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先达: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

 海纳溪流 2023-07-2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江西鄱阳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组长,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陈先达教授专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陈先达文集(14卷)》《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6卷)》《陈先达自选集》《哲学心语》《回归生活》《信仰与探索》《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4卷)》等10部;合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人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总览》《被肢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6部;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历史唯物主义新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曾获中宣部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1999、2003、2017),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最美教师”荣誉称号(2015)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6)。

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

文学要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哲学同样应该跨出神圣的哲学殿堂走向生活。其实,哲学原本源于生活,但它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远离生活,从地上升入思辨的天国。
在人类哲学的童年,哲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为解决人类生存中所面对的问题而产生的。当人类的思维跨过对人类自身存在和它面对的自然力量以及原始神话与原始宗教的解释时,就进入了哲学领域。比起具体的栩栩如生的神话的形象,哲学思维无疑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点,但思辨性不同于思辨哲学。因为对世界统一性和宇宙生成论最早的哲学解释,都是从可见的对人类自身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出发的。
人类的生活经验不同于科学结论。生活经验依赖于观察,而科学结论决定于科学实验,所以最初的哲学总是与对生活的经验观察不可分。当被称为西方哲学第一人的泰勒斯说,万物来源于水,它表达的是一个事实,这就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水就没有动物,没有植物,也没有生命,因而也就没有生命世界。万物来源于水,这个道理并不来自科学的研究而是源于生活事实。生命万物对水的依赖是普遍现象,所以这个命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例如,中国哲学也有同样的思想,《管子·水地》一文中就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在这一点上,管子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泰勒斯的观点。
水在人类生活,包括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地位。不仅上述的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道德和人性问题,都源自对水的特性的体悟。《道德经》对水的德性可以说是称颂备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荀子·宥坐》中通过子贡与孔子关于水的对话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这一特色。《荀子·宥坐》是否为荀子后学所作,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保存了重要的哲学思想资料。

图片

据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的回答完全以水来比喻儒家的一些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他说:“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伕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至于孟子与告子各自以水为喻来表明自己的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也表明古代哲学与人类最切近生活资源的联系。
同样,气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西方的阿那克西米尼说,气是万物的起源,没有气,人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气,开始说的就是呼吸之气。气,在中国哲学中更为重要。气的一元论和气的本体论,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支柱。通天下万物一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之前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主导思想。气支配自然,“阴阳失序,乃有地震”;气支配社会,王朝的灭亡是气数已尽;气支配人,“有血气,然后有心知”,“精神皆气也”。骨气、气节、阳刚之气,都是对人的品质的价值评价。从其根源看,这个气论原初也是来源于得气则生、无气则死这个简单的生活事实。没有气,就是死人,死人是一切都无从谈起的。从呼吸之气到整个宇宙的浩然之气,就是从生活到哲学的飞跃。至于中国最早的“五行相杂,以成百物”的五行说,难道不是因为人若离开金、木、水、火、土,就无法存活吗?
哲学来自生活,都是从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之物开始的,可是哲学终究是哲学。它所寻求的是非经验的东西,如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统一性之类的问题,但它力图从可见的东西寻求不可见的东西。虽然这种直接源于生活的哲学观念是直观的、朴素的、非科学的,但它确实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在中国哲学中,这种直接源于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韩非子·说林下》中关于以刻削即雕塑的道理说明办事留有余地的重要性,他说:“刻削之道,鼻莫若大,目莫若小也。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皆然,为其可复也,则寡败矣。”至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之类都是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错误加以故事化的哲理寓言。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到处有哲学问题,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多一双体察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性的哲学眼睛。这双眼睛就是哲学智慧。

图片

中国的《易经》是一部包含丰富哲学思维的不朽之作。它强调的就是哲学与生活的联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于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观于鸟兽,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根据人生的经验,懂得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终究不会有好结果;根据社会的变动,懂得应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样才能身安国保。这些极具哲学智慧的思想,都是与直接观察自然、社会与人生,从中得到的生命体验不可分的。
从科学的角度说,许多哲学命题似乎不可能成立。实证科学并不表明天行健,更不能从中引出君子自强不息的结论;也不表明地势坤,从中引出厚德载物的道德教义;至于盈不可久这种辩证思维,更不可能从根本不存在的“亢龙有悔”中引出。古代人的哲学思维,是直觉的体验性的思维,不可能根据自然科学原理来判断。尼采说过,不可证明的哲学推理不仅仍然有价值,而且一般说来比一个科学命题更有价值。就哲学命题中可能包含的智慧而言,尼采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把哲学置于科学之上。
如果说,最初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从可见的东西中寻求不可见的本质,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从不可见的不能感知的“东西”中寻求对可见的东西的解释。不是哲学原则来自生活,而似乎是生活依赖哲学。哲学的发展与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成为超越和凌驾于世俗生活之上有权解释和裁决世俗生活的最高原则。在西方中世纪,作为神学婢女的经院哲学,就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脱离的关于彼岸世界和人的来世的哲学。神是宗教哲学用来解释世间一切现象的最终原因。
文艺复兴以后,哲学经历了从神到人的转变,是哲学从天堂再度进入人世的过程。人重新在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可是这种人只是认识的主体,而不是生活的主体。它已经高度理性化,变为理性的存在物。人的理性过度神圣化就会被独立化,哲学就会通过这种独立的理性再度升入神圣的天国,变为思辨哲学。这种哲学的特点,同样是轻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认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是永恒的、不变的、超越于人们感性经验之上的超验的东西。这个超出人的经验的东西,只能是无人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和精神,实际上就是宗教中的神的别名。
当哲学家以探求不存在于现象之中而存在于世界现象之后的东西作为哲学的最高追求时,就必然远离人的实际生活,变为一种由地下升到天国的思辨哲学。这种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达到极端。例如,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就是把名之为绝对观念的理性视为实体和主体,全部哲学就是这种观念的自我认识。人类生活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反而变为他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注脚。
哲学发展的上述两种状态,都存在不可克服的缺点。西方或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学说,以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统一性,虽然立足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世界;思辨哲学关于个别是一般体现的观点,虽然包含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观点,但由于它在个别之外寻找一般,在现象之外寻找本质,必然轻视现实生活而高居尘世之上。
思辨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实际上是纯概念的逻辑推演。它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连生长在思辨哲学气氛最浓的德国的叔本华都不同意哲学只在纯粹概念中讨论生活的观点。他说过,对哲学的奇怪和糟糕的定义是,哲学是一门由纯粹的概念组成的学问。康德也得出了这一结论。真正哲学的生成不可能依靠编织纯粹抽象的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和内在的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要在哲学里做出真正的成就不可能通过试图组合概念就能达到,就像人们经常做的那样。人们无论怎样抬头不看地上,有心有脑的他们也不可能在世界发展中始终不曾投入行动和感受到完全彻底的震撼。尽管叔本华自己就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者,但他反对哲学龟缩在纯概念领域的意见还是有道理的。
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要妥善解决哲学与生活的矛盾,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就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哲学问题,把它升华为哲学智慧并以浓缩的方式变为哲学概念、范畴和哲学命题。
哲学必须始终保持与生活的联系。它不能高踞由概念与范畴牟砌而成的神圣哲学家殿堂之中,而应该重新回归人的实际生活。

来源:陈先达:《哲学与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第82-9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