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章取义的力量

 枯藤老树1 2023-07-26 发布于浙江

断章取义是个成语,原指不顾原意而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现泛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只根据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一般把这词当成贬义词看待。
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的先人却把断章取义当成一种时尚大加推广。在他们眼里,断章取义不但不是罪,反而是才华和荣耀的象征。
在社交公开场合中,有时为了达到不便明说的目的,古人一般都会吟上几句出自《诗经》的诗句,巧妙转换成自己的意思让对方去领会。因为引用的诗句只是整首诗中的一章,称为“断章”,让断章变成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即称为“断章取义”。当然前提条件是对方不但要听懂原诗的意思,更要领会当时语境下诗句的特定含义。一个圈内人士要是不会几句诗经,更听不懂对方的言下之意,那是一定会被人笑话的。
说不好听点,断章取义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羊头是《诗经》,狗肉则是私货。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肚子里没点墨水,想断章取义也难!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出自春秋时期鲁文公13年,即公元前614年,距离今天可够远的。没办法,中国很多文明都出自那个时代。
这年冬,鲁文公到盟主晋国那儿去朝见。要到晋国就要先穿过卫国,不料刚到卫国就被卫成公强行截住。原来当时晋国是诸侯国盟主,同时也是姬姓国老大,但卫国这个姬姓国却与晋国关系不怎么好,就想请鲁文公在晋国面前求个情,同意卫国与晋国结盟,以重新加入晋国的朋友圈。
既是兄弟国发话,鲁文公不敢怠慢,真的在晋君前帮卫国说了不少好话,晋君看在鲁国面子上答应了这件事。
听说鲁文公有这么大面子,另外一个一直在晋楚间摇摆的郑国心思也活络起来,毕竟晋国才与自己有血缘关系,而楚国没有,与其倒向楚国还不如靠拢晋国。但郑国朝晋暮楚的行为早就令晋国不满,郑国想要讨好晋国还真无从下手,于是郑国君臣就想在鲁文公身上打开这个突破口。
鲁文公回国时是要取道郑国的,没想刚进入郑国就二次遭劫——他们被郑穆公强行拦下。像卫成公一样,郑穆公要鲁文公帮忙向晋国说说好话,让郑国重新做上晋国盟友。
上次为卫国说好话是顺路,但如果答应郑国请求,鲁文公君臣一行势必要走回头路重新回到晋国。古时不像现在,车马不便,一来一去就得花费好多时间。所以这事就让鲁文公犯了难,跟他一起的季孙行父也很不情愿再回到晋国去。
郑国君臣看出了鲁国君臣二人很不情愿的样子,但他们自有办法。什么办法呢,赋诗!当然,不是现场赋诗,而是从《诗经》中找现成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叫“断章取义”。
郑国执政子家开始赋诗了,他赋的是《鸿雁》的首章: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苦)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子家先以鸿雁展翅飞翔(肃肃其羽)起兴,引出“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意思是说那些征夫辛劳王事,一年到头得不到休息,就像那些鳏寡孤独之人一样可怜啊!
这是诗的原意。但如果以此意思去理解,那就不知道子家要表达什么观点了。原来子家在此处巧妙地将鲁文公比作“之子”,鲁文公一路奔波劳累,可不就是“劬劳于野”么?最后两句其实就是自比了,说我们郑国人,现在就好比那些得不到照顾的鳏寡孤独啊!
换言之即是:

你鲁君一路辛劳到处奔波,可曾看见我们这些孤苦的可怜人,我们无人照顾,饥困交加,你鲁君可不可以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们,帮我们向晋国这位大人去说说,让我们早日回到他温暖的怀抱?

跟随鲁文公的季孙行父(季文子)岂会听不出诗的意思?他心里实在不想再受车马劳顿之苦,但又不好明着拒绝,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方也不是明着请求呀,如果明着拒绝岂不是显得自己太没水平了?
季文子先说了一句话:
寡君未免于此。
“寡君”就是对自己国君的谦称。此句意思是说,我们寡君其实和贵国国君是一样的,也是鳏寡孤独一类需要可怜的人啊!
接着季文子赋了《四月》的首章: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诗的意思是:四月已经是夏天了,六月天就更热了。我们的祖先难道不是人吗,要忍受这样的痛苦?
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白了,翻译成人话就是:

我们太累了,不想再回去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如果对方稍微谦虚一点内向一点,这事也就到此为止了。可是郑国是什么国家?那是个从郑庄公开始就很牛逼的国家,他们想办到的事就一定要办到!
郑国继续赋诗!这次子家赋的是《载驰》的第四章:
我行其野,芃(péng)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意思是:我的马车行走在麦苗葱茏的田野上,准备向大国去控告,谁能帮助我呢?
有必要介绍一下《载驰》的背景。此诗说的是齐桓公称霸时发生在卫国的事。当时狄人侵卫,不但灭亡了卫国,还将卫国国君活活生吃,可怜堂堂一国之君竟被野蛮的狄人吃得只剩了一副肝。已嫁到许国的卫国公主许穆夫人听闻噩耗悲痛万分,她不顾国人反对,亲自赶往齐国向齐桓公求救,但半途许国人被劝回,悲愤无奈之下,许穆夫人写下了《载驰》这首光辉诗篇。正是这首诗让齐桓公感动万分,主动发兵助卫复国。
那么子家赋此诗的目的何在已经很清楚了。“大邦”在诗中是指齐国,但在这里就是指晋国,谁能帮助我们接近晋国呢?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你鲁君!基本上已经说得很赤裸裸了。
郑国使出的手段是如此“无耻”,季文子已经没有办法拒绝,只好赋了《采薇》的第四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意思是: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是将帅们的车。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季文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在最后四句: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

我们长途跋涉都已经累成狗了,但既然作为兄弟国家的贵国提出了要求,那我们就不辞劳苦再跑一趟吧!

该要说的意思就这样通过赋诗体现出来了。郑国人立马听懂了鲁国人的意思,当然是大喜过望。诗赋完以后是这样的:
郑伯拜,公答拜。
两国国君对拜,说明事情已办妥,一切尽在不言中。
可怜鲁文公,为了几句诗经和一个面子,刚从晋国回来,就又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子原路返回晋国,替郑国美言去了。
那么郑国托付鲁国的事究竟办得怎样呢?《左传》记载:
公皆成之。
不管是卫国的事还是郑国的事,鲁国都帮他们办好了!第二年,晋鲁郑卫等国举行结盟仪式,卫郑二国如愿再次进入晋国的朋友圈。鲁国之功实莫大焉!
这就是断章取义的正面力量,相对于公众舆论、自媒体和媒体断章取义所带来的强烈负面能量,古人的断章取义可要好得多了吧!
这或许就是孔子对《诗经》推崇备至的一个重要原因。(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