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曾旭:传统而不僵死,现代不浮躁

 集雅斋 2023-07-27 发布于北京

青年画家曾旭不仅是个清醒的人,更是个注重人文内涵,不事张扬,扎实而勤奋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的不断感悟思考和对生活的挖掘与拓展当中,一定会切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部,以期达到他所追求的“传统而不僵死,现代而不浮躁”的审美境界。


曾旭:

1970年出生,祖籍湖南,苗族

2003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师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均

及台湾山水画家黄正襄先生

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研究员

北京中关村画院画家

展览及获奖:

1988 《琵琶行》获峨嵋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
2000 《公孙大娘舞剑图》获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赛优秀奖
2003-2005《晨曲》《娴》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年度大展
2005 《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网络绘画大赛获一等奖
2006 《印度新娘》参加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对话——品茗》、《净土》参加“学院工笔”—暨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名家艺术展

2008 《对话——晚礼服》参加中国工笔画名家新作展

2010 《信仰》、《寒烟随波》参加“学院工笔”-北京工笔重彩画会2010年深圳特展
2011 《成长》参加“学院工笔”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

《添酥油的人们》、《遥望无极路途》参加北京世纪坛《精华桃李杯》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获一等奖

2012 《遥望无极路途》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书画展获得一等奖

2014 《对话》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作品展获得优秀奖
2015 《红梅》参加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百年庆典

2016 《蓝天的记忆》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一等奖

在绘画创作中,曾旭不间断的利用一切时间进行自修和创作提高。平时为了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和搜集生活中的创作素材,足迹遍布我国的各个地方。在国画作品中,一种宁静、祥和扑面而来,扎实的传统功力与内敛的个人思想使得画面充满回味。

作为黄均的入室弟子,早年精益求精的临摹黄均及古代大家的作品,深得传统绘画之精髓,对白描的练习更是常抓不懈,获得了黄老的多次肯定。在现代题材的表现上,通过不断的写生与生活中的点滴体会,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切入点,力争做到“传统而不僵死,现代而不浮躁。”让欣赏者有回味的余地,有思考的方向。

曾旭创作的现代人物作品关注人的生存主题,从宗教信仰到对环境问题的警示,在他的画中,观者会不自主地进入曾旭在画面中所营造出来的特定情境,从而从画面中设置的一些道具与景物展开联想,从而与曾旭的绘画主题产生共鸣。

曾旭的创作从最开始的对话系列,到后面的虫灾系列,再到后来的手机系列作品,曾旭从生活中选题,又把思考留给观众,让观众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曾旭在画面的创作中不满足于技法、质感、色彩的表面功夫,而是注重画面中传达出来的自己的思考,让每一幅作品都传达出特定的含义,这正是曾旭一直在追求的。

近年来,曾旭还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精神的重彩人物肖像作品。《娴》是刻画一位手执纨扇,端庄秀丽的东方女子。她沉思静坐,娴静的表情透出一息让人回味的忧郁之美。除了抚扇的两手,长裙曳地,不及其余。画面的处理含蓄而生动,凝炼而传神。色彩的表达也是独具匠心,在浓郁的红与紫当中,恰好突出了娇媚的肤色。背景的灰调子和一段黑色的衣袖有效地协调了画面的整体感,较好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情趣和西方人物肖像的构成和处理意识,成功的诠释了一个具有东方风韵的现代女子,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气质。

参加过大展的《印度新娘》,更是采集了域外风情,运用了勾金沥粉的传统手法,效果绚彩而绮丽新颖。在我看来,曾旭刻画同胞姐妹的那幅《苗女》真是成功之作。无论是光华耀眼的银饰和盛装的衣裙,抑或人物内心的把握以及周围花卉的合理烘托,不仅高度体现了画家摄取形神的能力,也极富韵味地,创造性地把握了重彩人物画的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物画强调的“传神”说以及笔墨勾勒所追求的装饰味和注重意趣的理法表达。

那幅《蕉荫消暑图》浓绿的芭蕉,素色的湖石和空阔的背景,衬托了抚琴仕女的妩媚与恬静,茶几和地毯都是或蓝或红的重色,但是整个画面却因为白、粉、黑的调和与对比,让人感到在艳丽中散发着清雅的意味。

描写苗族同胞的《悄悄话》和表现传说故事的《画龙点睛》,都是这样一批散发着古典芳泽的上乘之作,记载了他对传统继承的坚实步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