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念的概述

 潘海露 2023-07-27 发布于江苏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形色各异、种类繁多的事物。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人类社会中的国家法律,精神领域中的情感、意志等都可以成为人脑的反映对象。

每个事物除了具有自身的性质,如形状、颜色以及好坏、美丑等之外,还和其他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如大于、小于、之上、之下、相等、对称、结盟、交战等等。

事物自身的性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总称为该事物的属性

事物与其属性是不容分离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又往往通过这些属性展现在人们面前。

属性都是一定事物的属性。某些事物因属性相同或不同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同类事物,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分别组成不同类事物

如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是因为它是由许许多多具有相同属性的个别人组成的类。而鸟也是一类,同样是由成千上万具有相同属性的个别鸟组成的类。

人与鸟是不同的类,因为人类的共同属性不同于鸟类的共同属性。

在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有的是本质属性,有的是非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所谓非本质属性就是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作用的属性

如“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法”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法”之所以为“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区别开来。

至于规范性、约束力、规定了权利和义务等则不是法的本质属性,而是法的非本质属性。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

所谓特有属性,就是只为该事物所具有而不为其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非特有属性该事物不单独具有的属性

如“国家强制性”就是法的特有属性。之所以将其称为法的特有属性,是因为它为“法”这种社会规范所特有,而其他社会规范并不具有。逻辑性、规范性则是法的非特有属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有属性,二者虽有明显区别,即前者是该事物的有决定意义的属性,而后者则是该事物的派生意义的属性,但是,前者往往蕴涵后者

如:“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作为“法”的本质属性,对“国家强制性”作为“法”的特有属性具有决定性。

另外,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会发现其不同的本质属性

如“水”在化学中的概念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而在物理学中它的概念却是无色、无味、无嗅,在标准大气压下100℃沸腾,0℃结冰的透明液体。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与感性认识中的感觉、知觉、表象不同。

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的是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或非特有属性。

概念则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舍去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属性,抽象地反映了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概念的形成过程既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这一概念为例。

在古代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很低,曾经提出了“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初级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后来又提出“人是能进行抽象思维的理性动物”这一概念。

这种看法虽说不够科学,但比起前一种认识毕竟前进了一步。今天,我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这一概念可以说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思维的结晶,是对人们一定阶段认识成果的凝结。

它不仅是理性认识的起点,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概念,命题、推理等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是思维的结晶,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词概念和语词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的形成和存在都依赖于语词,不存在离开语词的概念。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也依赖于概念。

语词中的一些固定声音或笔画之所以能够表达事物、交流思想等,就是因为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存在。

如果离开了相应的概念,语词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

但是,概念和语词又有明显区别:

1.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

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语词不是反映形式,它只是借助声音、笔画来表达概念的形式。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语词,这些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例如,表达“钢笔”这个概念,汉语用“钢笔”这个词来表达,而英语用“pen”来表达。

2.任何概念都必须借助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能表达概念

如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都能表达概念。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一般不能表达概念。

3.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玉米”与“苞谷”、“爸爸”与“父亲”、“土豆”与“马铃薯”等等,它们都是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概念。

由于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因此,从使用概念的角度,有了更多选择语词的机会。但是、在选择语词时要注意恰当、准确。

4.同一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人”这个名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存在不同的解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中的“人”泛指每个人;“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话中的“人”是从整体意义上使用的,指“人类”;“人老珠黄”中的“人”,指的是“妇女”。

为了能在说话、写文章时做到概念使用准确,语词选择恰当,进而避免思维混乱,就必须认真掌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同时又反映具有这种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即具有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人们常常称之为概念的含义

概念都有内涵,如“犯罪”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等;“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等。

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一旦被人们认识并反映在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内涵。

但概念的内涵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二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不可混为一谈

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其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也是如此。所以,概念内涵的具体构成情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

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涉及“能使用生产工具”、“能制造生产工具”、“会思维”等几个方面;“圆”这个概念的内涵则仅涉及一个方面,即“在平面中与某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人们常常称之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例如,“犯罪”的适用范围既包括各种故意犯罪,又包括各种过失犯罪,它们都是这一概念的外延。

“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商品”这一概念的外延指的是各种各样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概念的外延,有的是一个单独事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屋脊”;有的是数个事物,如“地球上的大洋”;有的是无数个事物,如“自然数”。

有的是空类、即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相应的事物,如“永动机”、“圆的正方形”。外延为空类的概念称为空概念或虚概念

(二)概念内涵、外延的确定性和灵活性

内涵是概念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当某一概念内涵被确定后,其外延也就相应被确定;如果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对其外延的认识也就随着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把“商品”解释为“通过货币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会把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直接交换的劳动产品排除在商品之外;如果将“商品”解释为“用现金交易的劳动产品”,那么就会将用支票、信用卡等交换的劳动产品排除在商品范围之外。

反之,当某一概念的外延确定以后,其内涵也会相应地确定下来

例如,如果已知只有用货币(包括古今中外的货币)交易的劳动产品才叫商品,那么也就同时确定了商品的内涵是“用货币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将通过以物易物方式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作为商品的外延,那么,“用货币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能再作为“商品”的内涵了,取而代之的应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概念内涵、外延的确定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概念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是确定的,不能任意改变或混淆不清

概念内涵、外延的灵活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含义,适用范围是可以变化的

例如,一个人过去因其行为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经司法审判被关进了监狱,我们称其为“罪犯”。

后经教育改造,他悔过自新,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随着这个人的变化,反映他的概念的含义也就会发生相应变化。

又如:“贪污罪”这一概念,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5条中,将其内涵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共财物”的行为。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根据新的形势,于1988 年将其内涵修订为:“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贪污罪”的内涵又有变化。

再如,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对天体的认识能力在逐步提高。

过去人们认识到太阳系有六大行星,后来,又发现了另外的行星。现在,人们已公认“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八个。

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否定它的确定性,主观随意地改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会滑向相对主义与诡辩论的泥坑;否定它的灵活性,把概念当作僵死的教条,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了解和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人们明确概念进而正确运用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概念明确,才可能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推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