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历史】关于大方照相馆的一段口述故事

 中山历史 2023-07-26 发布于广东

阮施兰 (女)1936年出生,中山石岐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59年1月参加工作,中山大方照相馆职员,一直从事照相行业,1989年退休。

清代光绪十年( 1884年),中山人方升伟与朋友在孙文西路步行街口开设中山首家照相馆,取名“聚英”。随着照相行业的发展,他又增开了“全真”照相馆。方升伟去世后,儿孙几度分家,其孙子方清分得“全真”照相馆,并改称“大方”照相馆,大方照相馆就从那时做起的。

1946 年正值战后复苏,人民有的互报平安,有的申领护照,有的影印屋田地契,有的领取营业执照等等,给照相业带来蓬勃商机。同时,从外国进口的胶卷(菲林)、冲印纸(相纸》等。几年间,再有新开业的照相馆“新亚宝剑、玲珑、金城、大众、英明、白光、国华、美施、艺华、美真”等,竞争十分激烈。有的照相馆有华侨关系的,便委托海外亲友从国外带回旋转照相机,可拍摄长幅大集体照片。有的照相馆派人专跑街上业务,或到学校承接学生的毕业照。

1956 年1月,照相馆全部转为公私合营摄影院,关闭小规模的照相馆,大方照相馆凭自身优势得以保留发展。

1959年1月 29日,我正式进人大方照相馆工作,当年才19岁,一直工作到 1989年退休,是我唯一版的一份工作。

进去时当学徒,大跃进年代每个人都有工作,是登记分配丁作的,拿着介绍信到单位报到。虽在大方照相馆做了多年,但抽出去搞运动的时间较多,如=反、五反、肃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回城等,在知青办公室做过文员工作,因较年轻,也常被抽去挖人工湖(现逸仙湖公园),建孙中山纪念堂也抽去劳动过。

在大方当服务员,我在柜台负责写单,先开票后照相,如晚上盘点收少了钱,是要自己垫付的,那时没有假钱。当时照相馆好热闹,整个石岐只有3家照相馆,一家是大方,一家是真善美(烟墩山对面),还有一家是英昌,3家门市部就在一个中心点。

每当春节或征兵的时候,照相馆里十分热闹,人头涌涌,挤得水泄不通.真担心小朋友太闷热,要把小朋友梳博马( 抬高),排队的人多得厉害,写单忙到不得了,一个接着一个。当时 0.45 元一张半寸黑白照片,直到我退休这价格也未变过。生意非常好,连节假日都无休息,可能是因为明星代言吧,大方就是明星的名字,真善美也是老板的名,英昌也是。当年没什么商业竞争,公平经营,三家照相馆就像现在的分店那样,工资也一样。一天的营业额有1000 多元,一天要拍近 1000 张照片。

那时很流行学习,早上7点就要到照相馆政治学习,那时讲“阶级斗争”,9点正式开门营业,开始工作;直到晚上9点才下班,是三班轮值制改革开放后,政治学习已少了很多。那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按技术级别分配工资,刚进去当学徒时工资才17元 ,后 升 至24元。70年代后30多元,后升至60多元,1989年退休时100多元,现在的退休金 3000多元了。

发展变化的照相业

60-70年代,照相馆要派人下乡去拍照,到过珠海的海岛帮解放军拍照,帮学校拍毕业照、证件照,身份证照片等,家庭的生活照片拍得最多。一个摄影师配一个助手,我是助手,负责拿三脚架,帮他们摆好位置,然后将拍照好的底片拿回店冲晒,从拍摄到冲印照片要一个星期左右时间,拍毕业照快些。以前拍照没什么规定,拍集体相时,有的先唱毛主席语录歌后拍照;有的人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大方照相馆当时有 20 多名员工,经理是黎远桂、何辉。

每逢节假日、春节、学校学生毕业、参军入伍等,照相馆都挤满了人,都喜欢在人生的转接点时拍照留念。整个照相馆里都是排队的人,为维持铺面秩序,不得不架起拦截人潮的告示牌,请顾客预约照相时间。暗房的技术工作人员 24小时轮流上班,摄影师下乡驻点照相,分流镇区赶来照相的人流,且-去就一个星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二天就要拍摄100卷菲林。

中山是华侨之乡,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中山的华侨。改革开放后,他们不时回家乡探亲,有的寻根问祖,有的海外乡亲人回到家乡,与亲人到大方照相馆合影留念。这种照片我们很快晒好给他们,因为其探亲的时间有限,让他们带回居住国留念。

大方照相馆有 2层楼,底层拍照,二楼冲晒。照相程序是首先拍照、冲洗胶片、晒相、晾干相片、裁切、装袋等。有的需要人工修整底片,用铅笔修整很小花点,修完底片就拿去暗房晒相。过曝光的底片较少,晒出来的照片要用清水漂浸,去掉表面的定影液。风景照片一般晒光面相纸(另一种是绒面相纸),还要将照片“抛光”,一张一张放进光板机里,还有用烤炉烤干照片的。80年代后,买了一台电动过光机就方便多了。有些照片有花点需要修理,逐张用笔点去花点;客户如需放大照片,最大可放至 24寸。放大照片前需要修正底片。

以前的彩色照片是靠人工上颜色的,一般只能上 3-4种颜色,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颜料是画油画用的那些,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拿相片,当时很多人喜欢彩色相,比黑白照片多几毛钱。给相片上画面: 脸部、口唇上朋脂,衣服上不同的颜色,照片上色是师傅根据照片人相貌随意配搭的,不可以自己选择。80 年代末才有过胶照片,用一张双层的特种塑胶膜,将照片夹在里面,通过过胶机的温度(约120度C)将2层膜粘结在一起,起到保护照片不受磨损,色彩保存较好。

大方照相馆的位置很优越,就在中山百货大楼对面。大方的服务态度好拍照质量也好。那时大家工作很有冲劲,即使做了很多工作也不叫苦叫累,没什么怨言,没人辞职(很难得有份工作),兢兢业业很纯朴,看到那么多人过来照相都很高兴。单位福利也很好,中秋节前派发月饼,端午节有粽子分。尽管春节都要回来上班,但很乐意,喜欢这份工作,春节加班有3倍工资发。那个时期,大家都很纯朴,没有什么要求,职工在和平正街、华柏等处有房子居住,公司有饭堂,大家一起围着吃饭,很开心。

那时拍半寸照片用的是架子机相机(也称木箱相机 ),用一个大点的胶片夹,内装黑白胶片,每次拍摄,照相师傅将机上的一块红黑双面布盖着(遮光)进行调焦距,装底片,之后手拿气动制囊控制相机镜头开合,曝光进行拍摄。为避免出错,照相师傅在一张白纸上,以示图方式划出、登记拍摄的顺序、规格、票据号码等。拍摄后的片夹拿去暗房冲晒( 显影 )。暗房很黑靠控着做耶(工作),靠师傅的经验判断胶盒 (片夹 ),按序号安排纸格,这样就不会搞错,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有时拍摄其他照片也用海鸥 120 相机.相片晒好后要进行分切,将各种规格的照片和同画面的照片用裁切刀分开,一张照片4周都要裁出花边,一天要裁约 1000张照片,工作量可见-斑。再将照片装进纸袋,装袋时要十分小心,不能张冠李戴,如装错了,就给顾客带来麻烦。我们很少出错,除非拍摄时师傅记写错或记重了号码,这种情况也很少出现,因为照相师傅个个都很认真、敬业。

凡经大方照相馆晒出的照片,其右下角都标有“大方照相馆”的字样,一是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二是对顾客负责。

(我小时候的照片也是大方冲印)

20世纪80-90年代是大方照相馆最辉煌的黄金时代。1985年中山市开始搞第一代身份证。大方照相馆是中山唯一指定的身份证照相馆,许多人来照半寸身份证相,相馆还派出照相师傅深入到学校、机关单位、企业等基层照相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形势大好,科技不断进步,市场出现数码相机和数码冲印,这是全新的行业,给传统的胶片相机及菲林冲印业带来较大的冲击逼使照相行业不得不转型升级才有出路。1985 年,大方照相馆最早购买了进口彩色冲印机,快步转入彩色冲印行业

1992年,大方照相馆孙文西路总店重新装修,扩大到7个铺位、三层楼,业务范围从原来的证件照增加婚纱摄影,在中山一直风靡至90年代末2000 年因经营等问题,仅留下1间铺位。2001年,随着国有企业转制,大方也随之转制,并因为资金、人力、物力遇着改革的“卡口”而一度疲软,此时,很多照相馆在此期间迅速崛起。接管大方的投资方为延续这个百年品牌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人,更努力地提高服务质量,欲想重新夺回市场。同期.数码相机和数码技术面世,并不断更新换代,市民拍摄照片已趋向使用数码相机和电脑打印,方便快捷,照相业加剧淘汰。

2008 年大方照相馆迁离原馆址至孙文中路(现东门市场对面),原址变为几家商铺,经营其他商品了信息时代发展很快,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可以用智能手机拍照,除规定自身份证照、出国护照及大集体照等要到相馆拍摄或晒相外,其余都用手机照,不必再去照相馆照相了,放在自己的手机或存入电脑里慢慢欣赏。

我退休时儿子顶职进入大方照相馆工作,但好景不长,做了2-3年后相就解散了。为了延续大方的美名,他在孙文中路继续经营“大方照相馆”热爱照相职业,他珍惜母亲与大方的感情......

日期:2018年8月4日

采访人员:曾旻雨,朱志峰,吴泳芝

录音整理:吴泳芝

【中山历史】中山那些老行业,大方,模范影院,昌明书店,汇丰百货……

【中山历史】孙文西路那些老行业,曾经最繁荣的街道。

回忆小榄的“老行业”——分享者:章哥

孙文西路百年风采录——中山引进第一家麦当劳的幕后故事

【中山历史】孙文西路的三元庙巷,被遗忘的小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