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谱纵谈:粤菜第一书《美味求真》专业解说版(1)值得收藏

 一叶一清香 2023-07-27 发布于广东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食谱纵谈:粤菜第一书《美味求真》专业解说版(1)值得收藏

美味求真

前言:

《美味求真》是已知由广东人拟定的并以广东风味为背景的烹饪古籍。

关于此书的出版年限是有争议的,在已知的版本有两个年限,

一个是光绪十三年,

一个是光绪廿三年,

而吊诡的是,凡光绪十三年的“十”字竖直一笔均偏向右而不居中,仿佛是刻意将“廿”字左边竖直一笔修改而得(见插图)。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美味求真》一书,出版的时间年限应该为光绪廿三年,即1897年。

那么,为什么各出版社会将《美味求真》的出版年限修改呢?

本文作者认为,《美味求真》是从一本叫《食品求真》的资料整理而出,而《食品求真》的整理年限大概为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

换言之,《食品求真》的文稿在光绪十三年已准备,但始终未能付梓,一直扰攘十年之后,更改书名才能正式出版。

此书有什么看点呢?

就是看清粤菜烹饪高品阶成型的起点,为研究粤菜烹饪技术及文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

本文作者认为,《美味求真》的最大成就,是为粤菜烹饪技术的定义输出了真正的理据基础,使得“粤菜烹饪技术的定义是唯一将食物质感与味道融会一起的烹饪技术”有了历史依据。

由于《美味求真》的版本较多,当中各本略有差异,这里是以“民国廿八年(1939年)八月初版,发行者为广州大益社,分售者为香港兴记书庄,随印者为油麻地兴亚书局”的版本作解说。

食谱纵谈:粤菜第一书《美味求真》专业解说版(1)值得收藏

光绪十三年的“十”字竖直一笔均偏向右而不居中

食谱纵谈:粤菜第一书《美味求真》专业解说版(1)值得收藏

光绪廿三年的正写,可见“光绪十三年”是刻意修改了

正文:

《美味求真》序

盖饮食必先于求真。

夫山珍海错,各有性之。不同在制法,须当其味之浓淡,而别之小菜配合得宜也。

古者伊尹割烹,易牙调和,亦不能出此范围之外。但世人知食者多,知味者少。而精此道者,尤为鲜矣。

仆遍历诸酒肆中,每以粉色应酬,徒为悦目之资,实无适目(潘老师按:口)之馔。仆本未识天厨之味,然一饮一啄必究,夫物之质性细似(潘老师按:拟)考订。故箸(潘老师按:著)是书,曰《食品求真》,取其不尚繁华,务必真实之意。

卷内所详明,欸欸俱历诸口,即质于同好者辦(潘老师按:辨)之,必谓曰:“夫烹饪之道,不外乎得法者焉”。

俾执爨者,亦可以依样葫芦,不至有“无下箸处”也。述此数语,以缘志起與 (潘老师按:欤)!

是为序。

光绪二十三年季夏

红杏主人识于仰苏慕李轩

潘老师按:

注1:“《美味求真》序”最早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粤东省城薄食堂板”的版本,原称“《食品求真》序”,今改名。其他版本均没有序,今补上以供参考。

从本序的文字可见,《美味求真》应该是后人变更的书名,原本称为《食品求真》。

另外,《食品求真》是有作者的,作者号“红杏主人”。

到了《美味求真》的各种版本则全部变为“广州厨师同人编”。

这当中有可能是“广州厨师”的号召力比名不见经传的“红杏主人”强的缘故。

注2:道光二十年(1840年)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57年。

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认为是粤菜烹饪的起点。

自那时起,广州子弟开始成为广州高档食府的掌镬人。由此可见,粤菜烹饪筚路蓝缕的成长。

注3:“仆”是作者对自己的谦称。文言文惯用的写法。可见作者是“红杏主人”。

其写书的地点为“仰苏慕李轩”。“苏”估计是苏轼,“李”估计是李渔,两者均为号称“老饕者”——食家。

由此可知,“红杏主人”对饮食、烹饪多有研究,可惜没有留下真实姓名。

注4:“一饮一啄”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原指禽鸟吃食的形态,后形容人的饮食。

注5:“执爨”出自周代时期《诗·小雅·楚茨》的“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意思是“掌镬”“执镬”,形容处理烹饪之事。

注6:“无下箸处”出自东晋史学家王隐《晋书·何曾》的“何曾遒豪累世,人有小为书者,曾敕记室勿报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注7:“旹”,《说文解字》曰:“古文时字”,这里是指书写文章的时间。

《美味求真》例言

凡炖法有三要:一煁;二汤水恰可;三要不失原味。此三者一不可缺也。

凡炒法有七忌:一忌味不和;二忌汁多少;三忌火色不匀,或老或嫩;四忌小菜不配合;五忌刀法不佳;六忌停洽;七忌用油少。此七者一不可犯也。

凡蒸海鲜,必要用布抹干水气然后下配料;以紧(潘老师按:仅)熟为度,其味乃鲜滑;此汁系其津液之汁,非生水气之汁也。

凡菜式中有名牵(潘老师按:芡)头者,乃豉油、豆粉、白糖、料酒等件之谓也。此牵(潘老师按:芡)头有时不能不用,亦切不可多用,相物而下便合,使其齐相和味耳。

凡用火有文武之别,物有刚柔之分,因物而施;如刚者,用火多些,柔者用火少些。如炒卖俱宜用武火乃可。

凡食必以美器,此为饮食中之明论也。

以上例言可使人规矩,欲巧则当细加调试方为入妙。

潘老师按:

注1:“美味求真例言”原仅写例言两字,今加以强调。

注2:“煁”是奇怪的写法,现在少用。

《说文解字》曰:“煁,烓也”。

再查“烓”,

《玉篇》曰:“行竈(灶)也”,

《集韵》曰:“明也。通作昋炅。小竈(灶)也”,

《尔雅·释言》曰:

“煁烓也。注,今之三隅竈。疏,烓者,无釜之竈(灶),其上燃火,谓之烘。本为此竈(灶)上,以燃火照物,若今之火炉也”。

按照字书的解释,“煁”应理解为“古代一种可移动的火炉”,但在《美味求真》里显然不是这个用义。

实际上,《美味求真》所用的“煁”是火候足的意思,也可理解为“腍”。

注3:“紧熟”是《美味求真》常使用的词语,乍看是用词不当,但再深层地分析,作者的理解是正确的。

因为肉料有一个与“热胀冷缩”相违背的现象就是“热缩”。

但凡肉料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就出现收缩、收敛的反应。

按照粤语的理解,“紧”与“松”相对,有收缩、合拢的意思。“紧熟”是一种状态,是与“腍熟”相对。而“腍熟”在《美味求真》里是“煁”。

不过,为了便于理解,后文的“紧”字会加有括号的“仅”字。原因在于“仅紧”也是一种状态,代表刚熟。

注4:《美味求真》所说的“海鲜”与现在所说的“海鲜”是两码事,现在的“海鲜”是指咸水产品,过去的“海鲜”是指淡水产品。

事实上,咸水产品被引入到粤菜烹饪中去的时候,是1980年代的事情,是推动粤菜烹饪向前发展的重要食材,由此有了“新派粤菜”的说法。

注5:“牵头”应为“䭤头”。

“䭤”又简写作“”,

《博雅》曰:“黏也”。

用同音字代替“䭤”有先例可循,例如袁枚先生在《随园食单》就这样处理。

《随园食单·须知单·用纤须知》云:

“俗名豆粉为纤(原用“縴”字)者, 即拉船用纤(原用“縴”字)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原用“牽”字)合之;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此纤(原用“縴”字)义也。能解此义用纤(原用“縴”字),纤(原用“縴”字)必恰当,否则乱用可笑,但觉一片糊涂。《汉制考》: 齐呼麹麸为媒,媒即纤(原用“縴”字)矣。”

为了便于理解,后文的“牵”字会加有括号的“芡”字。

《美味求真》菜式

◎栗子鸡

用肥鸡斩件,用盐花、朱(潘老师按:珠)油揸(潘老师按:搽)匀。下油锅炸到黄色取起。用绍酒二杯、水一碗,约浸到鸡面,滚到七八分。煁后下栗子、香信再滚至煁。起碗时加些白油,味香而滑。

◎八块鸡

肥鸡项斩八块,用盐花、豆粉少许揸(潘老师按:搽)匀。下油锅炸透,清冷水(潘老师按:凉水)泡去油。用绍酒半斤、白油一小杯用瓦砵较住,隔水炖至极煁为度可食,美(潘老师按:疑为“爽”字之误)滑。

◎熨鸡

用肥鸡项劏净,在背开取肠脏。用烧酒搽匀里便(潘老师按:“里便”是粤语,即“里面”的意思),后用朱(潘老师按:珠)油搽匀周身,正菜一小子、香信几片、红枣几个一齐加酒一茶杯滚至紧(潘老师按:仅)熟便可取起。切不可用金菜,恐夺其鲜味,故也。

◎草菇炒鸡片

肥鸡起骨,(潘老师按:鸡肉)切至薄片,用熟油、豆粉、白油揸(潘老师按:“揸”是粤语用字,是指用手将鸡肉与调料捞匀)匀。用草菇、冬笋先在锅滚熟后加葱头、鸡肉铺在小菜上,一冚(潘老师按:“冚”粤语用字,即掩盖)俟其有八分熟,揭起盖即炒匀。如味淡,加白油、熟油和匀。即上碟即食,味爽而滑。

潘老师按:

注1:“栗子鸡”原书标题写做“粟子鸡”,内文则是栗子,故更正。

“栗子”又称“风栗”,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毛榉目[Fagales]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坚果。

风栗树虽然在很多地方可见,但在广东,仅见于广州近郊。故使“栗子鸡”成为《美味求真》的开篇菜式。

注2:“盐花”即磨细的食盐。

按照《美味求真》出书的年代,所用的食盐还没有精盐,只有颗粒大的粗盐,用时要用石磨磨细。

注3:“朱油”现多写成“珠油”,不是“猪油”。

朱是“赤心木”(《说文解字》),后指褐红色。朱油是用柑橘皮腌渍后所得的浓黑汁液。用途与用蔗糖加热炒成的“焦糖色”相同。

注4:“白油”即现在所说的“白豉(酱)油”。

豉油一般会用“焦糖色”或“珠油”调色,而“白豉(酱)油”则没有调色。

注5:“豆粉”即绿豆淀粉。也就是广州人常说的“生粉”。

注6:“较住”应该是装起的意思。是不是粤语土话则不得而知。在后文的“鸡鸭会”则是“载住”。

注7:“熨鸡”的“熨”也是“煴”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曰:“煴,鬱烟也”。依此,

“熨鸡”即类同于现在所说的“煀鸡”。

另外,“熨鸡”在鸡背开而掏取肠脏的方法不是粤菜惯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多见于江浙一带,也就是受到姑苏菜厨师的教诲和影响。

注8:“香信”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伞菌纲 [Agaricomycetes]伞菌亚纲[Agaric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香菇属[Lentinus]香菇[Lentinus edodes (Berk.)sing]的菌体。

香菇按季节有冬天菇、秋天菇与春天菇之分。

其中冬天菇、秋天菇的商品都称“冬菇”或“厚菇”。

冬天菇上等的菌盖会爆裂呈花纹,故称“花菇”。

春天菇菌盖较薄,商品称“香信”或“薄菇”。

注9:“草菇”是广东特产,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

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伞菌纲 [Agaricomycetes]伞菌亚纲[Agaric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光柄菇科[Pluteaceae]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小包脚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Fr.)Sing.]的菌苞。

注10:“金菜”应该是指金针菜。

金针菜又称“忘忧草”,

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目[Liliflorae]百合亚目[Subordo Liliineae]百合科[Liliaceae]萱草族[Hemerocalleae]萱草属[Hemerocallis]黄花草[Hemerocallis citrinaBaroni]的花苞干晒品。

注11:“味爽而滑”应该是质爽而滑。

从这里可见,广州人在清代时已对食品质感尤为讲究。

◎苦瓜炒鸡

弄法如草菇炒鸡便合。但用苦瓜以西园种为妙。切薄片,先用盐揸匀去苦味水。先滚熟,后下鸡片。用些冬笋、香信谏之亦可。起锅时加些豆豉水,不要渣和头,拌匀上碟,味鲜野(潘老师按:惹)可嘉。

◎糟鸡

用鸡去骨蒸至紧(潘老师按:仅)熟,取起候冷(潘老师按:凉)切薄片。用糯米糟一时辰(潘老师按:两个小时)久,后加些羗(潘老师按:姜)汁、白油、蔴油(潘老师按:芝麻油),少许熟油拌匀上碟,加些香头。

◎鸡茸

用鸡胸肉起皮,琢(潘老师按:剁)细如酱,用些豆粉、猪油拌匀。用上汤搅稍稀。先下汤在锅,收慢火不使其汤滚起,然后下鸡茸,即兜(潘老师按:“兜”是粤语用字,即“炒”)至匀。然后下菜或鱼翅等件,拌匀即上碗,或在菜面亦可。

大凡鸡茸,以九分熟为度。若滚至十分,则老而不滑,且生布矣。此物全靠火色(潘老师按:火候)恰当为佳。

◎鸡鸭烩

用肥鸡、鸭各一只,原只连骨擦里便(潘老师按:里面)、外便(潘老师按:外面),用瓦砵载住,加绍酒半斤,无绍酒则用料酒二大杯。隔水炖至极煁为度,味香滑而厚。

◎烩鸡丝

将鸡斩开四件,用油煎过,去水炖(潘老师按:干蒸)。滚至煁取起拆丝。用冬笋、香信、白肉丝同会(潘老师按:烩),加蒜头兜(潘老师按:炒)匀上碟。再加些少蔴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亦可。味和美。

潘老师按:

注1:“苦瓜”又称“凉瓜”“癞葡萄”,

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葫芦目[Cucurbitales]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族[Trib. Cucurbiteae]葫芦亚族[Subtrib. Cucumerinae]苦瓜属[Momordica]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L.]的果实。

注2:“头”即第一趟的意思。

注3:“糟鸡”不是广州地道肴馔,要么是居广州的“客家人”的食品,要么是居广州的江浙人的食品。

注4:“羗”为“薑”字简化的讹写,在广州曾相约成俗,现简化字为“姜”。

注5:“茸”与“蓉”通,在粤菜烹饪当中,

“茸”指生鲜材料磨或剁成泥的状态,如姜茸。

“蓉”是指煮熟材料磨成或绞成泥的状态,如莲蓉。

注6:“琢”如“羗”字一样,是广州人相约成俗的写法,即“剁”字。

注7:“兜”在粤语当中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动词,指炒动。

一个是名词,指碗样的器皿。

注8:“鱼翅”是鲨割下来的鱼鳍晒干品。

在民国(1912年—1949年)时曾与“群翅”区分。

“群翅”又写作“裙翅”,是鳐割下来的鱼鳍晒干品。

但最终都统称为“鱼翅”。

注9:“鸡鸭烩”“烩鸡丝”原本标题写作“鸡鸭会”“会鸡丝”。今作更正。

注10:“里便”“外便”是广州口语,即里面、外面。

注11:“半斤”即司马秤的八两。司马秤为十六两制,每斤约为665克,每两约为41.6克。

注12:“去水炖”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拿去水炖,

一个是不加水炖。

这里应是后一个意思,即干蒸。

注13:“白肉”即与猪里脊相连的肥肉。

注14:《清稗类钞·动物类·鸡》云:

“鸡,亦作鸡,雌雄皆有肉冠。食道之一部为嗉囊,其胃分前胃及砂囊二部。脚强翼短,不能高飞。雄者之羽毛美丽,鸣管发达,以时而鸣。肉及卵皆有滋养之效。产青海者种极大,闭于埘,育卵最繁,在宣统时,八钱可购十枚。”

◎蒸鸡

肥鸡斩件用熟油、白油、盐花、豆粉揸(潘老师按:捞)匀,用正菜、红枣、香信和匀在碟上,用碗盖住,在饭面上蒸之。饭熟,其鸡便熟。味鲜滑。

◎走油鹌鹑

(潘老师按:鹌鹑)斩件,用些豆粉(潘老师按:即绿豆淀粉,广东人俗称的“生粉”)、盐花些少揸(潘老师按:捞)匀。下油锅炸至黄色取起。用冬笋、香信、苔(潘老师按:薹)菜、肉片同会(潘老师按:烩)。起锅时,加些牵(潘老师按:芡)头兜(潘老师按:炒)匀上碟。加火腿数片亦妙,味酥香。

◎炒鹌鹑

(潘老师按:鹌鹑)劏净,起骨切薄片。用些白油、豆粉揸(潘老师按:捞)匀。先将小菜:菜苔(潘老师按:薹)、香信、冬笋、脢肉,炒熟。后下鹌(潘老师按:鹑)肉。一盖俟其将熟,揭起(潘老师按:疑漏“盖”字),加些牵(潘老师按:芡)头兜(潘老师按:炒)匀,加熟油拌匀上碟,味滑美。

◎鹌鹑嵩

(潘老师按:鹌鹑)劏净,琢(潘老师按:剁)幼(潘老师按:“幼”是粤语用字,形容物体大小,即“细”。“细”在粤语用字是形成年龄之类,如小孩为“细路哥”等),加些脢肉同琢(潘老师按:剁)。小菜用五香豆腐、冬笋、苦菜、香信,俱切幼(潘老师按:细)粒。先炒熟小菜,后下鹌(潘老师按:鹑)肉,滚至紧(潘老师按:仅)熟,加牵(潘老师按:芡)头兜(潘老师按:炒)匀上碟。加熟油、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味香滑。

◎五香白鸽

(潘老师按:白鸽)劏净,成只用盐花擦匀。八角(潘老师按:大茴香)二粒,五香豆腐三五件,临食取起。绍酒一茶杯、香信几只,用砵载住,隔水炖至煁,味香。又法,炖煁后下卤水盆一浸,取起上碗,亦佳。

潘老师按:

注1:《美味求真》共有十款鸡馔,但代表粤菜精髓的“白切鸡”则欠奉。

反而在之前的《随园食单》及之后的《秘传食谱》可见。

是太过平凡或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注2:“正菜”即经盐腌渍的大头葱菜。

大头葱菜又称“大头冲葱”,

为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罂粟目[Rhoeadales]白花菜亚目[Capparin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族[Trib. Brassiceae]芸薹属[Brassica]芥菜疙瘩[Brassica juncea(Linnaeus)Czernajew var. napiformis Pailleux et Bois]的块根。

注2:“走油鹌鹑”的做法也就是导致粤菜烹饪流程中的“拉油”的启蒙。

注3:“苔(薹)菜”实际上广州人引以为傲的菜心。

估计当时“萧岗柳叶菜心”还未出名。

注4:《广东新语·第二十卷·禽语·鹌鹑》云:

“鹌与鹑其形相似。鹌色黑无斑,始由鼠化,终复为鼠,夏有冬无。鹑毛有斑黠,始由虾蟆黄鱼化,终以卵生,四时常有。

今通呼为鹌鹑矣。

番禺狮子里多鹌鹑,其价颇贵,斗者率以此为良。

张网田中,以犬惊而得之。其麻翼黑爪而足高者雄也,黄眼赤嘴而足卑者雌也。

其夫斗也,使童子左握其雄,右握其雌,时时在掌出入不离。

又处之于囊,以盛其气,沃之于水,以去其肥。其将斗也。则注以金钱,诱以香粟,拂其项毛,两两迫促,于是奋怒而前,爪勾喙合,洒血淋漓,尚相抵触。斗之既酣,胜者与禄。

此戏传自岭内,今广人皆以此为事。

而潮人有斗鹅之戏。鹅,力鹅也,重者三四十斤,斗时以咬眼为上,咬舌次之。”。

注5:“鹌鹑嵩”即现在所说的“鹌鹑松”。

《说文解字》曰:“嵩,中嶽(岳)嵩山也。注:亦从松”。

注6:“鹌鹑嵩”的做法与现在的做法有区别,还欠用“玻璃生菜”做托而吃,可能是后来才添上。

注7:“幼”与“细”在粤语当中的意思与普通话恰好相反。指年龄大小的,普通话为“幼”,粤语则为“细”。指物件大小的,普通话为“细”,粤语则为“幼”。

注8:《广东新语·第二十卷·禽语·鸽》云:

“鸽之大者曰地白。

广州人称鸽皆曰白鸽,不曰鹁鸽。

地白惟行地不能天飞,故曰地白。

人家多喜畜之,以治白蚁,亦以其多子可尝食。

其子每四十日一乳,乳时雄者餐米至咽,米成浆液,乃吐出以喂其子。雌复受孕。性绝淫,雌尝乘雄,故多乳。

富者畜至数百头,惟所指使,以穀(谷)令就掌饲之。

予诗:'家馀地白粮。’

又曰:'地白有粮多哺鷇。’鷇,方言曰斗,一乳则为一鬭(斗),鬭(斗)者,鷇音之讹也。又鬭(斗)者,窠也,乳子一窠曰一鬭(斗)也,人卧处亦曰窠鬭(斗)也。又鬭(斗),古作㝅。”

◎炒白鸽

(潘老师按:白鸽)起骨,切薄片。弄法照“炒鸡片”便合。小菜用香信、冬笋、苦菜、葱白、脢肉片。又将(潘老师按:白鸽)骨斩件,用豆粉、盐少许揸(潘老师按:捞)匀,用油炸酥后下水些少一滚,(潘老师按:垫)在碟底亦可。

◎蒸乳鸽

肥鸽劏净,原只用绍酒二两、白油一小杯,(潘老师按:瓦)砵载,隔水蒸煁便合。底用栗子同蒸亦可。小菜用些香信、正菜、红枣为妙。

◎全白鸽

(潘老师按:白鸽)起骨,放在(潘老师按:瓦)砵,下绍酒一杯,盐花先搽匀。熟莲子、香信、火腿齐下。隔水炖至极煁。味浓香滑。

◎炒鹧鸪

(潘老师按:鹧鸪)起骨,照“炒白鸽”便合。小菜亦然。

◎全鹧鸪

弄法照“全白鸽”便合。此物能化痰有益。味香。

◎葵花鸭

肥鸭起骨,滚至紧(潘老师按:仅)熟。切厚片,一片火腿一片鸭。用(潘老师按:瓦)砵载住,绍酒一大杯、原汤一大杯,隔水炖极煁可食。

◎煎软鸭

凡用大腿须要出好水乃可。肥鸭起骨及腿翼骨,用油煎过。用蒜头三粒、好原豉樁烂至幼(潘老师按:细)。朱(潘老师按:珠)油、料酒和匀,并水浸至鸭面为度。下香芋同滚至煁。留原汁作味,即切即食。

潘老师按:

注1:“脢肉”是指猪脊的瘦肉。后来被讹写“梅肉”“枚肉”。

注2:“蒸乳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用乳鸽做食材的肴馔。总算不愧被“食在广州”滋润,否则,后人说乳鸽馔是从西餐引进,因为较出名的“烧乳鸽”出自中国人开的西餐厅——太平馆。

注3:“全白鸽”即“八宝鸽”,是将白鸽整骨不破皮拆出再镶入其他材料烹饪致熟的鸽馔。

可惜的是,这里并无详细介绍整鸽拆骨的方法。

注4:《清稗类钞·动物类·鸽》云:

“鸽,鸠类,有野鸽、家鸽二种。

野鸽全体暗黑,惟背之中央为灰白色,颈及胸有紫绿色之光泽。群栖林中,出食田禾,为农家之害鸟。

家鸽为野鸽之变种,形态羽色,种别甚多,飞翔颇捷,记忆力甚强,放至远处,能自归,故古人用以传书。

俗称鹁鸽。其肉与卵皆可食。

养鸽者,每于鸽尾以铃缀之,朝日初升,鸽群乍放天际,铃声悠扬飘忽。”

注5:“全鹧鸪”与“全白鸽”一样,是整鹧鸪拆骨。

注5:《 广东新语·第二十卷·禽语·鹧鸪》云:

“鹧鸪,随阳越雉也。天寒则。暖则对啼,啼必连转数音。

其飞必向日,日在南故常向南。而多云但南不北。虽复东西回翔,而命翮之始必先南翥。

其志怀南,故谓之南客。飞数必随月,正月一飞而止,十二月则十二飞而止。

山中人辄以其飞而计月,人问何月矣,则云鹧鸪几飞矣。

早暮有霜露则不飞,飞必衔木叶以自蔽,霜露微沾其背,声为之哑,故性绝畏霜露。

一雄常挟数雌,各占一岭,相呼相应以为娱。

有侵其地者则鬭(斗),猎以囮诱之,鹧鸪闻囮声,以为据其丘阜也,亟归与鬭(斗),遂陷堕网中。其性好洁,以黐竿粘之亦可得。

畜久驯稚亲人,然不鸣。

鸣必在万山丛薄中,鸣多自呼,其曰行不得也哥哥,声尤凄切,闻者多为堕泪。

古诗云:'山鹧鸪,尔本故乡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噫!亦古之羁人思妇所变者欤。”

注5:“葵花鸭”与其他“用瓦砵载住”的肴馔一样,都是为当时作主流的“三蒸九扣”筵席而设计。

待续……

食谱纵谈:粤菜第一书《美味求真》专业解说版(1)值得收藏

粤厨宝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