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你有考虑过效率的问题吗?
在我之前的日更文章《高效与否?在你的行动前已经决定了》中也谈到过,高效的关键在于行动前的判断,这件事是否正确?是否应该做?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高效。
我特别赞同《定位》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心智遭受到信息轰炸。 看看周遭的世界,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报纸书刊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我们人类俨然成为了信息的搬运工。 信息过剩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被这些信息无情的占据,以至于无法产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手机里的短视频,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有趣、新奇吸引你注意力的内容,一帧帧不断切换到图像,一句句搞笑好玩的段子,让你沉侵在无尽的欢乐中,即使这个内容不喜欢,用手轻轻往上划一下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内容,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大多数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注意力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注意力?
理论上来讲,注意力是我们唯一可控制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花30分钟时间在读书写文章上,此时你的注意力只有关注读书和写文章,那么你输出的一篇文章就是一种产出。反之,你把这30分钟用来刷短视频,那么你就毫无产出,仅仅消耗了时间。
犹他大学认知心理学家戴维·斯特雷曾说:“你可以把注意力想象成为一个聚光灯,其光束既能扩散又能集中。”注意力由我们的意识控制,我们可以选择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选择放松。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谁能够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并长时间保持。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有意识,即我们主动控制,有选择的集中大脑中“七个小球”,而不是我们平时看电视、刷手机时注意力的被动集中,因为此时的注意力是被视频界面和声音所吸引。
那么,如何保持注意力集中呢?
在都希格《高效的秘密》中,作者给出了一些思考方向,他提到了三个概念,分别是认知隧道、反应性思维、心智模型。
1、什么是认知隧道?
所谓认知隧道,它是一种精神障碍。我们都知道汽车有自动驾驶模式,工厂里的一些大型设备也有自动运行模式。
假如你在高速路上驾驶着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汽车,此时的你,并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驾驶和观察路况上,当自动驾驶系统突然关闭时,你被迫启用自己的注意力,大脑也从放松状态进入惊慌状态,这时就可能进入“认知隧道”的精神障碍。
2、所谓反应性思维,就是你的第一反应,这个第一反应是你长期反复训练过的操作。
比如,刚才驾车时自动模式关闭后,车子出现问题,你可能会下意识的踩刹车或者狂打方向盘等等。
反应性思维决定了我们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同时,它还把习惯变成了无意识的反应,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3、什么是构建心智模型?
心理学家“构建心理模型”是一种习惯性的预测方式。
比如,在《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奥运冠军“鲨鱼”菲尔普斯在日常的训练中,都会采用固定的模式,从起床开始到训练前的热身、耳机里播放的音乐,再到下水后的动作等等,其中还有一项关键的练习,即教练要求他每次练习结束后,在大脑中回忆各种练习动作,模拟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即建立“心理表征”。 当遇到问题时,心理模式会帮助我们确定关注的对象,让我们能够主动做出决定,而不只是被动做出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次1500米的比赛中,菲尔普斯的眼镜进水,在无法看清前方的情况,依靠大脑中早已建立好的“心智模型”,他完成了比赛,还拿到了冠军。
最后,要想成为正在高效的人,我们必须懂得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必须构建自己的心智模型,获取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