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晓戈 | ​低物欲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手工艺?

 石道手工艺 2023-07-26 发布于福建

低物欲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手工艺?

近年来,工艺美术行业开始进入一个漫长的冬季。最近和朋友们交谈,都是感叹生意清淡,赚钱不易。一些人转行了,一些人在观望,一些人还在坚守。什么时候能回暖?这个确实很难说,实体经济整体回暖之后,工艺美术行业的春天才会随之到来。

如果仔细回溯,工艺美术产业的调整应该要从10年前“八项规定”颁布时候算起。而自改革开放到2012年的三十多年间,工艺美术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野蛮生长”的特殊机遇,从业人数的爆炸性增长、现代加工工艺的引入、物流的发展,都让工艺美术行业的产能在2012年前后达到巅峰。当年只要做得出就卖得掉、无论多高的价格也有人买单的情况,也让业内人士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盲目地扩张产能也为工艺美术行业积累下巨量泡沫。今天行业的持续遇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消化曾经极度过剩的产能与虚高的价格泡沫。

20世纪80年底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富豪,是助力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一代消费者。他们从物质匮乏的时代一路走来,自然对于富足与奢华的生活充满向往,希望用对物质的占有来证明自己在事业与财富上的成功。他们的这种消费是炫耀式的,视觉上的华丽震撼感是居于首要地位的,高价的工艺品是证明自己财富与身份的名片。于此同时,工艺美术行业也在主动或被动地迎合他们对财富、对身份的想象,甚至创作一些低俗的作品来激发他们的物欲。这种消费思路与创作模式是无疑是十分畸形的,没有文化与艺术的引领,任由商业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无异于“盲人瞎马走夜路”。

如今第一批富豪已经归隐江湖,新一批的富豪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更国际化的文化与艺术视野,也有更多的艺术品消费与投资的渠道,他们在艺术品味上与前一代人是存在“代沟”的。面对这样的新一代消费者,延续以往的创作模式而希望他们来为老产品买单,这是不可能的。工艺美术必须要创新才能有发展的机会,不要去埋怨消费者不消费,而是要明白,不可能用30年前的艺术风格去引发当代人的消费冲动。

时常还会听到工艺界的朋友会开玩笑说:“又在搞创作啊?要参加什么展览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值得仔细琢磨。做创作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一个特殊行为呢?参加展览本来也是展示自己艺术的好方式,但似乎也变成了一个特别的事情。而且两件事情的叠加,让创作这个事情有种特别的魔幻感。我想,也许在很多工艺人的心中,都是将制作工艺品视为一个“生产性”的重复劳动,干活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要按市场需求生产些好销售的“尖货”,花费精神做些可能不好卖的特别的作品,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材料,也就是在耗费生命、浪费金钱。

可是,他们忽略了内卷的危害。如果每次“干活”都是为了跟随潮流,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最终他们会被市场上海量的同质化商品反噬。而这种内卷式的生产方式不会让整个行业产生任何的进步,这些没有个性的“流行商品”不具备任何个人特征,无论材料多稀罕,工艺多精致,都只是可以署上任何人名字的“行货”而已。做点有点个性的,能够让人一眼认出是谁做的东西,和做那些没什么个性的谁都不知道是谁做的东西,究竟哪个更浪费时间呢?

当然,是否参加展览也变成另外一个让人纠结的事情。以往的展览都是专业人士相互交流的平台,参加展览可以展现自己的新作品;也可以看看各地的同行们都在做什么;参加展览并通过同行的认可并获得奖项,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展示自己的空间更加多元化,网上有海量的新的资源可以参考,以往参加展会的意义就减少了一半。同时,现在到外地参展,运输费、差旅费、展厅布置都花费不少,而如果销售不顺,参加一次展览可能花费甚巨而收效甚微,加之一些展览奖项的评比过程中并不透明,也让各类展会变成一个名利的战场。一来二去,参展也就变成一个充满目的性的活动。而为了参展、为了评奖而特地去制作一些更有利于评奖的,与自己往日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无疑也确实是一种“怪异”的事情。


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需要手工艺人为这个社会提供更新奇有趣的文化性产品,而不是通过勤奋努力去生产海量的“物质性”“功能性”的商品。当代的工艺人的身份也在逐渐改变,也在逐渐成为用手工艺来服务生活、展现个性风格的艺术家。无论有怎么样的保护机制,传统的工艺都不会自然且必然地继续兴盛,在当代海量的图像与娱乐方式的竞争下,只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招牌是无法延续老手艺的生命力的。行业的整体遇冷也是从业人员的一次调整,那些只会“重复生产”的手艺人必然会被淘汰,只有那些勇于创新,并乐在其中的人,并能为这个时代创造精神性的文化产品的艺术家们,才能真正在行业中扎下根来。

低物欲的时代,也会让我们抛弃一夜暴富的幻想,回归生活本身,认真地去认识并发掘手工艺本身的价值。只有具备了无中生有,以平凡的材料创造乐趣的能力,才能以艺术的敏锐与睿智的表达方式与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保持互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寒流确是让整个行业冷静下来,重新反思传统手工艺当代价值的一次机遇,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物介绍

王晓戈

湖北武汉人,美术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