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大费/文 ![]() 为了刀郎那首引发争议的新歌《罗刹海市》,专门拜读了蒲松龄小说原文,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 对照来看,刀郎的歌和人家蒲松龄真没太大关系。 全部歌词共41句(附文末),除了“马骥”人名雷同,有五六句关联到小说,仅占全歌比例的15%;原文小说中,既没有那又鸟、叉杆儿、马户、公公,也没有“马户爱听又鸟的曲”“未曾开言先转腚”这些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细节描写。 第一个问题,刀郎新歌有没有内涵了谁?有没有骂到了谁?肯定,骂了!而且,根据以上统计,歌中内涵剧情,高达85%! ![]() 第二个问题,刀郎为什么要用蒲松龄小说《罗刹海市》做为歌名?换句话说,刀郎为什么要借这只鸡而不是别的鸡来生蛋?为什么要借这个壳而不是别的壳来上市?为什么要借这个歌名来“骂”人? 这要回到蒲松龄小说原文中找答案。 小说中的主人公马骥,读书成绩好,文章锦绣,才气逼人,但是,他爹仍然让他出门经商,因为读书无用,“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小说中还提及,距中国二万六千里有个罗刹国,选人用才标准“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者任地方官;再次者则会得到贵人宠爱,讨点残羹冷炙,足以养家糊口”,重点还在于,罗刹国的审美,根本就是颠倒错乱的,该国以丑为美,所谓“美之极者”,实际上已经丑得不堪入目。 蒲松龄的这些描述,严重地内涵了当时的君主、王公、贵族、外表光鲜亮丽内里腐败不堪的贵族圈,狠狠地批评了那个时代丑陋而混乱的价值取向。就像现在有人经常批评“贵圈真乱”“贵圈好黑”,蒲松龄则是隐晦地表达,没有明说。 刀郎搞内涵创作的灵感,应该全部来自于指桑骂槐技术出神入化的蒲松龄。所以,无论蒲松龄转不转腚,都是刀郎的导师。 ![]() 第三个问题,刀郎新歌是否内涵了那某、汪某、杨某与高某某?这个真不知道,要问刀郎本人,估计他也不会说,就像当年被音乐圈贵族们摁在地上使劲摩擦时,他未做任何回应;现在出了这首新歌,无论引发多少争议,他也不会做任何回应。 但是,确定以及肯定地说,网友们过度解读了,很多人所谓逐字逐句的解读,都是捕风捉影与穿凿附会,也许刀郎只是在内涵音乐圈的贵族化倾向呢,有人曾经端坐在前几张交椅上不肯挪窝,更不肯转腚,这个现象观众们心知肚明,刀郎将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进一步来说,该歌的歌词含义是开放性的,根据每个人的认知,都会得出不同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如果一味往十年磨一剑与快意恩仇的方向做解读,显然很狭隘,不仅将刀郎架到了火上烤,就连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将来也会不知所措,转腚肯定不行了,难道要抄袭蒙面歌手的做法让“导师”先蒙面?好像导师这个叫法也成了笑柄,“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做如意”,观众们会不会叽笑他们是伪装着如意的鞋拔子呢?伤害面太大了。 ![]() 第四个问题,刀郎的这首歌,是否会得罪整个音乐圈,导致他再无立足之地?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的音乐圈已经逐渐扁平化了,不再是以前的金字塔式结构,某首歌走红一定需要通过某个音乐排行榜来实现,以前新歌的发布渠道太少,歌者与听众之间的沟通,非要通过音乐贵族们充分发挥媒介作用。 现在则是网络式结构,各个网络平台为歌曲走红提供了无数机会,音乐圈的贵族模式正在失势,那些老牌贵族们也在为自己越来越不红而焦虑。所以,刀郎新歌哪怕得罪了某些音乐大咖,也不碍事,这也是此歌敢于传唱的重要原因吧。 ![]() 第五个问题,刀郎新歌难道不担心对某些人造成精神伤害吗?不担心被诉讼吗?这个问题跳转下一个答案。 ![]() 第六个问题,蒲松龄以写小说的形式搞内涵,引发严重后果吗?并没有。尽管,蒲所在的康熙朝代,文字狱也很厉害,比如与蒲松龄同时代的文人戴名世(1653~1713),写了一部《南山集》,有人告发其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被参劾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康熙将其交刑部议处,刑部还敢有什么话说?戴名世于1713年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牵连亲友300多人。 但是,蒲松龄却没事,他去世于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时年76岁,在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家中,倚窗危坐而逝。他死于时间那双看不见的手,而非康熙帝的屠刀,寿终正寝。 为什么蒲松龄没有被人告发?原因无它,说我骂人,证据在哪? (全文完) ![]() 附:《罗刹海市》歌词
#媒体:刀郎归来并非为“复仇”##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后劲好大##律师分析《罗刹海市》是否侵权##音乐人称刀郎有大追求# |
|
来自: thchen0103 > 《中小学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