫漶不清之态。

      据史书记载,“大夏真兴”在造型上,有莽钱遗风。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政权,在其当政期间把所铸钱币艺术推到了一个历代钱币之高峰。莽钱版别虽多,但极为精美,币材优良,铸造工艺讲究。已采用铜模、石范、陶模来浇铸钱币,工艺先进,其布泉、货泉精致程度几乎可与后世的机制钱相媲美。令往后的钱币铸造精度多有不及!这从本文对现有钱币的铸造特征的分析可见一般。

      我以为,通过对几枚同款钱币的这些特征的研究结果,可用于对现有真伪

“大夏真兴”钱币的辩识之参考要点。

      目前,“大夏真兴”钱真品存世仍然稀罕,其价值高昂。 2004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曾以165.7万元的高价成交一枚。这种高价值的高端钱币是伪作者仿造的重点目标,也是藏界追索的高端藏品。

      世面上真伪并存,有心的钱币爱好者必须睁大眼睛,从该钱币的多个特征中去比较鉴别,不要入了造假,售假者的圈套!

      我掏神费力地研究之目的,除了对此钱币有敬畏之心的欣赏之外,就仅仅为了更深入地对他进行研究,寻找特征,希望对有相同爱好的泉友有所奉献和启示。但如有错误引导,敬请原谅。

        2023年7月26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