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透人性后你会明白:婚姻最好的状态,其实就四个字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最近有读者反映找不到我们
大家记得把第一心理设为星标
不错过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关于婚姻最好的状态,究竟有没有标准答案,
几千年来不乏文学作品讴歌爱情的美好和伟大,但谈及婚姻,态度却又急转直下,
成了作家笔下相互设限的“围城”,成了束缚灵魂的“牢笼”,也成了葬送爱情的“坟墓”。
关于婚姻,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追求的不过都是那一份稳稳的幸福,
说太多人尽皆知的大道理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在婚姻当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关于婚姻最好的状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但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如果在我们研究人性、了解人性、
看透人性之后,我们会发现,婚姻最好的状态,无非就在于尊重、自由这四个字。
上个周末在咨询室内,我的一位来访者就婚姻中状态这个问题同我聊了许多。
她今年已经49周岁了,过了女孩子还沉浸在童话爱情故事的阶段,已然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她说自己在30岁那年才与现在的丈夫结婚,
当时还是放不下女孩子本能对于浪漫的追求,也因此在结婚的头几年和丈夫闹了不少矛盾,
甚至怀疑自己看走了眼、选错了人,甚至一度想过要离婚,
那时候的她执着地认为人这一生,爱情和婚姻都该轰轰烈烈,充满浪漫和激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尽管她依旧认为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向往和憧憬美好的婚姻,
是合乎情理、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现在的她,
认为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当中,彼此都能够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的自由,并不代表着放纵,婚姻终究还是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绑定在了一起,
但不代表从此谁就从属与谁、是谁的附属品。
即使结为夫妻,仍旧尊重对方活出自己的样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于对方身上。
听完她说的这些话,我也感触颇深,
我想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听到过的关于婚姻中的状态、相处模式的最好的答案。
德国著名两性心理学家梅尔勒·塞恩曾说:
“爱一个人就是帮助他回到自己,更是使他成为他自己。”
在一段健康的婚姻当中,两个人都应该是独立、完整的个体,
需要对方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相对的自由。
美国心理治疗学会及西华盛顿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曾经提出在亲密关系当中的“自我噤声”制度,
它指的是在经过数十年与已婚女性的长期跟踪调查以及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总是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真实的性格、想法、个性、情绪予以隐藏,
以换的一段关系的稳定和长久的自我审查制度。
而之所以会产生“自我噤声”这一现象,
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就在于常规下对于女性的刻板社会角色就是“被动”、“柔弱”、“没有主见”、“害羞”。
在社会舆论、来自原生家庭和丈夫的压力都会规训女性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这样的一面,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
但心理学家们同时指出,
“自我噤声”会使得女性在两性交往过程中将自己物化为被审视和被选择的客体,
从而认为真实的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
与此同时,在父权制社会的刻板印象之下,男性也被要求是“主动”、“勇敢”、“坚强”、“刚毅”的。
这也使得男性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脆弱和可能存在的真实情绪,
甚至伪装出一个完全不是自己的虚假人设。
这也就说明,在婚姻关系当中想要做自己,无疑需要对方的尊重,
同时让对方成为他自己,也需要自己给予自由。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戴建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两人世界当中,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以对伴侣'严要求’。
建立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最好的婚姻状态无非就是彼此之间相互陪伴依赖,
同时又相互尊重、给予自由。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不尊重的本质其实就在于自私,
眼中只看到了自己的需要、感受、情绪,而罔顾另一半的。
就像是舒婷《致橡树》诗中所写的那样,“我如果爱你,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