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中后期,晋国的总兵力大约是“车5000乘,兵15万”,而楚国的总兵力大约是“车6000乘,兵18万”。 晋国的兵力分为公室、氏族两部分,即:国君掌握一部分、异性大臣掌握一部分。楚国的兵力分为公室、大夫两部分,即:国君掌握一部分、同姓大夫掌握一部分。 秦慕晋制,所以它继承并发展出了封建制,即:君主专制制度;楚慕周制,所以它在春秋末期因为分封制而逐渐衰弱,即:氏族民主制度。 可以这样说,制度都有其强处,所以晋楚全胜之时不相上下;但也同有其短处,所以三家分晋、楚分而弱;回归到现代,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理论的现实化。 一 内向与外向 春秋时期,方伯之制即为内向改革,霸主之制即为外向改革。所以,虽然五霸都是方伯,但他们的取向是很不一样的。 齐桓公称霸之后,齐国尚没有向诸侯盟国收取贡品的记录;晋文公称霸之后,晋国已经出现了向诸侯盟国收取贡品的记录;这种行为的变迁,实质上是从周礼分封制的内向追求到君主专制制的外向追求的变化。 孙中山曾言:“方今中国之不强,固患于能行之人少,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 可见,人的思想观念转变问题别看小,但一旦种下便终会开花结果。 二 分封与封建 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包围聚城,把群公子全部杀掉。鲁宣公十四年,楚国围宋之役,楚庄王撤回分封子重申、吕两地的命令。 晋国杀掉同姓,楚国壮大同姓。前者打开的是“封建异性”的潘多拉魔盒,后者收获的是“分封同姓”的最后一张船票。 辛亥革命的成功,先驱者是新型知识分子。分封与封建,实质上也是人的问题。晋献公任用异性,所以才有了先轸、赵衰、士会、郤克、韩厥等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三 革命与改良 周朝原来的分封制,实际上是根大末小的血缘家族制;晋国发展的封建制,实际上是以智治民的专制权力制;血缘不以智力为先,专制不以血脉为先。 鲁闵公元年,晋献公建立两个军,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后又为太子在曲沃建造城墙。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派他们做大夫。 孙中山称:“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晋献公分封同姓、异性,同姓申生最后还是死于公室权力斗争,实质上这也是分封制之死。 四 后记 《左传》记载,晋景公因为灭了赤狄潞氏后,奖赏桓子荀林父狄人奴隶上千家,同时把瓜衍之县赏给士伯伯宗。羊舌职对这样的赏赐感到高兴,说:“《周书》上说'用可用之人、敬可敬之人’,说的就是这类的事情啊。士伯能用中行伯,国君信任他,也重用士伯,这就叫作明德啊。周文王之所以能建立周朝,也不过如此。所以《诗》里说:'利益布施天下而创立周朝。’就是说能施恩于人。遵循此道而行,还有什么不能成功?” 不以家庭为单位,很多诸侯根本活不下来;不以人才为单位,很多诸侯根本无法壮大;所以,“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才是先辈们给我们总结出的最好经验,而如何“用人、分利”就是这种经验的体现。 回头再想春秋这段历史,它就像一粒刚发出嫩芽的树苗和一位牙牙学语的幼儿,少了些残酷变革和屠杀,多了些顺势而为的春风。变革必须酷烈,却不知这会在多少人心留下永远不能修复的伤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