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卫国
上次说“德行就像攒钱一样”,这次又说德行就像太阳一样。到底它像什么?好像一个小学生头天学了3加2等于5,第二天老师又讲4加1等于5,被搞得一头雾水,一进家门就把书包摔沙发上了,气得大叫道:“我看数学老师越教越糊涂了,都等于5,怎么会呢?”如此说来,上次说“德行就像攒钱一样”,这次又说德行就像太阳一样,怎么回事?
太阳是光明的,只有到晚上才明白;人做事也是这样,这有做过之后才清楚,或者干脆到老年才明白过来——道德比财富更实际、更有用、更踏实,事虽如此,然未必能这样令人信服。德行也像学生考试一样,即使平时学习最用功的学生也未必考得令人满意的分数,更何况不努力用功呢?
今讲《左传》里有一个故事,说得是公元前600年,春秋时期陈国的事。陈国国君是陈灵公,这位国君就亏德。他和另外两位大夫都与夏姬通奸,通就通了吧,也就算了,还恬不知耻地炫耀本事。有人会问夏姬是谁呀?她是郑穆公的女儿,是陈国大夫御叔的妻子,也是夏徵舒的妈妈。有人认为夏姬很淫乱,这个咱不管。大街上的事多了,人家卖老鼠药没见过谁买回家里当茶饮。常言说,改变不了别人能改变自己。陈灵公和两位大夫就属于管不了自己的,管不了自己就修不了德行,修不了德行就要亏德,亏德而后就要会缺德之事,做了缺德之事就要遭到报应。一年以后,成灵公带着他的两位擅长吃喝嫖赌的下属又到夏徵舒家里喝酒,也是没话找话,说夏徵舒长得像他的另一位嫖友,那位恨不得巴结领导马上接话说像国君、像国君!结果可好,陈灵公被夏徵舒杀死了,没死的赶紧逃到楚国去了。这是前因。
然后是楚国楚庄王灭了陈国并把它设为楚县。这事刚办利索,之前派往齐国的一位叫申叔时大夫回国了,见到楚王说了句事情办妥我回来了,然后就退下了。这个时候楚国上下都在庆祝胜利,赞美楚王为楚国扩大疆土的丰功伟绩,而申叔时无动于衷。楚庄王动问他为什么这样?申叔时说可以让我说话吗?楚王说:“可以啊。”申叔时说,您的罪大了,讨伐陈国是讨伐夏徵舒杀害国君,这是讨伐有罪,可是您灭了人家的国家并据为己有这不是贪图它的财富吗?就像有人牵着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又夺走他的牛是一样的道理啊。好在楚庄王英明,又听了申叔时的话就恢复了陈国。这事受到孔子的赞扬,“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是不是,德行就像太阳一样啊!
人要有文采
祝卫国
文采就像一个人的文化,人的文化也如一个城市、一个工厂、一个家庭的文化一样。文化和城市、文化和工厂、文化和家庭犹如人身体里的骨骼和血脉一样。如果所举是人,那它就叫人;而不是说这是城市文化、那是工厂文化、这个那个啊的是家庭文化,可以说,这是保定、那是长城汽车、这个那个啊的是咱们的家。
人要有文采,是没有才要的;是该有的而没有,才要的,有了就是人。
学校也是这样,学校里的建筑和师生是看得到了,而它的文化是看到而感觉到的。说,这学校好漂亮;师生有气质,好了,这是学校文化,而当我们说的时候——它是长城学校。我看过一些没有文化的学校,我只是这么说说,因为这样写方便些,其实没有文化也是文化。你比如说,奥运会长跑冠军是冠军文化,冠军文化是实力、精力和智慧的文化,再上升可以升华成国家文化;而跑最后一名也是文化,它是拼搏文化、竞争文化、民族文化。没有文化的学校——教室、操场和大门,或者大门、操场和教室;再进一步说,教室关着、操场闲着、大门闭着。那他们在里面干什么呢?讲考试,讲怎样升上实验中学,重点高中和一类大学,其他的没有了。至于是不是这样,是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不得而知了。在这些人看来,学校就应该这样!
据我所知,人等于肉体加精神。一开始的时候它们各占一半。久而久之,肉体大了,精神小了。所以,越长越烦恼。你看,房子、汽车、美女(壮男)都是肉体私欲,精神的私欲是什么?旅游、喝酒、玩乐,还有什么?大人小孩谁都不愿意干的事也是最最主要的:一个是勤奋,一个是学习。我们将来不远的将来输就输在这两样上。现在人多在肉体上用心用力用钱而不在精神上下功夫,看看给肉体看病医院有多少,再看看给精神看病的医院在哪里。
今介绍《左传》一段经文。“郑伯与公宴于棐(fěi)。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1]这段经文说什么呢?说是在公元前614年,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想请鲁国鲁文公帮忙与晋国和好。从春秋地图看,晋国在西北边和齐国、卫国、郑国连接,郑国在南部和晋国、卫国接壤,鲁国在东,三国呈三角形状,三角形中间是卫国。郑国求鲁国帮忙是因为鲁国和晋国是盟国。说起来话长,鲁文公这次拜访盟主晋国晋灵公直接经过卫国,卫成公拦住鲁文公帮他个忙和晋国说和;回来经过郑国棐地,郑穆公接住宴请并请求鲁文公帮忙和晋国和好。这次鲁文公不像先前帮卫成公那样痛快了,刺溜滑光的,但吃着喝着也不好一口拒绝。实际上,鲁文公也很无奈,一者自己这趟差事也不是受欢迎的,是对扈地之盟的补偿,人家盟主晋国新君晋灵公上任,让盟国前来贺官,偏偏这个时候鲁文公迟到了;再者刚回来又要回去更是不愿意。这个时候就不是吃几块肉、喝几盅酒能够摆平的,这个时候就要靠外交手段,然外交手段不是蛮横无礼——不答应就别从这里过。它靠得是文采,让鲁文公不得不答应、不得不帮这个忙、不得不佩服这个难缠的朋友。现在,回顾一下前述经文:
子家是郑国大夫归生,赋《鸿雁》(《诗经·小雅》篇):“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2] 听了这句诗,感受内中情怀,又怎么好推辞呢?
季文子,季友之孙(“三桓”之一,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鲁国大夫,赋《四月》(《诗经·小雅》篇):“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3] 可是,国君和我离开家已经这么久了,思乡祭祖,你就别再让我们返回晋国了。那个远古时候的交通可想而知。
子家又赋《载驰》(《诗经·鄘风》篇):“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4] 寓意小国有急,请鲁国偏劳。
文子再赋《采薇》(《诗经·小雅》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5] 啊,如今连安居都做不到了,辛苦、辛苦,愿为我郑国再往晋国求和!
两位大夫诗来词往,妙语如珠,只把不能办成的事说得不成也成,感动得鲁文公爽快地答应为老朋友再跑一趟晋国。
这是文采。
[1] 郭
[2] 引用百度汉语翻译。意思是: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3] http://so.gushiwen.org/view_201.aspx
意思是:四月已经是夏天,六月酷暑就将完。祖先不是别家人,怎忍让我受熬煎?
[4] 网址同上。意思是:前往大国去求援, 依靠谁来帮我忙。
[5] 引用百度汉语翻译。意思是: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德行就像攒钱一样 祝卫国 德行不是拍卖行一锤下去成交的买卖,它是变化的。但凡变化的都需要去适应它,适应它就需要勤快,而勤快就是一个人的德行,日复一日的勤快就是德行的积攒。德行就像攒钱一样。 《左传》里晋国大夫郤成子对其他官员们所说的话就像德行的润滑剂一样,让德行运转起来了。有人会问那润滑剂是什么?很简单,他不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它就是勤劳啊!经文大致是这样的:郤成子谋求和狄人各部族和好,其实,狄人也有借坡下驴的意思,他们明白和晋国和好了也能免受其他流氓无赖国家的欺负,可以认为是一举两得之事。对于晋国来说是一件无奈的好事,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对付狄人就像家人对付老鼠一样。这次,郤成子把众狄国头头都召集到狄人地区的櫕(cuán)地,当然,晋国的大夫们也要赶到那里。一开始的时候,晋国大夫看不起夷狄,想拿大——提出要开会也要到晋国来!这种正是人之通病,这种病的症状是:人家不听话、找他事、挑战他,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反而露出一脸笨相;可是,一旦求他时,他就蹬鼻子上脸,你看,手背了、腰直了、头仰了,看不起人了,起架子了,显出德行寡淡的原型了。郤成子是看不起这种人的。现引用经文中郤成子所谓德行,他说:“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①]”又引用《诗经·周颂·赉》:“文王既勤止。”[②]又说:“文王犹勤,况寡德乎?”(意思是,文王尚且勤劳了,更何况寡德之人呢?)[③] 所以德行啊,挺重要的!平时也不觉得怎样——饿,不能充饥;冻,不能御寒;苦,不能解忧;悲,不能消愁。可是,用它的时候才知道深浅、厚薄、大小、多少,就像家庭花大钱买房子一样,我不管你平时日清族、月光族,还是啃老族,反正都要洋鬼子看戏——傻眼! 所以呀,德行就像攒钱一眼。 [①] [②]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pǔ)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于(wū)绎思。 文王勤勉一生,我一定将他的德业继承。诸侯们要牢记,我前往只求天下太平。你们接受周朝的命令,啊,快好好地思忖。 [③] 思维线路图 祝卫国 我想我所言思维线路图是一种思想问题之方式流程,它是从另外角度解说通常问题,使本来以为“不正常”的问题思考方式成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生活中不乏其例,人人可用于思考,然后是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左传》里的一个故事,下面介绍之。 秦晋崤之战写的挺有意思,晋襄公像与他的老爹晋文公发动的城濮之战一样,也是自己率领晋军与秦军战斗。为晋襄公驾车的是梁弘,车右是莱驹。晋襄公捆绑了秦军俘虏让莱驹杀之。俘虏意外地大叫吓得莱驹把武器都掉地上了。这个时候,晋大夫狼瞫手疾眼快斩杀了俘虏并救了莱驹。这一出奇表现得到晋襄公的奖赏,狼瞫代替了莱驹车右一职。常言说,好事赖事都是变化的。在后来的“箕之役”时,晋国统帅先轸罢黜了狼瞫,让狐毛之子狐鞫居代替之。这个时候换了谁也不干。狼瞫十分恼火。不干归不干,恼火归恼火,不过,狼瞫的思维方式确实很独特,你看: 朋友说,你杀了先轸吧, 狼瞫说,不能,这不叫勇敢,因为勇敢是为国家所用而死。 朋友说,那你去死吧, 狼瞫说,暂时还不能,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死的地方。 你看是不是,即使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被免官,他所表现出来的恼火却仍然与众不同。接着看: 狼瞫说:“我因为勇敢担任车右,没有勇敢而被废除,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着说,“说上面的人不了解我,如果废黜恰当,那也就是了解我了。你且等着吧。”[①]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一般人难以做到。我肯定没有想到,当然更谈不上做到。 以后,到了彭衙之战,狼瞫战死疆场上,践诺了他对勇敢的诠释。这个时候君子发话了,他说“狼瞫这算得上是君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诗经》说:‘君子如果发怒,战乱差不多很快就可以阻止。’又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就整顿军队。’狼瞫发怒不作乱,而冲进秦军战死,可算得上是君子了。”[②] 以下是《思维线路图》: 君子——勇敢(是本领)——合理(奖惩)——发怒(在于己) ——正义(合情合理对待奖惩)——君子(只有君子才如此) [①] 郭 [②] 同上,同页。 作品的灵气透出字里行间 祝卫国 灵气这东西不容易触碰,不像物品明摆在那里一眼能看出它的用途来。咱举两个例子。 先说指甲刀。我常用“777”牌子的,无论正口还是偏口的,这东西有灵气——“压感、切感、手感”都那么得心应手。好像它知道我怎样用力、怎样剪指甲和怎样切掉茧肉一样的随心所欲。我似乎觉得通过这铁玩意儿能感受到人的心灵手巧一样。最近,应急需要再买一套,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牌子,实在不行就买了另外一个牌子,外表一样地明光发亮也只有牌子那点区别,用时才发现他就像木头一样的愚笨(迟钝),由原来的心灵手巧成为心笨手拙。这里面没有灵气,没有人所用的心力。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是深有体会的,在学校里的时候,虽然大伙都是老师、职工或者干脆加上学生,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好职业、好年华吧,可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差别很大——把教学看成教学、把工作看成工作、把学习看成学习,其他的与己一概无关。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只是一所学校而已,它是没有灵气的。它缺少了什么?缺少了“心”,就像车间工作八小时缺“心”,心不在产品上,如果在的话拿指甲刀就不会像木头了。学校缺心会怎样?就会变成死气沉沉的,他虽然有学习、分数、考试、升学,但是它是机械的、死板的、僵化的,所以学校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文化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灵魂,也就是它本身是有文化的地方,但是并没有文化的气息。总体感觉是,在那里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舒服。 再说一个历史故事。咱们知道春秋时期秦穆公在位38年,他执政时期秦国打败晋国称霸西戎。谁的功劳?当然首先想到的是他了;他一个人行吗?当然不行了,他有一位贤臣叫孟明视,又是贤臣百里奚的儿子,当然还有蹇叔、丕豹、公孙枝,他们被称为“五贤”。秦穆公有一个最大最突出最优异的长处就是他看人全面,不是只看某一点(长处或短处),不像学校里只看考试分数,不看音体美德劳;再就是信人不疑,这样的好国君当然就有好贤臣,你问那怎么回事?就像蜜蜂热爱鲜花一样的道理。这贤臣刚才说了其中一个百里视(孟明视),百里视也有一个最实际最有用最有效的长处就是努力不懈,反思德行,也就是说他不仅有能力有德行,而且不断反省、不断深思、不断修正自己,也就是说能力不生锈、脑子不迟钝、用力又用心。最后是举贤荐能的渠道畅行无阻,这里也有一个贤能的人叫公孙枝,他最值得宣扬最值得效法最值得尊敬的优点就是心怀坦荡、忠心耿耿。所以在《左传》这段经文后面一连用了“秦穆有焉……,孟明有焉……,子桑有焉。”[1]它的意思是秦穆公就是这样的。孟明就是这样啊。子桑就是这样。读完顿觉很过瘾,真是好极了、好极了! 所以呀,作品的灵气透出字里行间 [1] 郭 事由己,不由人 祝卫国 事由己,不有人。说的是做事情成就有否,在于自己,不在别人。 我总觉得当前学校教育不如人意,其根本之因在于要什么、不要什么;要什么是指分数成绩,不要什么是指提倡做人。犹如《诗经》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采食葑和菲,不要只采叶子不要根。意指只获取了短处而丢掉了长处。要这么说来,采葑采菲的人只是看到了明面的东西并没有看到背后的东西。好像小孩子只喜欢能吃的东西而不喜欢能买任何吃的东西的钱一样。要这么讲来这个亏就吃大了。《夏书》上说:“怨恨难道只是在看得到的地方?看不到得到更要防备。”[①]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是这样,只知道要分数、追分数,不知道造分数的思想。一说有了分数来源于道德有人就不信,其实就像吃的东西和钱一个道理。所以一些人光想当个诗人或作家的就是不如意,光想当个老板或领导什么的也是不如意,光想考个好好分数或好学校什么的根本做不到,这又是为什么?我觉得他们弄不明白人之本位,也就是说弄不明白干什么、干成什么样的道理。就像铸剑师傅只要宝剑锋利就够了,至于卖给谁就不是自己所考虑之列了。举个弱智一点的例子,卖给好人弄的锋利一些,卖给坏人弄得粗钝一些;像我们过去的产品送给内部的就是好东西,卖给客户的就不一定了。你以为别人都是傻瓜笨蛋,这个不多说了。想一想,我们的学习、分数和升学还有多少秘密、宝典、神谕可言?别再骗人了,说鬼话的不一定都是鬼呀! 换个思考的角度。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只图个捷径——一心只想一学就会,那过去那些个傻瓜大师们还弄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的游戏?倒不如让数学老师透露步骤打个小抄用复印机缩印成一百二十八开小方块带到考场不就得了。据我所知,人都想弄点泡沫出出名,就连喝酒也玩泡沫,明摆着一大堆人喝一瓶酒最后都说自己喝了八两,要是有十个人就能算成八斤,这一下子就多出了七瓶酒来。 当分担失败与矛盾时,人人都不得而知或于己无关。在学校教育里,学生考试分数高了一定是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庭的作用,如果考试砸锅了呢?我想不用问了吧。学习永远是一个系统,就像太阳和月亮、白天和夜晚交替一样,你说白天好还是黑夜好?学习和分数也是这样道理,你总不能把分数和学习分离吧。《康诰》说:“父亲不慈爱,儿子不诚敬,兄长不友爱,弟弟不恭敬,不要牵涉到别人。”[②] 所以,事由己,不由人。 [①] 原文出自:郭 [②] 同上,上册,第566页。《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 真的呀,成事在己 祝卫国 成事在己,我以前也不怎么信,总以为别人有什么捷径,有什么福报,有什么天运。其实都不是,而是自己。 我以前帮过别人的忙,过年见面时难免回忆一番,他说自己能做到今天这一步是我帮了他的大忙,我听了并不以为然,我倒敬佩他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吃苦,应该是这两样帮了他。我表弟学历不高,也并不是多么聪明的人,但他做事十分努力,特别勤奋,再加上从事的工作非常适合他的专业,使得游刃有余,现在事业做得很好、很优秀。还有一位在农村的表弟,学历只不过高中而已,家里又特别贫困,在农村搞种子经营又承包粮田,虽说辛勤又兼风险,但他一直坚持了十几年,这不,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盖起了一座三层小洋楼过上了富人生活。是不是小品里的一句话——我骄傲!另一个年轻一些的表弟,前些年在北京当兵,后来转业回家干农活,近两年又去北京打工,这次见面,我发现他说话气也粗了,常言说财大气粗,我相信一定是这个理儿。我说这些仍觉不够的,咱来看看《左传》里的故事说得令人心服口服。在鲁僖公28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发生了晋楚城濮之战。当时,楚国很强大,而晋国重耳即位四年多点,况且重耳流亡期间受过楚成王吃喝招待的恩惠。像后来的韩信为一饭之恩还要报答漂母,何况流亡公子还带着双肩扛嘴白吃白喝一竿子随从在楚国连吃带喝带拿呢?我们平时外出开会哪一次不是食宿自理呢?所以这个恩是必报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不够,我看应该翻江倒海了。楚成王与重耳聊天,重耳承诺如果战场上相见退避三舍。后果然应验在城濮之战。在这场决定未来霸主的著名战役中,楚军统帅是丞相令尹子文,晋军领袖是国君晋文公。为什么楚成王不参加对等战斗,是因为楚国根本不把晋国放在眼里。那为什么楚国会败?有段神话故事,战斗之前,子玉准备了战马饰镶的宝玉,河神发现了想归为己有,子玉不干;事后子玉的儿子大心和楚司马子西派大臣荣黄去劝说子玉把那套饰品给了河神,可子玉就是不肯。这位大臣看出了门道就对大心和子西说:“不是神灵要让令尹失败,而是令尹不肯为百姓办事,实在是自讨失败啊。”[①]后来,令尹子玉果然战败自杀。 我是说这个的——真的呀,成事在己! [①] 郭 行善不是一句空话 祝卫国 人应该不断行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把善作为活的善去做,这不是也不该说一句空话。 行善不单单理解为做好事,做几件好事,做多少好事,而应该是更为宽泛的善。从行为上行善做好事首当其冲,不论多么大的善、也不论多么小的善,只要是尽其所为、尽其所能、尽其全力的善都是平等的善,不分大小的善,不分主次的善、不分厚薄的善,因为这种善的行为才是主要的。从精神上行善是一种想象、一种向往、一种善思,是为善行为、为善境界、为善念头的善果,这个时候的行善是博大的、宽宏的、高远的,这种行善是学习、是思考、是分享,也是快乐。不因善小而不为。是无可替代的善语言、善知识、善品质,简言之,善包括善行为和善精神,这里说的时候是分而言之,然在具体的现实当中是一体的,也是常言知行合一。我是非常仰慕这句话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诗经》里一句,说得应该是善行的最高境界吧。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这句不应该是这种意思吧。可以这样思考这样一句话: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接着思想之, 此看非彼看,此山非彼山;前山是死山,后山即活山。 再接着推想之, 活山是山,山中有山、山在山中、山山相连,此即为山。 人生格言有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此凤凰亦非彼凤凰。 所以理解一句经典、格言、箴言的时候有一个思维主线——学即为用,与学以致用不一样。这里说得是思考道理。 我觉得,人应该坚守善行品德,奉为信条,始终如一,就像生活里被喻为死脑筋的人,这不过是信仰之土言土语而已。 说实话,人一辈子所做的只不过是为到老年时买单而已,因为这一切都不可更改,善恶分明,功过在案,清清楚楚。人只有接受的份儿。好也罢、坏也罢,在人生最终的成绩单面前只有哭笑属于自己的。恰如饮水冷热自知了。 仁厚小议 祝卫国 平平常常人,干脆说芸芸众生,把仁厚只当成仁厚。不是要仁厚吗,仁厚不就是仁厚呀?这就完了。 真正施仁厚者在于与心灵的融会贯通。举个例子。你们发现没有,现在的电视剧完全是在演戏,他们把演戏的效果用在戏而不是用在演,再加上内容空洞无物,再加上高大上的演员基本脱离了生活,所以戏就成了假戏假演,所以演员是在对台词,你一句、我一句,第一集完了,等广告、再等,然后再来一遍或者复制粘贴,有的凑集数不依剧情。演则不同,这里有了演的成分,如果演进了角色演就活了成为演与戏合一。观众看的是一台完整的戏,不是为了看几个演员。犹如读书、读小说,读的是书,书是系统,书里由故事情节、人物活动、语言风格,完整统一、不可或缺。演戏至少如此。仁厚也是这样,怎样使它成为系统的才称其仁厚。也来举个例子。在《左传》鲁僖公九年的时候,宋国的宋桓公御说(yue四声)病重。这个时候首要的任务不是给国君治病而是赶快说事儿;不像普通老百姓病了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管花多大代价也要救人,不是说事儿,问老爷子还欠别人过少外债,外面有没有私房。宋桓公病重说事儿的时候,太子兹父在爸爸病榻边上,恳请父亲让庶兄目夷来接替国君。爸爸说,你是太子为什么要把君位让给目夷呢?太子兹父说庶兄目夷年长并且仁厚。宋桓公同意了。可是目夷不干,他的意思是自己再仁厚也比不上弟弟,自己的仁厚只不过是个名称而弟弟的仁厚才是真正的行动。目夷是这么说的,他说:“能以国家相让的人,还有比这更仁厚的吗?……”[①] 今天,常听一句话,在家庭里有好酒留给自己喝,在卖肉的好肉留着自己吃。买菜的没有毒药的留在自己家,等等,这都不是仁厚。这样的结果让诚信丧失,诚信丧失了仁厚就没有了,结果自己很惨。 所以,你自己想生活的好就得从仁厚开始。 [①] 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