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暑假高铁好不热闹。 孩子们在高铁上每一种类型的表现,都是轻轻松松上热搜的。 7月19日,从重庆北开往汉口的高铁上,两个小朋友从上车开始就一直嬉闹,他们骑在椅背上玩闹大概一个多小时,他们的家长不但不劝阻,还和他们互动,笑着录制视频。车程大概快三个小时,车上的乘客基本上都没法休息。 期间有工作人员给乘客送餐,经过时也并未阻止。 从下面图片看得出,孩子们此类行为安全隐患很大,一旦掉落下来,磕着喷着,家长后悔都来不及。 7月22日,一女子为消解旅途的疲惫,选择乘坐高铁静音车厢。 但全程都是小孩的哭闹声。 女子发视频吐槽: 没有工作人员来制止或提醒,静音车厢形同虚设。 上面温馨提醒中,已经明确: 携儿童出行的旅客须照看好您的孩子,避免喧哗。 相当于购买此类静音车厢车票,应该要去遵守这样的规则,这其实也是最起码的契约精神。 下面的行为,更为惊人。 简直无法无天: 还能在高铁车厢上踢足球。 7月24日,湖南湘西。有网友发视频吐槽乘坐高铁时,有两男孩在车厢内一直嬉戏玩耍踢足球,两个半小时几乎没停过,家长在旁边也不制止。 已经不是简单的喧哗了,可想而知,在车厢里面踢足球,影响的面会有多大,多少人会被影响。 02 实际上,大家对于熊孩子各类高铁行为,也早已苦不堪言。 澎湃新闻在前不久针对此类情况做了一次名为《高铁上遇到孩童哭闹,你会怎么办?》。 问卷回收了664份。 从这份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踹座椅靠背与哭闹是大家最无法接受的两种行为。 而对于此类行为最不能忍的是:家长的忽视、不进行管教。 从下面的数据来看,大家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宽容的,也能够理解家长带着孩子不容易。不过大家还是希望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要主动介入,要去积极管教。 03 多方也确实在做各种努力。 比如下面近期的两个高赞行为: 7月23日,小朋友车厢内大声吵闹,多次提醒不管用后,高铁列车员严肃制止。 引得车厢内乘客掌声连连。 其实就该这样,对于孩子的吵闹行为,一定要明确指出,已经影响他人了。有的时候,还不能和颜悦色,面部表情严肃一点,可能效果更好,严肃的表情让那些正在吵闹的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了,别人不高兴了。 就像老师走进一个吵闹的教室,一些孩子还在吵闹,此时老师不是马上去制止,而是在教室站定,表情严肃扫视教室一圈,营造出几乎“肃杀”的氛围,接着老师在开口提醒。 7月23日,江苏苏州。三岁半萌娃在家长引导下坐高铁,10个小时不哭不闹的视频引发网友点赞。 小朋友很可爱,家长的引导也非常到位。从小就应该这样去渗透。 包括之前那位带着双胞胎的妈妈,为了防止孩子哭闹,让孩子在高铁上擦椅子。 04 那家长带孩子上高铁可以怎么做呢。 一定要破除“他还是个孩子”、“孩子还小”等观念。 正因为孩子还小,规则意识越早渗透越好。 再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此时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更加容易。 也不要想着,现在孩子小,不教没关系。 不过家长一定要小心,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其实是有关键年龄阶段的。 比如在孩子2-3岁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各种道德观念、价值观、处世原则的认知是一片空白。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错。 父母就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告诉孩子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改做,什么不该做。 正如上面3岁女童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就是在孩子这个关键阶段,告诉孩子在高铁上应该遵守的规则。 而孩子到了6岁左右,又是一个黄金阶段。 此时孩子快上小学了。这个阶段孩子已经知道一些规则了,也有一定的处理原则。 此时父母则是需要强化这些规则。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进入小学了,接受各种规则的训练。 此时的孩子,对于一些规则会疯狂做出试探,看看家长的反应。正如在高铁上,孩子吵闹,家长没有制止,那孩子就继续吵闹,觉得这个行为是被认可的。 所以此时家长不加以引导,孩子仍然容易走偏。 05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下面三点出发: 1、提前训练。 一些规则的建立,其实是前置的。 孩子上高铁之前,家长要提前训练坐高铁的事项。 孩子小一点,可以玩模拟游戏,在家中模拟做高铁场景。 孩子大一点,则是需要提前告知。 2、及时制止。 在高铁上发现孩子闹腾了。 要及时制止。 家长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跟还在沟通: 事情+感受+影响。 比如可以对孩子这样说: 我看到你在用脚踢前面的椅背,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让人感觉特别不舒服,如果你的椅背被人这样踢你会怎么想。踢椅背让前面的乘客无法好好休息了。 保留最后一种方式,孩子实在闹腾得不行,家长在现场也无法与孩子进一步沟通,那就直接把孩子带离现场,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回来。 3、事后复盘。 下了车,要及时与孩子复盘。 让孩子回顾自己在高铁上的表现,特别是回顾自己有没有做的好的地方,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把成功经验及时巩固,方便下一次坐高铁,可以及时回顾成功经验。 不足的地方也要让孩子及时总结解决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