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如既往的平凡,就像细水平缓地流淌在溪中。而平躺于溪中的山石,将本毫无波澜的水上下起伏了一丝一毫。 【感慨日子的流逝——作为记叙文,这种议论性语言可放结尾部分,直接进入情节就行】 清晨,起床铃响了,我延续着先前赖床五六分钟的习惯,硬扛着嘈杂的铃声,紧蹙着眉头继续睡。接着,又是涛哥衔着铃声打开灯,刺眼的光侵蚀着我安于黑暗的眼,我却熟练地摸索出床头的眼罩,戴上,阻挡光。终于,我总算挣扎着与美梦剥离,摘下眼罩,用左手揉着睡意仍然朦胧的眼,再缓缓用右手撑起沉重的身子,开始穿裤袜。紧接着,一个鲤鱼打挺,下了床,迅速将凌乱的被褥叠成方块,快速洗漱。再是头一个拎着两个袋子夺门而出,快步迈向食堂,随意找一个位子,放下袋子,抽出作业本,在未开灯的黑暗食堂内,迎着残存的余光,开始两耳不闻窗外地刷题。【一连串动作,表现节奏之快,与前面“赖床”的懒散形成鲜明对照】……又是科学题,它们不是搞得我头脑一团浆糊,没有一点解题思路,就是在我对答案时错了一连串,使我还以为是自己把答案看串了。可当我又不可置信地再对一遍时,却发现自己确实是都错了,搞得我一阵落寞,有一种被杀得丢盔弃甲的羞愧感。 【起床后紧张、忙碌的生活、学习节奏】 至于,上午七时至下午五时的上课,我也不想再啰嗦,因为这太平常,太苦闷,太循规蹈矩:上课,下课,不断地刷题,就一个劲儿地黏在硬邦邦而毫无生机的座椅上,似一台没有生命的刷题机器,更没有一丝情感,麻木无比。 【苦闷、机械、单调的课堂学习】 每一个日子就像这样沉重而平凡,像一块灰色的抹布,挂在我的前方。【比喻形象、新颖】但中国自古就有“否极泰来”“此消彼长”的哲理。灰色的生活也总不乏快乐的时光。 到了傍晚,我的时光总算由灰黑渐渐趋向于深蓝。 【运用议论,巧妙比喻,完成由“苦”到“乐”的巧妙过渡】 今天晚上是家长会,班主任邀请我在教室里当志愿者,等家长到来时给他们指一下班级,帮他们找一下座位什么的。我欣然答应,和我一起在教室当志愿者的还有刘鲁杭。正当我席卷完作业,【完成作业,用“席卷”,突出动作之快】百无聊赖之时,我忽然注意到了那黑板中闪闪发光的大荧幕。听着音响的嗡嗡,我竟鬼使神差地走到电脑前,打开了百度,开始了搜索音乐,聆听歌曲的旅程。当纯音乐响起,我和鲁杭二人的叽叽喳喳也就自然而然被之替代,换作了无言的对视。正当我沉浸于想象中simple【简单的、朴素的意思】的生活时,鲁杭却说:“声音太大了,整栋楼都可以听到。”我不解,半信半疑地走出教室,果真,清晰的旋律丝毫不曾减弱。可那时,我却不觉着不好意思,却是自对自地笑了笑,向着漆黑的月夜。走回班级。鲁杭又说:“你就不怕班主任突然现身,缉拿你?”正说着,班主任便踱着步子进了来。我见了,也是一笑。她也是神秘地笑笑:“干什么?”“听点音乐,许老师。我和鲁杭太无聊了,熬久了,抒发一下情感。”“你,放屁!”鲁杭笑骂着,“是你自己要听,关我什么事。许老师,不关我事,是他自己要看的!”鲁杭顺着话看向了许老师。三人只是会心地笑笑,老师也没有阻止…… 乏味的生活,因为有了家长会,有了突如其来的任务,让久违的歌声在忙碌的学习中飘扬,给了我们不可多得的欢乐时光。 【家长会当志愿者欣赏音乐的快感】 家长来了。 我和鲁杭跟吉祥物般立在门口。许老师则在班级的口子上招呼着。我俩为掩饰尴尬,鲁杭便抓着我的手,在我之后,用之与人招手,“嗨,家长们好,这里是七班!这是咱班的两个吉祥物哈!”沿途的家长都笑了笑,还挺真。 我随意一瞥,突然发现父亲来了。我朝他走去,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叔叔,您好啊!请问您去几班啊!”父子对视一笑。他轻骂一声:“臭小子。”顺手还给了我一个轻轻的友好的巴掌。【“巴掌”的定语巧妙而恰当】他进入教室,因找不到儿子的位子,来回徘徊在狭小的过道里。这时,我走了进去,“爸,搁这儿!”说着,我指了指身边两米长,一米宽的大桌子,还瞅了瞅豪华坐椅。他来了,“臭小子,你可以啊你!”我不理他,仍是自顾自兢兢业业地介绍:“您看,有吃有喝,管够啊!这待遇。”……【“兢兢业业”,大词小用,有趣味】 我与父亲就这样唠着嗑,谁能想在忙碌的学习中竟能有机会与父亲唠嗑呢?而且是在学校里。多年父子成兄弟,想着与父亲的亲密无间言谈,我笑了。 【做志愿者释放自我、和跟“父亲”唠嗑的幸福感】 平淡如水的生活,繁忙乏味的学习,竟因一粒石子的助力,一缕阳光的照射而变的温暖如初,变得生机盎然。童年的欢乐在我的心头跳荡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用《童年》歌词作结,突出“ 我”的兴奋,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总结全文,议论抒情,突出“苦中作乐”的幸福】 (指导教师:陈治勇) 这是一篇取材现实、表达风趣的记叙性散文。小作者选取了一天的在校生活作为写作素材,具体描述了早上起床、洗漱、食堂做题、白天上课以及晚上为家长会做志愿者的一幕幕生活场景,突出了在校生活的快节奏和学习的单调、枯燥以及难得释放自我的满足感。真实、自然地反映了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写法借鉴: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情达意,既是一种语言表现技巧,也是一种思维的智慧。所谓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指写作语言饶有趣味又意味深长,令人在笑声中思考,在愉悦中接受。“我”早上不愿起床又无可奈何,“接着,又是涛哥衔着铃声打开灯,刺眼的光侵蚀着我安于黑暗的眼,我却熟练地摸索出床头的眼罩,戴上,阻挡光。终于,我总算挣扎着与美梦剥离,摘下眼罩,用左手揉……”,习惯“赖床”,不说贪睡,却说“刺眼的光侵蚀着我安于黑暗的眼”;人醒了,称之为“我总算挣扎着与美梦剥离”,“挣扎”一词,重词轻用,形象地强调醒来得不易。急急忙忙做题,结果出错很多,“搞得我一阵落寞,有一种被杀得丢盔弃甲的羞愧感”,用战场方面的术语——“丢盔卸甲”形容大量做错题的挫败感,颇有趣味。白天上课,颇感枯燥、无聊,“至于,上午七时至下午五时的上课,我也不想再啰嗦,因为这太平常,太苦闷,太循规蹈矩:上课,下课,不断地刷题,就一个劲儿地黏在硬邦邦而毫无生机的座椅上,似一台没有生命的刷题机器,更没有一丝情感,麻木无比”,先说“不想再啰嗦”,接下来还是“啰嗦”了不少。三个“太”字句构成排比,直言上课的难受;一个“黏”字,说明自己身不由己、不得自由的处境;再用“机器”作比,形象地描述了机械、单调、麻木的学习生活。“我”作为家长会上的志愿者,见了自己的父亲,装腔作势,“叔叔,您好啊!请问您去几班啊!”,父亲有点生气又觉得好笑,“顺手还给了我一个轻轻的友好的巴掌”,“巴掌”一词,固然显得“冷酷”,但“轻轻”而“友好”两个定语,又揭示了父子间的真情与理解。根据语境实际,恰当地使用一些新鲜有趣的说法、一些近似夸张的语言、一些看似荒诞又耐人寻味的语言,无形中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情趣,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让读者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不妨一试。文章提升建议:开头的议论可以放到结尾。用第二段做开头,直入情节更符合记叙文特征。
|