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翔:从安大简《仲尼曰》谈孔子语录类文本的相关问题

 乐道子真 2023-07-27 发布于福建

《中国文化研究》

2022年冬之卷

儒家语录研究专题

从安大简《仲尼曰》谈孔子语录类文本的相关问题

文 | 周翔

提要:

新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仲尼曰》是战国楚文字抄本的孔子语录,将其与《论语》《礼记》等传世文献对读,呈现简本文字详于传世材料、简本文字略于传世材料、简本与传世材料内容相近而文字表述不同、简本内容为传世材料未见之佚文、简本与传世材料文字内容基本一致五类情况。这些异同对于从不同侧面认识孔子及儒家学派,讨论其经典文献的形成与流传,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有诸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安大简   《仲尼曰》   文本对读   孔子语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国文字专字整理与研究”(20CYY041)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写作过程中蒙郑玉茹襄助颇多,谨致谢忱!

图片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仲尼曰》篇(以下简称“简本”)是目前关注度较高的战国楚简文献新材料,整理团队已经完成了整理工作,先后公布了总体概况和正式的整理报告。该材料是以战国楚文字抄写的孔子语录,记载了25条孔子言论,多数条目以“中(仲)尼曰”开篇,故据此命名。简文中既有可与《论语》《礼记》等传世典籍或其他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孔子言论大致对应的内容,也有一些未见于现有材料而或可找到类似表述的佚文。该篇是目前所见孔子语录的最早抄本之一,价值毋庸讳言。今根据其与相关文献的对读情况,谈谈这类语录体文本的相关问题,以祈正于方家。

一、简本与传世材料的异同

将简本所记孔子语录与相关传世材料对读,呈现出不同种类的文字异同面貌,其中有些条目还表现为多种差异并存的情况,详情如下:

(一)简本文字详于传世材料

1.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曰:“丘未之闻也。”使者退。仲尼曰:“视之君子,其言小人也。孰正而可使人问?”【9-10号简】

见于《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简本与之相较对此次对话的内容和细节记述稍详。

2.仲尼曰:“见善如弗及,见不善如袭。仅以避难静居,以成其志。伯夷、叔齐死于首阳,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谓乎!”【10-11号简】

见于《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简本与之相较,对“隐居以求其志”的具体对象和事迹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以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为例阐明了君子对是非善恶的选择之道。

(二)简本文字略于传世材料

3.仲尼曰:“华繁而实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1号简】

见于《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曾子曰:'……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说苑·敬慎》:“曾子曰:'……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简文较二书不仅出语者有孔子、曾参的明显不同,在天人“华实”问题的表述上文字也有差异,还少“夫”“者”“也”等发语词和语气词,句式和内容更为紧凑。

4.仲尼曰:“于人不信其所贵,而信其所贱。《诗》曰:'彼求我,若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1-2号简】

见于《礼记·缁衣》:“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此外,郭店简《缁衣》、上博简(一)《缁衣》:“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教此以失,民此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郭店简、上博简本与传世本《礼记》相对接近,简本较之引诗省略语气词,更少“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教此以失,民此以烦”之类文字。

5.仲尼曰:“去仁,恶乎成名?造次、颠沛必于此。”【2号简】

见于《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简本较之不仅省去主语“君子”,还少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样承上启下之句,“造次”“颠沛”二句亦明显合为一句。

6.仲尼曰:“弟子如出也,十手指汝,十目视汝,汝乌敢为不善乎?盖君子慎其独也。”【5-6号简】

见于《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简文较之亦存在出语者孔子、曾参之别,内容上也明显简短,缺少前后文论述。

7.仲尼曰:“古者恶盗而弗杀,今者弗恶而杀之。”【7-8号简】

见于《孔丛子·刑论》:“孔子曰:'……故古之于盗,恶之而不杀也。今不先其教,而一杀之。’”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卷2,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8页。简本较之不仅四句浓缩为两句,后半句亦缺少“今不先其教”的内容。

8.仲尼曰:“小人乎,何以寿为?一日不能善。”【11-12号简】

见于《中论·修本》:“孔子曰:'小人何以寿为?一日之不能善矣,久恶,恶之甚矣。’”简本较之前句分述,后句则少进一步阐述。

(三)简本与传世材料内容相近而文字表述不同

9.仲尼曰:“君子溺于言,小人溺于水。”【2号简】

见于《礼记·缁衣》:“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表述基本相当,唯前后句次序相反。

10.仲尼曰:“君子所慎,必在人之所不闻与人之所不见。”【3-4号简】

见于《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简本较之句式有别,且以“所慎”对应“戒慎”“恐惧”、“人之所不闻”“人之所不见”对应“其所不睹”“其所不闻”,不仅动词不同,对象亦有主客之别,因此文意相关而有细微差异。

11.仲尼曰:“晏平仲善交哉!久狎而长敬。”【6-7号简】

见于《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简本较之以感叹句对应陈述句,并以“善交”对应“善与人交”、“久狎”对应“久”、“长敬”对应“敬之”。后半句简本与《论语》句式不同,前者为并列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

12.仲尼曰:“古之学者自为,今之学〔者〕为人。”【7号简】

见于《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简本较之“自为”与“为己”文意表述上稍有不同。

13.仲尼曰:“君子见善以思,见不善以戒。”【8号简】

见于《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简本较之不仅明确点出学习的行为主体——君子,还以“善”对应“贤”、“思”对应“思齐”、“不善”对应“不贤”、“戒”对应“内自省”。

14.仲尼曰:“务言而惰行,虽言不听;务行伐功,虽劳不闻。”【12-13号简】

见于《墨子·修身》:“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简本与之相较以“惰行”对应“缓行”、“言”对应“辩”、“务行”对应“多力”、“闻”对应“图”。

15.仲尼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10号简】

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简本与之相较,“一勺浆”对应“一瓢饮”、“胜”对应“堪”、“不胜”对应“不改”、颜渊名“回”对应“己”,且无前后两处“贤哉回也”的感叹。

(四)简本内容为传世材料未见之佚文

16.仲尼曰:“伊言咠,而禹言丝,以治天下,未闻多言而仁者。”【3号简】

此条以上古圣贤君王尧、禹为例,谈君子谨言慎行,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可参《礼记·缁衣》:“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諐于仪。’”简文有具体圣王明君之例而表述较为简略。

17.仲尼曰:“回,汝幸,如有过,人不谨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如有过,人弗疾也。”【4-5号简】

此条以颜渊、子贡为例探讨自省改过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参《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邢昺疏:“颜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简文表述概括性较高且有明显正反对比之意。

18.仲尼曰:“喜怒不时,恒侮。”【8号简】

此条讨论节制情感、管控情绪的重要性。可参《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喜怒时而当则岁美,不时而妄则岁恶。”《天容》:“其内自省以是而外显,不可以不时,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时。”

19.仲尼曰:“以同易难,以异易易。”【9号简】

此条讨论抽象的哲学问题,探讨对待难易问题的辩证态度和处世原则。或可参《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笔者有文详论,可参。

20.仲尼曰:“君子之择人劳,其用之逸;小人之择人逸,其用之劳。”【4号简】

此条讨论君子小人选拔人才的不同态度及其成效,强调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可参《墨子·所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韩非子·难二》:“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荀子·王霸》:“故君人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吕氏春秋·士节》:“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21.仲尼曰:“仁而不惠于我,吾不谨其仁。不仁不〈而〉惠于我,吾不谨其不仁。”【6号简】

此条探讨“仁”的范围及原则问题,推崇惠及众人的广泛之“仁”,反对孤芳自赏的小众之“仁”及无原则之“仁”。可参《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2.仲尼曰:“夺不夺,恒恒侮人。”【13号简】

此条表达对无端侵害他人、夺取他人不当夺之事物的批判态度。可参《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23.仲尼曰:“管仲善,善哉!老讫。”【8-9号简】

此条讨论对管仲的评价及相应的历史观、政治观。可参《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4.仲尼曰:“颠于钩产,吾所不果援者,唯心弗知而色为知之者乎?”【12号简】

此条以自身为例,通过打比方,明为自嘲自己不善追名逐利之道以致一事无成,实则表达对见利忘义、迷失自我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强烈的质疑与批判,未见可参者。

(五)简本与传世材料文字内容基本一致

25.仲尼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2-3号简】

见于《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除对出语者称呼不同可忽略不计外,言论内容和文字表述如出一辙。

二、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一)两类文献对读所见之现象与特点

将简本与《论语》《礼记》等传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上述对读,可以发现诸多异同,这些异同体现出如下现象和特点:

1.与传世材料相比,简本文字更为精简、省略者居多,详细、丰富者相对较少;表述差异者居多,基本一致者较少。具体来说,传世材料中表述为多个分句的,简本往往加以合并。传世材料中的连词、语气词、发语词等虚词简本中多倾向于省去。传世材料中的详细展开论述及具体事例阐述,简本中多有省略。这类总体较简的文字记录风格导致简本与传世材料中的相关条目相比显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2.除了文字表述和内容上的差异,简本与传世材料相关条目相较,多见相同言论而言论发出者不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孔子与孔子弟子,尤其是与曾子(曾参)的不同。

3.一些简文中的佚文条目虽不见于《论语》《礼记》等典籍中孔子所言,却与其后时代的其他文献,甚至非儒家类文献中的若干言论、记载有所对应。其多属于在传世材料中有一定蛛丝马迹却又无明显、直接对应文字的遗珠。

4.虽然与传世材料相比,简本文字内容存在上述种种差异和若干未见之佚文,但总体来说这些战国楚文字抄写的孔子语录多数还是能与传世材料中的儒家语录有不同程度的对应,其中相当一部分明显可以认为与《论语》《礼记》等典籍中的记载一脉相承。

(二)这些现象与特点所反映的问题

通过这些文字异同及其所呈现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反映出如下一些问题:

1.传统上一般认为孔子“述而不作”,《论语》类语录体文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而由弟子或再传弟子所抄录编纂成书,是孔门弟子们代代相传、研习之书。非一人一时一地集中所作,而是书成众手,合力编纂。《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编纂,故谓之《论语》。”简本与传世的孔子语录在对读时所产生的文字、内容、言论发出者等方面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同一学派不同传写者在裁剪、处理这类语录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分歧。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同学派内传承有别、抄写者自我取舍、言论流传中自然生异、文本字词通假或替代等原因导致的分歧就不可避免。简本作为战国时代的楚地抄本,与今所见传世材料中相关条目文字内容上的这些差异,可以说很生动地再现了上述分歧,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还原、分析一些孔子言论的原始面貌及其产生差异的可能缘由,是研究儒家语录体文献成书方面的宝贵资料。

2.通过对比两类文本的总体篇幅和具体条目篇幅,我们都可以认为,该简本应是一个较为精简的孔子语录摘抄本。该面貌抄本形成的原因,一个可能是抄写者在摘抄时有意将一些语录文本的词句进行合并、缩略、简省,这样做大概是出于节约笔墨、便于记诵、适于流传等目的考虑。另一个可能,是该文本所承袭的原始材料(未必是一个固定的文本)本身就是与后世流传的孔子语录不同的系统,是较简略的记载和传写模式。此外,简本又有9条未见于目前所见各种传世材料的佚文,也说明这类流传下来的语录原本应是颇为丰富的,每一种传本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形成的孔子言论的部分抄录本。因此,每当有新材料对读时就会发现以往未见之言论或既见言论之不同表述,这也说明了孔子言传身教的丰富性和后来汇总性文本的多样性。不过简本中的条目除了见于其他材料或与其他材料类似者外,完全不见于任何现有材料的其实并不多,见于已有材料的条目也多可等量齐观,说明作为记载儒家圣人言论的经典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其权威地位等原因还是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这种稳定性和规范性的制约作用往往会跨越时代、地域和书手,这一点已在其他有对应关系的儒家类传世与出土材料中得到体现。

3.简本与传世材料中某些相关联条目在记录言论发出者时存在孔子与曾子的不同,这正可以证明曾参在孔门中的地位及其传承孔子言论、思想方面的作用。有观点指出,曾参是见于《论语》的二十七人中出现言论最多者。而历来也多有对曾参孔子传道者身份的评论。程颐认为:“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也。”蒋伯潜指出:“孔子得曾子而传其道于后世。”张岱年认为“《论语》中,子贡、子夏都称字,独有若称有子,曾参称曾子,可见《论语》一书是有若、曾参的门人编纂的。”从简本与传世材料在孔、曾言论主体记载的差异可以看出,曾参在孔门中的地位确实非同一般,孔子言论、思想由其传给后学,故有些具体言论自然存在究竟是孔子本人所说还是传道者曾参所说的不同。这反映了孔子语录流传、成书过程中的复杂性。

4.通过对读传世本我们可以发现,简本所抄录的孔子言论虽然有限,却包罗较广,涵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第3、7、12、22条)、谈立身处世与个人修养(第4、5、6、9、10、11、13、14、16、17、18、19条)、对历史与政治的思考(第1、20、23条)、对人价值取向的讨论(第2、8、15、21、24、25条)等方面,基本囊括了《论语》一类文献的主要思想类型面,虽然目前还不能断言其是否为《论语》早期传本本身,但至少可以说是这类文献的精炼代表本。与之相对,从抄写者对这类文本条目的择取编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楚地抄写者所流露出的重视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坚持原则与辨证思考等方面思想倾向。这些都可以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流传及影响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5.简本中的一些言论尤其是佚文在传世的儒家类著作中找不到直接、明确的记载,反倒与墨、法、道等诸家著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和思想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对应。这又一次证明,儒家与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并不是完全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的。各家之间既有针锋相对的思想交锋,也有互相借鉴、汲取乃至不谋而合的共性。因此,在研读儒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著并探讨其观点、思想时,既要看到同中之异,也要关注到异中之同。而当下日渐丰富的出土材料,则为这种辩证思考与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立足点,自然是值得重视并深入挖掘的。

三、结语

总之,将安大简《仲尼曰》这一战国楚简新材料与传世的孔子语录类文献对读,会在语言、文字、文献、思想等领域有诸多新见,这些新见对于我们从不同侧面认识孔子及儒家学派,讨论其经典文献的形成与流传,吸收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并为当今社会服务颇多裨益。正如简本抄写者在最后所写的那句评语“仲尼之传语也,朴快周恒”(孔子流传下来的话,读来质朴畅快,内容周遍丰富,为长久流传之经典),亦可引以为今日对该篇之评价。

图片

作者简介:

周翔(1987— ),男,安徽合肥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