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有多少人半夜跑去咸阳,就为了吃汇通面?

 卧龙动 2023-07-27 发布于广东

咸阳是国际面食之都(他们自己讲的),到了咸阳就得吃点面食。

你要是白天到的咸阳,譬如说是早上到的,那就先去搞个老汉喜吃,吃完就去逛街,腾一下肚子,走到七厂十字附近了,兴许还能搞点蒸肉吃吃。

图片

然后从北平街开始逛,街口就有六个大字——国 际 面 食 之 都。转到仪凤街,然后走中山街,中午在街边吃碗厕所面,吃饱了就去逛咸阳博物院。等亮着灯的清渭楼在夜色中远看如一艘幽浮之后,就能去吃汇通面了。

图片

你要是晚上到,下了火车,在火车站附近的路边挡个车,司机问你去哪?你说自己也是头一次来,但想体验一下咸阳的夜生活,直接去你们这最热闹的场子。

司机一听,就懂了,说,么问题,这你放心,保证带你去最热闹的场子。然后就一脚油门,给你送到吃汇通面的地方。

图片

社会上讲,来咸阳一定要吃汇通面,因为它只属于咸阳。

像是西安一些地方,你也能见到挂着汇通面招牌的面馆,但那个不一样,就像流经咸阳的渭河,出了咸阳,虽然也叫渭河,但那不是咸阳的渭河,也许是因为河面上少了从五陵塬上流转下来的风。

汇通面这三个字在咸阳也随处可见。

逛完福园巷子,从东边的小巷子走出来,“这地方虽然还行但就是有点小”的感叹还没从嘴边消失,你就要被人群挤到卖汇通面的小三轮车跟前。老板很热情,提起马勺,就问你,吃点?你连忙摆手,说,不了。

像咸阳一些老旧街巷路边,白天经常停靠着一些还没有营业的三轮餐车,走跟前一看,发现上面写着汇通面。

而咸阳人吃汇通面,就像其他陕西人吃本地流行面食一样,是一种习惯。汇通面早已是当地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

当一个咸阳人讲今天天气不错,下班去咸阳湖走走一定很不错,他的意思是,晚上要去吃碗汇通面。当一个咸阳人说自己内心觉得痛苦,他的潜台词就是晚上得去吃个汇通面。甚至于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拿着单子给患者分析,说有点糖尿病倾向,饮食上要注意了。患者听了就说,好,明天开始就控制碳水摄入。他意思也是今晚先去吃个汇通面。

就这么说吧,万青要是在咸阳搞摇滚的,那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服后,不管妻子是不是在熬粥,很大可能就是去吃汇通面。

下班之后,去汇通大厦外面,点上几串烤肉,要几瓶啤酒,再从面摊要一碗汇通面,味道调重一点,然后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下去,人坐在高楼的阴影中,等天色彻底暗下去,买单,离开。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过去。

咸阳的朋友对于夜市也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汇通广场的夜市,只是汇通面的另一种昵称。

图片

咸阳人平日里,要么是走在吃汇通面的路上,要么就是走在带朋友去吃汇通面的路上,他们是很清楚这一点的。

你去咸阳玩,当地朋友知道了,就大手一挥,说晚上别走了,给你安排一下。他的意思就是晚上带你去汇通十字吃个汇通面。用咸阳朋友的话来讲就是“你难得来一次咸阳,还他妈不吃个汇通面,那你来咸阳的意义在哪?”

去了之后能给人吓一跳,整个夜市怎么都是卖面的?摊位前人声沸腾嘈杂,摊位后面的锅中水浪翻腾,像是走进一个机器轰鸣的工厂。朋友很得意,跟你讲这是亚洲最大露天面条广场。

图片

点上一碗,借着眼前的灯火,嘈杂的市井声,吞咽面条,像是吃到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隔壁桌两个中年老哥,双双秃顶,发量凑不齐一个脑袋,面容沉稳严肃,看样子是搞文化研究的,一边吸溜着面条从大秦帝国一路聊到曾经的保健品之都,再到咸阳在时代浪潮中的浮沉。另一桌的老哥就实际的多,一边吃面一边探讨咸阳地铁修建进度,咸阳湖各个时期的水量,气候与婚姻对生活带来的改变。

图片

汇通面跟别的地方的面不一样,那些面没动筷子之前,上来先给你一杆子支到历史长河中,从面的起源一路聊到传统文化,饮食文化,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寓意是什么,讲的似是而非,你听的也是云里雾里,心想,吃一碗面,怎么就搞得这么累。

而汇通面在这方面就没有那么多讲究,它的来历经得起考证,是属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面。

图片

九十年代,咸阳一些厂子倒闭,下岗工人生活突然没了着落,夫妻俩就推着三轮车,一锅、一炉、一案板,去彩虹厂南边十字口处卖面,卖给彩虹厂下班后饥肠辘辘的工人。等十字西南汇通商厦建成了,面从此就叫汇通面了。

汇通面也不独属于谁,它接纳从乡村来城市谋生的普通人,你可以叫武功周家,淳化陈家,乾县老王家,但来了咸阳,大家就都叫汇通面。

图片

这个城市里,卖面的跟吃面的人,同做的一件事,都是用一碗汇通面填饱肚子,然后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向前。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汇通面也可以说是咸阳人的狮子山。大家在汇通十字相遇,你卖面,我买面吃,大家都有的赚,同舟共济,突出重围,一起渡过时代的河。

现在生活好了,在咸阳上班的人,晚上下班了还是去吃汇通面。最多就是从旁边烤肉店要点烤肉,边吃边聊。讨论房价与未来,头顶是十万颗睡不着的星星,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图片

汇通面其实也没什么独到之处。

以前据说是摊贩手工擀面,很辛苦,上半天一家人要买食材,炒臊子,和面揉面,下午五六点出摊,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收摊。现在换成了市场统一提供的面条,但面的力道并没有减弱。

下到锅里,面就跟水打架,煮熟捞起来,还是根根分明,一点没有缴械投降的意思,吃起来依旧筋道。

面本身也不花里胡哨,可以说它就是一碗普通的臊子干拌。你在第一家吃,是臊子干拌。你在第一百家吃,也是臊子干拌。味道上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你也分不出哪一家会更好吃一些。就连盛面的碗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你要吃,老板就给你盛一碗。

图片

就像我一个搞哲学的朋友讲,这世上所有的面吃起来都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面端上来后,你得搅,不搅就容易坨成一块。你再想搅,就发现面已经搅球不动了。另一个特点就是,面这玩意儿顶饱。

汇通面也是这样。

图片

西安离咸阳不远,经常有西安人,半夜睡不着,趁着夜色掩护,突袭咸阳,大半夜坐在三轮车摊位前吃汇通面。吃完回去西安的路上,还要用手机写吃面心得,也许是被面顶的,写完就发的到处都是。第二天在积食中醒来一看,千言万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玩意儿真顶饱,吃完困得眼睛都睁不开。

也只有咸阳人能降服深夜里的这一碗干拌面,或许他们的胃里装着一台粉碎机。

图片

汇通面对咸阳人来讲,或许就是周星驰手里的那一碗黯然销魂饭,它既普通又不平凡,普通的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你我。它廉价,唾手可得,汇通面这块招牌在咸阳等同于好吃不贵,却又让离乡之人时常挂在心头,谗在嘴边。

像是一些身在外地的人,想吃了。就自己在住处跟着记忆鼓捣出一碗面,然后拍几张照片或者视频发到网上,说自己研制出了汇通面。咸阳人要是看到了,就说做挺好的,真厉害。没有人会说,你这做的一看就不正宗。

咸阳离西安很近,所以有一些人是生活在咸阳,工作在西安。经常等下班回到咸阳后,天就已经黑透了。人到这个时候往往也精疲力竭,特别饿,于是赶忙去吃上一碗汇通面,就着304不锈钢小盆里盛放着的剥好的大蒜一起服用,坐在面摊上听来往的嘈杂声,看看热烈的人群。

面很顶,很筋到,吃下去,面就在身体里发起强攻,把身体里的疲惫一点点驱赶到体外,人到这时候也变得舒展起来。吃完面点上一根烟,觉得眼下的一切,还不算那么糟,心里全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人一下子就变得很踏实。

图片

俄罗斯小说家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镇》里讲,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最好是找个地方睡觉,或者去吃点好吃的。他可能也没想到,咸阳人会用一碗汇通面,把这两件事统一成一件事。

像是一些在咸阳工作的年轻人,白天上班,被老板训斥了一顿,觉得心里委屈,很不是滋味。下了班,就去围在三轮车前吃上一碗汇通面,路边是疾驰而过的汽车,带着还未消散的尾气。等到吃完,气也消了,就起身去咸阳湖走一走,把心事吐露给湖水。等到碳水带来的困意上头,就回去睡一觉,第二天醒来,决定继续跟生活缠斗。

图片

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写到一个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作者就会讲这个人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内心煎熬,他或者她又该何去何从,似乎每个选择在以后都带着一些遗憾。

但吃着汇通面的咸阳人,当他们看到这样的描述时,往往就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选的?人生走到十字路口,面临选择,这还用想吗,当然是选能吃饱肚子的那边么。

图片

所以也有人讲,汇通面其实就是咸阳这座城市的精神写照,过往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又能在失落之后很快振作起来,不让自己迷失在时代洪流之中。

或许,这也是汇通面在咸阳流行的秘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