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一条起跑线,唐尚珺复读十五年,起跑线是不是就定好了我们终点的方向?

 浮世闲弹 2023-07-27 发布于内蒙古

1

江西卫视著名的情感节目《金牌调解》曾播出过一段母女的故事。母亲在情窦初开的二十来岁因为爱情嫁给了大自己37岁的父亲。父亲是全国知名学者,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好的家教传承,母亲家境普通,也没念过多少书,但却是治家的好手,有眼光,会赚钱。因为年龄悬殊,在年轻能干的妻子面前父亲始终有种自卑感,疏解这种情绪的办法就是诋毁折磨母亲。无所依傍的母亲总是教育女儿你要像个男人一样坚强和独立,玩刀玩枪可以,玩布娃娃绝对不行。女儿高挑漂亮,天资聪慧,几乎没上过小学,9岁就直接上了六年级。

上初中后,女儿常常考年级第一,受足了老师夸赞,但却由此引发了同学的嫉妒和不满,遭受了多年的校园霸凌。上大学后,严重缺爱的女儿只是遇到了对她一点点好的男朋友便以学生身份领证结婚。男孩自私冷漠,生下一个孩子后,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异后的女儿在开网店过程中,逐渐和一个农村来的快递员熟悉起来,缺爱的女儿又很快坠入情网,开启了自己第二段婚姻。快递员只有小学文化, 疫情一度在家闷头睡觉。在网店生意结束后,女儿找到了月薪两万的工作,虽然身体不佳, 但是家里赚钱的主力,加班也是家常便饭。母亲心疼女儿,对女婿日益不满,希望女儿带着两段婚姻的两个孩子离异。‍‍‍‍‍‍‍‍‍‍‍‍‍‍‍‍‍‍‍‍‍‍‍

女孩的起点高过大多数人,北京土著,学历出色, 家境殷实,工作能力突出。可这样的起点没有把她带向我们世俗意义上的完美终点。‍‍‍‍‍‍‍‍‍‍‍‍‍‍‍‍‍‍‍‍‍‍‍‍‍‍‍

网传复读过15次,梦想进清华的唐尚珺又要准备第16次高考了。在绝大多数85后都在职场站稳脚步,终点目标越发清晰时,唐却为一条起跑线准备了十几年。‍‍‍‍‍‍‍‍‍‍‍‍‍‍‍‍‍‍‍‍‍‍‍‍‍‍‍‍‍‍‍‍‍‍

我有一个表侄,今年参加高考,艺考生,在考前的半年砸了大概20万补习课程,孩子也很努力,不过分数却连出库线也没达到。已五十多岁的母亲夜不能寐,用尽人脉打听求助,花多少钱无所谓,哪怕动了养老根基也在所不惜,只要孩子能去一个好大学。最后没有一条方法能走通,表侄只能再复读一年。但这一年的花销肯定又是个庞大的数目。

在如今高度内卷的背景下,起跑线的烦恼折磨着每个人。在感慨的同时想和大家分享一部上映于2017年的印度电影《起跑线》,结合美国人类学博士温妮斯蒂所著《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聊聊我们当代父母,尤其是主管孩子学习的妈妈们的困惑和挣扎。‍‍‍‍‍‍‍‍‍‍‍‍‍‍‍‍‍‍‍‍‍‍‍‍‍‍‍‍

2

《起跑线》是一部讲述印度中产阶级夫妻为了让唯一的宝贝女儿上全市最好的私立幼儿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的孩子快要上幼儿园了,影片以择园作为切入点,排名前五的名校,竞争相当激烈,很多父母从怀孕时就开始了精心准备。

妻子米塔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心要让女儿上名校的做法,丈夫虽然质疑,但还是跟着一起参与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家庭绞尽脑汁,经历了各种考验,最终通过“装穷”进入了名校,可名校的潜规则还是震撼了这对父母,最终家长另谋出路,收获了心灵的成长,阐述了教育的意义。

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耶鲁人类学博士温妮一家搬到了上东区,也就是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从对这里的生存规则一无所知开始,温妮逐渐加入到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为孩子申请私立学校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来,其紧张程度不异于竞选美国总统。

这张“战斗”持续了六年,为了让孩子迅速实现阶层越迁,她又排除万难买到了爱马仕的铂金包。

一、全世界的妈妈都有教育焦虑。

书中提到:在人类学家眼中,大城市里的教育焦虑不分国别。当代的教育焦虑是一种全球性焦虑,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市,也同样出现在美国纽约,而且,越是财富集中的城市,竞争和焦虑越深。

拉吉作为一家服装工作室的老板,他几十年都在服装行业工作,所以自己的服装店生意经营的很好,生意也很红火,开着豪车,也住着豪宅,妻子在家里当全职太太,只负责照顾好女儿。一家人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烦恼在女儿选择幼儿园时,夫妻两人产生了分歧,妻子米塔为了让孩子进入顶级私立幼儿园,可谓费尽了心思。她跟丈夫搬进了富人区,学习他们的行为和说话方式。

他们找了相关的结构,来参加孩子的入学培训,按照顾问要求去准备孩子的入学资料,就是希望能进入最有名的优秀私立学校,一共有5所。

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么费心的准备,前4所优秀幼儿园依旧没有录取女儿,究其原因,顾问无意提到了一点:因为孩子父亲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服装店主的原因。

而仅仅剩下最后一所幼儿园,妈妈米塔变得更为的焦虑和紧张,她还是这样认为:孩子不进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名牌大学,就不能去外企工作,就会被朋友的孩子超越,女儿变孤单、抑郁,甚而开始吸毒怎么办?

这和国内学区房上的战争何其相似。‍‍‍‍‍‍‍‍‍

在很多家长眼里,好学校去不了,孩子的未来就输了。

教育焦虑,似乎每个家庭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过程中。

3

家长到底在焦虑什么?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焦虑,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焦虑的背后,是阶级流动的压力。

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书中提到:表面的教育焦虑背后,其实是阶层流动的压力。

即便爬到了财富最顶层,地位也并不稳固,处于美国顶级0.1%的人群,十年后只有四分之一能够保持阶层地位。巨大的不稳定性压力,对阶层下滑的恐慌,不仅造成了教育焦虑,也促动了这个人群的极度自律。

在影片中,上层阶层、中层阶层和下层阶层,不同的阶层之间都有着很难逾越的鸿沟,但家长们都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了最后一块跳板,期望通过教育来实现阶层的稳固或者跃迁。

在国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学就是孩子以后人生的分水岭,孩子上一般大学不行,上好大学才行,如果能上重点的一本才是好工作的基本保障!但教育的淘汰率在高中就近50%,所以,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视和焦虑,高考大省更是如此。

影片中的拉吉和米塔最终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通过占用了穷人的名额,最终孩子终于被录取了。

二、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书中提到:密集育儿引发女性焦虑,这是城市现代化的结果。母亲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养育孩子,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照顾孩子的情绪,这种密集型育儿使得女性因此精疲力竭。人类学家认为,这原本只是西方社会和有钱人特有的现象,现在正在向全世界蔓延。日本、韩国、中国的大城市都有这样焦虑的妈妈群体。

在教育焦虑的大环境之下,所有人的认知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成了各个学校的考试成绩的比拼,哪个学校的成绩优秀,那个学校就是最优秀的学校。教育演变成了一切都是围绕考试和升学转。

但最后拉吉米塔的选择,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的初心。

在影片《起跑线》的最后部分,随着父亲拉吉在与学校校长之间的沟通中他发现学校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穷人入读,进来的穷人都是富人装穷,这种教育不公让拉及深感愧疚和震惊,拉吉在家长会上承认自己的欺骗行为,并揭穿了校长的真面目。最终这对夫妻改变了旧有的观念,不仅把女儿送到了公立学校,还把所有资产投入到教育当中,从一开始只为小家,再到后来甘愿奉献,家长和自己和解,获得了宝贵的成长。‍‍‍‍‍‍‍‍‍‍‍‍‍‍‍‍

父亲拉吉在正义和公理面前,终于从顺从中觉醒实现了思想行动的蜕变,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思考,教育的初心到底是什么?真正的精英教育绝对不是仅仅培养孩子的成绩这么简单,对于孩子三观的培养更为重要。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而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家长平和的心境。

给孩子一生最好的、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不是择名校、请名师、刷题熬夜、竞赛奖牌和等级证书、也不是光鲜的旅游经历,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教育如果不以大战的面目出现,会不会有更好的模样?‍‍‍‍‍‍‍‍‍‍‍‍‍‍‍‍‍‍‍‍‍‍‍‍‍‍‍‍‍‍‍‍‍‍‍‍‍‍‍‍‍‍‍‍‍

(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参照了百家号三木情感和百度百科,在此致以真诚谢意。)‍‍‍‍‍‍‍‍‍‍‍‍‍‍‍‍‍‍‍‍‍‍‍‍‍‍‍‍‍‍

相关话题:

养娃,如同放羊

我有个从童话世界穿越来的妈妈

你的人生导师在哪里?你找到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